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嗝~打嗝,是大家都遭遇过的状况,有时会带着点小尴尬。如果这种情况一会儿就消失,那不必放在心上;但若频频打嗝,持续时日较久,那便需要求医治疗。治疗打嗝,王登旗教授几针就搞定!

01吕某,女,31岁,初诊时间:1969年8月19日。

主诉:气逆上冲1天。

现病史:从昨天早饭后自觉胃气往上冲,且有呃逆之声。病初呃逆次数不多,今日起呃声频繁,难以忍受,平均每分钟20次,兼口臭烦渴,大便干。未服药,要求针灸治疗。查体:痛苦病容,呃声洪亮,冲逆而出。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呃逆(胃火上逆型)。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则:宽胸理气,降逆止呃。

取穴:内关(双)。

冶疗过程:取内关穴,用缓慢捻进法进针,得气后施重提轻插手法,并用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针,捻转提插结合,连续行针两分钟后留针加电30分钟。治疗10分钟后,呃逆症状开始减轻;20分钟后,呃逆平均每分钟5次,起针前呃逆停止。次日复诊,未见复发,1次而愈。

02阿某,男,60岁。初诊时间:1985年5月29日。

主诉:呃逆10天。

现病史:呃逆10天,病始较轻,继则加重,多于上午和晚上发作,纳食一般。经服药,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平均每分钟呃声16次,口干,左小腿外侧生疮,疮口开始愈合。由外科介绍来诊。查体:神志清,痛苦病容,呃声低弱,气不相连续。舌质红,脉细数。

中医诊断:呃逆(胃阴不足型)。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则:宽胸理气,疏肝清胃,健脾利湿,降逆止呃。

取穴:内关(右)、足三里(双)、中脘。

治疗过程:用缓慢捻进法进针,得气后施重插轻提法,并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针,连续行针两分钟,加艾条温和灸中脘穴10分钟后呃逆减少,留针30分钟,起针时呃声平均每分钟5次。后未再发,1次而愈。

经常偶尔打一下嗝(频频打嗝针下嗝止)(1)

03何某,男,70岁。初诊时间:2009年11月23日。

主诉:打嗝儿7天。

现病史:患者7天来一直打嗝儿,曾在某医院门诊治疗,服药1星期症状未见改善,院方准备做胃镜检查,因要排队等候两天,期间经朋友介绍来诊。症见嗝声响亮,频频发出,观察3分钟,平均每分钟2~3次。查体:神志清,痛苦病容,呃声频频响亮。舌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诊断:呃逆(胃热型)。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则:清热和胃,降气止逆。

取穴:足三里(双)、内关(双)。

治疗过程:采用缓慢捻进法进针,得气后加电针用连续波。针后5分钟,嗝声低微,次数减少;针后15分钟,病症消失;留针45分钟后起针,起针后呃逆未发,1次病愈。

呃逆一症,在《黄帝内经》谓“哕”,因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故以呃逆名之。其主要因胃气上逆而致。如偶然发作,大都轻微,不治自愈;如发作不止,则需医治。若于慢性病过程中出现,预兆病势转危或严重。中医治疗本病方法较多,临床采用中药、针灸进行治疗都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王登旗教授以宽胸理气、疏肝清胃、健脾利湿、降逆平呃为法,认为内关穴是治疗呃逆的最佳腧穴。因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于三焦,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针之有疏利三焦、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镇静安神的作用,不少患者针此穴而获效。此外,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合土穴及胃的下合穴合,“合治内腑”,具有调理肠胃、理气消胀、行气导滞的作用。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又是六腑之会,可温中散寒,和胃降逆,化湿滞,调升降。三穴合用,共奏宽胸理气、降逆行气之功。临床中突然发作不止者,针之甚效,大部分患者进针后针感明显,呃逆继之减轻,针1次而停止者占大多数。若为慢性病过程中出现,则不易治或难治。

针灸医案好书

王登旗教授为广西名老中医,一生致力于针灸,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现将其学术经验集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经常偶尔打一下嗝(频频打嗝针下嗝止)(2)

《妙手神针:王登旗针灸医案实录》

本书为广西名老中医王登旗教授从医50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本书由学术特色、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妇科医案、儿科医案、五官科医案、单穴医案、年谱几部分组成。本书共收录99则针灸医案,每个医案后附按语,阐述了王登旗教授的诊疗思路。全书内容翔实,选案得当,按语准确,对拓宽针灸临床工作者及中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妙手神针:王登旗针灸医案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范郁山 赵彩娇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