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皇后,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的女人。

说她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后,可是她把后宫治理得严严实实,没有什么乌七八糟的事情发生,梁帝从来不操心后宫的事情。

说她是一个合格的皇后,可是她处处显着小家子气,没有胸怀,没有气量,也谈不上有什么心机,忌惮长林王府,怨恨长林王府,就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

琅琊榜中静妃是怎样的睿智(荀皇后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1)

萧平旌看到元时一时高兴,忘乎所以直接抱了起来,萧平章说不能轻慢储君,让他道歉,结果荀皇后直接说:”不必了,以前陛下和长林王爷就是这么玩闹着长大的,世子非得让二公子认真赔礼,传到陛下耳中,只怕又要责备本宫小气了。“

荀皇后这话完全不过脑子,怨气满腹,这哪是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会说的话,这是一个稍懂人情世故的女子都不会当面说的话,她是明明白白地告诉萧平章兄弟,我不喜欢你们,我讨厌你们。

说她是一个好母亲,可是她做出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真正与萧元时有好处的,为了借白神福佑儿子,不惜上千老百姓的性命,酿出惨绝人寰的疫灾,最后还被萧元启利用,差点为儿子带来灭顶之灾。

说她不是一个好母亲,可是为了儿子,她愿意做任何事情,甚至在叛军攻进来时,心甘情愿去死,只为保住儿子

说她是一个坏人,她没有什么恶毒的心思,说她是一个好人, 可是她却做出了让瘟疫蔓延的狠毒的事情,让人恨,让人怨。

就是这样一个称不上有什么优点的女人,命比较好,生在书香大家的荀家,被萧景琰看中,赐给了萧歆,成了大梁的皇后。可是她也是不幸的,荀家虽是书香世家,但只对男孩子要求严格,对于女子仅求谨淑为上,所以荀皇后只是略通文墨而已。

一个不识多少字,更没什么文化知识的皇后,能有什么见识,有什么思想,她的见识和水平连一般的世家女子都不如,却有幸坐上了皇后的宝座,她的思想和见识与皇后之位严重不匹配,这才是她悲剧的根源。

荀皇后在成为皇后之前,是萧歆的太子妃,虽然朝堂上波云诡谲,可是她从来不担心萧歆不能登上皇帝之位,因为他身后站着长林王。

琅琊榜中静妃是怎样的睿智(荀皇后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2)

那时他们夫妻一心一意信任长林王,或者说是丈夫信任长林王,荀家更是指靠着长林王保萧歆坐上皇帝之位,所以她也信任长林王,从心理上依靠长林王。

可是当萧歆成为皇帝之后,虽然丈夫还是全心信任长林王,但是新一轮的朝堂格局也开始有了变化,荀家依仗着有个皇后妹妹,想要巩固朝堂地位,那么长林王就是他们眼中最大的敌人。

一个没有什么见识,又没有思想的人,极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当这个人是自己最亲的人时,就更容易了。荀白水对长林王的忌惮和敌意就影响了荀皇后,这使得荀皇后不但忌惮长林王,慢慢地开始怨恨长林王。

因为在兄长的影响下,荀皇后只是意识到长林王功高震主,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儿子不利,好不容易在三十多岁才有了儿子的荀皇后,怎么可能容忍长林王有可能对儿子不利。但是她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长林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长林王府三父子是什么样的臣子?打压长林王府,是否可以针对他们的性格和人品用阳谋来实现,是否可以制造机会让萧元时与萧平旌相处得像萧歆与萧庭生一样,为萧元时培养一个如萧庭生那样的忠诚的心腹,从而把荀白水认为的不利局面变成对她们母子有利的局面。

琅琊榜中静妃是怎样的睿智(荀皇后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3)

荀皇后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萧歆活着时,冷言恶语对长林王府,使得长林三父子对她没有一点敬意,甚至从心里轻视她。

萧歆死后,她成为太后,更是为所欲为,不仅大闹朝堂,给儿子难堪,还完全听从兄长荀白水的建议,怂恿儿子重建羽林卫,以为这样就可以打压长林王府。可是有一点她不明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家羽林只奉圣命,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那是靠数代恩养,子弟传承刻进心里的一个”忠“字,这才是皇家羽林只奉圣命的根本原因

她可以让儿子重建羽林卫,拥有一个绝对属于儿子的羽林卫,只听命于儿子的羽林卫,这都没有错,可是她的没有思想害了她,她以为只要是羽林卫,只要是以萧元时的名义创建的,就只属于儿子。

她什么也不懂,就让也不懂军事的荀白水瞎弄,结果把那些恩养了好几代,忠心耿耿于皇家的老军户都迁走了,招募了一批新兵训练,这些新兵或许有家国意识,但并没有太深的忠于皇帝的意识,因为皇帝离他们太远了,实在太缥缈了。这就是为什么东湖羽林卫会被萧元启利用,狄明会轻而易举地下决心反了,他手下的人也跟着他全反了的原因。

琅琊榜中静妃是怎样的睿智(荀皇后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4)

在这一点上,荀皇后以为兄长完全为她着想,其实她不明白,兄长是为她着想,为萧元时着想,可是在荀白水内心深处,他更多的是自己着想,或者换句话说,屁股决定脑袋,荀白水不在帝位,他不会站在帝位上考虑问题,他的考虑仅限于首辅该如何做,作为荀家掌门人,他该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荀家?

荀白水知道了萧平旌要与大渝决战后,怂恿荀太后和萧元时下旨禁止在四境用兵,其实只针对北境的萧平旌。荀白水满口的大义名分,说长林王弄权,不遗余力地打压长林王府,好象貌似是全心全意为萧元时考虑,其实他这么做,只是为自己,把萧元时推上了最危险的境地。

其一,他这一明旨过去,对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长林军来说怎么可能接受他带去的旨意。

那边大渝已经被引诱到大梁境内了,马上大战开始了,你拿一封圣旨说不让出兵,长年驻守北境的长林军主帅怎么可能停得下来,只能抗旨,别无选择,这不单指萧平旌,放在任何一个将领身上,都停不下来,不是有一句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吗?

琅琊榜中静妃是怎样的睿智(荀皇后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5)

只能抗旨的结果是什么,不用说,死或者反,不想死的人,只有反了,长林王不但功高震主,还极有威望,只要想反就能反,到时萧平旌真的反了,萧元时会怎么样?荀白水没有考虑过吗?还是他考虑了,要赌一把。

其二,如果长林王真的狼子野心,真的想要反了,他这一明旨就是给长林军一个反的借口,他这不同样是拿着萧元时的命在赌吗

其三,荀白水内心很清楚,前面两条不会发生,长林王也好,萧平旌也罢,都是对萧元时极为忠心的人,长林王更是疼爱萧元时如爱子,他们绝对不会反,所以才敢弄一个明旨,说白了就是给萧平旌挖抗。荀白水太清楚了,萧平旌不会反,他一定会自愿回京受审,因为他必须要维护萧元时这个小皇帝和皇家的颜面。

荀太后看不出来荀白水的用心,他一是赌长林王府的忠心,二是把小皇帝的命都赌上了,或者说赌上的是萧元时的颜面,在这一点上,他纯粹是私心,为了自己,为了荀家,可是荀太后看不出来,她看不出来的原因是她见识短浅,没有思想,考虑问题太片面。

琅琊榜中静妃是怎样的睿智(荀皇后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6)

荀太后在荀白水的愚弄下,一步一步打压了长林王府,不但把长林王府赶出朝堂,也把长林军解散了,她把大梁最忠诚,最坚固的守卫者铲除了。

没有了长林王坐镇,那些有野心的人都蠢蠢欲动,未来是福是祸,只看命运了。

很明显,荀太后的命不好,她做的孽很快遭到了报应,他为了儿子能福寿绵长,没有一点脑子,更没有一点常识地被濮阳缨利用,造成了惨绝人寰的灾疫,这件事又被萧元启利用,把狄明这个东湖羽林卫绑架到了叛乱的战车上。

荀太后自己愚蠢,又在荀白水的影响下,一步一步走上了灭亡之路,先是把对大梁忠心无二的长林王铲出朝堂,又把忠于皇帝的羽林卫解散,弄一堆根本没有忠心可言的新兵,等于亲手脱去自己坚固的铠甲。

荀太后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嫁了一个温厚的丈夫,虽然不伶俐,也不聪明,但是稳稳成为皇后,成为太后,可是自己太没见识,又太缺乏思想,被兄长的思想牵着鼻子走,最后走上了自杀之路,差一点葬送儿子的命。

荀皇后的悲剧在于,她最初被濮阳缨愚弄,做下了不可挽回的错事,后来又相信兄长荀白水大义凛然的话,处处听他的,完全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所以,她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思想的悲情者。

一个人可以没有太卓越的见识,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即使这个人是你最亲的人也不要全盘接受他的思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再大公无私,再客观,也会有自己的倾向,自己的私心,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思考清楚,可以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拿定主意,才能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