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李敖驾鹤西归,斯人远去。人们也许会忘记,世界上真的走过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一、本文缘起于一本书——《李敖自传》。李先生一生争议颇多,但毕竟死者为大。

《李敖自传》是作者80岁后所写,像老太太唠家常,光题目就六百多个,用他的话说是80岁前写够了长篇大论,本自传采用“随意唠叨体”。书中写了他一辈子点滴的生活和鸡零狗碎的趣事。

据李大师自己说,这本自传40天成书,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仓促。李敖一生著书等身,但想凭这本书留下点儿思想遗产,还不够分量。但对一个80的写书人,人们不应该再有更多苛求。

最后的文人风骨李敖(世上千万英枭人间再无李敖)(1)

二、李敖一生快意恩仇,百年不见来者。

李敖刚死时,有一句话特别火。“都他妈别假惺惺缅怀我,你们读过我几本书?又了解我多少?有多少人在缅怀我的同时心里偷着乐?都别趁着我死蹭热度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这像李敖的口气,但一定是杜撰的。如果李敖还能骂动,离死还远。

李敖一生有3000个骂战之敌,且对手都不是等闲之辈,属于“神仙打架”,能被他骂的人,也不是一般人。例如稳定的挨骂对象国民党当局和蒋氏父子等。余光中也位列其中,虽然后者基本不还口。

如今,3000个骂战之敌多半都凋零了,没有了,李敖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2018年3月18日就走了。

最后的文人风骨李敖(世上千万英枭人间再无李敖)(2)

看到上图政府开会,李敖手里拿的是什么了吗?

三、李敖的幸与不幸。

李敖是幸运的,他引人关注,充满话题。不幸的是,他被过度消费了。他活得太商业,这种对自我的过度消费是真性情,还是故意为之,我们不晓得。但无论如何,关注度也是钱。

很多人听说过李敖,都是通过他超高的曝光率,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骂战、抬杠、约架、情事,永远是媒体最爱的素材。相比起来,从文学作品角度,去了解李大师的反而少,对于作家,这绝对不是幸事。看过《李敖有话说》的观众一定超过《北京法源寺》的读者。可是后者,才是李敖的一流作品,2000年还进入了诺贝尔奖作品提名。

其实作为一个作家,李敖相当勤奋。他有3000万字,超过80册作品。这是什么概念?一个人不间断的写作,一天3000字,要写28年。

四、如果把文人比作下蛋鸡,李敖太看中鸡本身,反而使蛋失去了颜色。

李敖像个娱乐人物,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是不是靠笔杆子吃饭?答案是一定的,这是他立命之本。但为什么不安静写作,反而噱头百出?

李敖招摇过市的作风,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那些低调的作家。钱钟书写完《围城》后,其本人也大受追捧。他对一个读者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去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作为一只鸡,李敖太看重自己,反而使蛋失色了。还有英国作家劳伦斯,写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他说:“我知道这个作品本身争议颇多,你们讨论作品就可以了。那些骂我的人,你们没说到点子上。遗憾的是,那些赞美我的人,也没说到点子上”。

对于世人对李敖的褒贬,何尝不是如此?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尤其是大陆。

最后的文人风骨李敖(世上千万英枭人间再无李敖)(3)

五、李敖是“狂狷”,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

很多人以为“狂狷”是不中听的话,其实这是一个褒义词。这个词出自论语,狂者进取,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狷者有所不为,不肯同流合污。“狂狷”是中庸之道下“进”与“守”的辩证。纵观历史,狂狷之人,都是有大才的,否则,想狂也狂不起来。当代能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钱钟书,一个是台湾李敖,这是一个公论,不是出自我口。

狂狷是一种本色,是真性情,装不出来。钟书先生轶事这里暂且不提,单说李敖。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要知道那可是台湾白色恐怖年代啊,不是当今的台湾。两次入狱,遭受精神和皮肉之苦。放出来后,重整旗鼓,挺枪再战。他救柏杨,为慰安妇讨公道,等等。

但是,平心而论,李敖不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很多要具备的美德,他没有。因为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要以具备天地之正气为条件,李敖争议太多,尤其私生活混不吝。他比钱钟书差远了。

最后的文人风骨李敖(世上千万英枭人间再无李敖)(4)

李敖和胡茵梦郎才貌,可惜这段婚姻维持了113天。

六、潇洒自信的李敖,灯下无人处你是否也暗自叹息甚至啜泣。

李敖在人前从来自信满满,不传递悲观。用他自己话说:“悲观情绪一来,我就把他消灭掉了。”在自传和传闻里,他自诩阅女无数,一副老流氓的做派,我觉得这其中有吹牛成分。他不知道在灯下无人处,他是否暗自叹息,把悲伤留给自己。比如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穷的连给私生女岭岭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的时候;比如刚出狱,衣食无着落,朋友都避之不及的时候。

李敖虽然不缺枕边人,但爱情生活一生漂泊,像没有靠港的航船。57岁时与王小屯结婚,是他第二次婚姻,而第一次婚姻才113天。一个男人,我觉得需要妻子照顾,李敖晚年生活之所以如此幸福,要感谢王小屯,还给他生了一儿一女。

最后的文人风骨李敖(世上千万英枭人间再无李敖)(5)

妻子成遗孀了,王小屯很贤惠

不要总看到他混不吝的一面,李大师还是有正事的。他每天伏案写作八小时,晚年生活非常简谱,是一个自律的老头儿,70对岁后还每天一篇演讲或者评论文章,且能保证质量。

我看过一期陈鲁豫到阳明山李敖住处采访他的视频,李敖的衣服20块钱一件,车都卖了,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生活,满屋子都是书,几乎没有下榻之处。

本文两期。本期就写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