天气转凉,收拾自已的运动鞋时发现一只鞋头开胶,一只针线处裂缝,鞋子陪我翻山越岭、东奔西跑,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经冬历夏老化也是自然现象。于是周六下午收拾好来到熟悉的补鞋摊点,师傅不在,是收摊了还是天气尚热不出摊?问了进出的路人,给我指点附近的门牌号,说是皮匠师傅的家。于是上楼敲门,家人答复让我第二天带了现金到楼下即可。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1)

简陋的摊头

第二天八点多再去,熟悉的摊点和身影出现在居民楼下,除了两只盛放工具的篮子、一台补鞋机器和一摊鞋掌,不见鞋子踪影。正疑惑时,有人从楼下拿来前一天顾客送上门待修补的鞋子,于是开工。趁着老皮匠开始忙活的时候,我与他攀谈起来。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2)

工作中的董师傅

“我姓董,董必武的董。今年81岁,属马,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所以只做上午半天,下午在家休息。我不是皮鞋厂的退休工人,是地地道道的皮匠出身,标准的祖传手艺。年轻时在内燃机配件厂工作,只在业余时间做做皮匠手艺,1985年开始摆摊设点,那时候周末单休,一开始在扬名乡,后来搬到稻香新村就一直在楼下新村入口摆摊。做这行靠手艺才有回头客,我的顾客除了新村周边的居民,还有一些老主顾,刚才的这位阿姨就是从人民医院专门赶过来的。”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3)

顾客云集

一打问,果然是丈夫专程送妻子过来的。九点钟光景,陆陆续续来了许多顾客,仅有的一条长凳坐满了人,后来者只好在周围站立。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一般顾客讲清楚需要修补的地方放下鞋子先离开,有的顾客鞋子还穿在脚上就只好插队先来,当然都是小修小补,不然没有座位长时间金鸡独立也吃不消。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4)

扁刀切割

稻香片区是无锡市规模较大的老旧小区,人口众多,这一片之前还有两家修鞋摊点,一位年纪较大已不出摊,另一位半路出家的改行做保安了,为民服务的方便之举为啥都不做了呢?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5)

换线穿针

“为啥?辛苦哇,露天出摊日晒雨淋,整天跟旧鞋打交道,味道难闻、双手受罪就不说了,关键是一坐就是一整天,弓腰曲背身体吃不消。现在搞城市管理不让随便摆摊,原先的棚子没有了,工具箱也收走了,我就临时在这里做做。真的是做不动了,现在居民有这个需求,我就当是休闲,但只做半天,下午一定要休息的。”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6)

修剪线头

老新村以中老年人为主,跟这一群体节俭的消费习惯有关,与此同时年轻人很少前来光顾修鞋摊。一位年轻女士想买一瓶胶水,拿出手机准备扫码付款,董师傅说只收现金,结果生意没做成。应付了想立等可取的客人,打发走犹犹豫豫的顾客,董师傅点燃一根香烟抽起来。看到他身后篮子里有一块考究的收款码,我抛出疑问,交谈继续。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7)

抽烟小歇

“只收现金不扫码,我不用手机的。之前的收款码是绑在银行卡上的,一开始不收手续费很方便,现在要收了,本来就是小本生意,一只鞋三五块钱再给银行能挣几个钱?算了,就不用了,碰到活络的人,他们会给旁边鸡蛋灌饼店的老板打个招呼换零钱。收徒弟?有人想学的,开口一个月要5000快钱,上哪有?我三个月才能做到这个数,怎么能满足他的要求,现在也不去想这个事情。”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8)

修鞋工具

我的两只鞋子早已在董师傅的手下经过一缝一黏,呲牙咧嘴的地方手到病除。陆续有顾客来拿回修补好的鞋子,看到焕然一新的鞋子后满意离开。董师傅又操刀起那把皮匠标志性的扁刀开始切割橡胶皮垫,整个上午没见他起身,除了得空抽两根烟连水也没喝一口,好在再过半小时就到了收工吃午饭的时候了。

五十年代民间老行当(逐渐消失的老行当)(9)

熟悉的街坊邻居

谢过董师傅,告辞离开。经过市场路边,昔日一排缝缝补补的裁缝大军不见踪影,原来是移师居民楼院内了。据说在稻香片区老街坊改造方案中,有借鉴上海愚园路做法将鞋衣修补、钟表修理等便民服务项目纳入“匠人空间”的打算,不知道刻意打造的“网红打卡地”有了皮匠修补的一席之地后,董师傅会过来重操旧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