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都买奥特曼了,你还不相信光吗?”3月31日当晚,Bilibili在其官网内同时上线了28部奥特曼系列作品。这一消息犹如重磅炸弹,一经放出就直接冲上了B站热搜榜首。

童年英雄能够重登荧幕,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奥特曼文化圈内的朋友们却喜忧参半。他们担忧诸如“你还相信光吗”、“抗日英雄”等各种网络梗被一些人不分视频内容、不分具体情景地疯狂刷屏,如此玩梗不仅影响了观众的心情,还拉低了特摄圈的水准。

其实,粉丝们的担忧并非全是杞人忧天。近几年来,从动辄“乳法”到逢美必遇的“自由气息”、从“父慈子孝”再到“孝死我啦”、从A站B站再到抖音快手......任性刷梗的行为让人反感、让人头疼、让人恼火,俨然成为各个网络文化圈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cp超话什么帖算违规(旧话辑选任性刷梗)(1)

要厘清任性刷梗令人讨厌的原因,我们不妨先从梗本身说起。“梗”实际上是“哏”(gén)的讹字。哏有滑稽可笑的意思,在我国台湾地区被误写作“梗”。近几年来得益于两岸相互间的交流及各自娱乐业的发展,梗又传回了大陆。虽然几经转折,梗的意思大致上没有变化,仍指的是一个人或某件事的笑点。但与我们常说的“段子”不同,段子更像是一个故事,有着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而梗则多是一些词或句子,从逻辑和形式上看颇有些断章取义的概念。

从梗的形成过程来看,如果说梗最初源于一个人的笑点,则其最终成形于一群人的狂欢。正如文化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信手拈来的一样,作为一种亚文化,特定的梗形成于特定的文化圈中。在某个文化圈内,一个梗最初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笑点,可如果当它顺应了圈内大多数人的感情时,人们的心照不宣就共同赋予了其一种新内涵。此时,原有的笑点发生了解构,转变成了群体赋予其的特殊含义,一个梗由此形成。所以,梗是一个文化圈共同情感的承载体:它脱离于原意,重塑于感性;它指代着某种情感,象征着某个群体。

人类是群居动物,不仅是生存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当梗作为共同情感的承载体而在文化圈内部使用时,它是圈内关系的润滑剂。某个二战讨论群正因为A国与S国谁在战争中的贡献大而闹得剑拔弩张,这时,一个恰到好处的“乳法”梗可能就会让群内环境变得融洽。但如果人们仅把梗作为一种彰显所属圈际的身份标识,随意的在其它文化圈中使用,那么它就成了圈际关系的破坏者。例如,某个历史群正在讨论F国取得的历史成就,共和制、民法典、文学艺术、启蒙思想......一系列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让人赞叹。这时,一个“乳法”梗的出现就不禁让人觉得唐突与反感。对于这种使梗丧失了情感承载功能的玩梗行为,人们称之为“无脑刷梗”。

cp超话什么帖算违规(旧话辑选任性刷梗)(2)

有人认为,刷梗行为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体系。诚然,各个文化圈能够冲破藩篱,对于文化的融合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不同的文化圈就像不同的主权国家,它们之间的边界或许模糊,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不顾具体情境内容、不考虑其他群体感受的刷梗行为无异于是对其他文化圈的侵犯。对这种有违礼仪规范之道的行为,其结果自然是“失道者寡助”“天下共声讨之”。所以,个别人“无脑刷梗”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其他文化圈的正常氛围,还会给他所代表的文化圈扣上一顶不利于其形象的帽子。这不仅无助于本文化圈的壮大,也有碍于和其他文化圈的融合。

从社会朴素的道德情感来看,有些任性刷梗行为惹人生厌,是一些梗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的。主流文化也好,亚文化也罢,符合基本的道德逻辑是这些文化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前提。但在网络中,一些梗的蕴意却与这种朴素的道德情感相违背,完全沦落为了低俗文化的运载体,此种刷梗行为虽属少数,但绝对不能被任何文化圈容忍。

刷梗所引发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体现为不同文化圈之间存在的差异。对有些可以忽略的分歧,各个文化圈不如求同存异、相互理解、互相欣赏;而对那些不可弥合的分歧,每个文化圈之间也不该仅为了本圈的感受而去无故排斥其它圈子。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各圈的应有之道。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正是:

幽默风趣不能少,情境场合需弄清。

若是玩梗太随意,恐让众人不开心。

文字编辑 | 宋秉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 王丽梅

首发于2021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