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女鬼题材的作品有三十余篇,它们没有六朝的阴森惨淡之气,也没有唐时的风月感和宋明的拘谨平淡,而是情节曲折,形象生动。

除了少数几篇之外,《聊斋》中的女鬼各有不同,有的美丽贤惠,有的温柔可怜,有的青春娇俏......她们充满人性和善意,最受我们喜爱。

女鬼的人间形象

蒲松龄很注重勾勒女鬼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形象,让她们在故事中大放异彩。

首先,蒲松龄赋予她们突出的形象气质,比如聂小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身材窈窕、肌肤娇嫩的美人,"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老太太夸赞她长得勾魂摄魄:"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

又如公孙九娘,在书生眼中,她一双眉毛弯曲的如同秋天夜里的月亮,害羞时,脸上的红晕像清晨的彩霞,简直就是神仙妃子。又如寇三娘,她"姿容艳艳,指环臂钏,晶莹鉴莹",书生第一次见她,便觉得她美得不像话。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性(从蒲松龄的心理和情感因素)(1)

聂小倩(影视剧)

除了美丽的外表,她们大多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公孙九娘"是女学士,诗词俱大高",她时常指点朱生的外甥女;连城"工刺绣,知书";宦娘"少喜琴筝,筝已颇能谙之,独此技未有嫡传";林四娘能够分辨宫商角徵羽各种音调,她善于配曲歌唱;连锁念诗作词,陪养生抄书,下棋、弹琴,她与杨生相处、相知、相爱,既像一个贤惠的妻子,又像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等等。

这些精通诗词文赋、音律舞艺的美貌女子,完全符合下层知识分子"红袖添香读书时"的理想,当二者相遇时,很多书生便对女鬼一见钟情、恋恋不舍了

女鬼的原始品质是人性

如果仅有出众的外貌和精湛的才艺,这些女鬼还不能成为人们难忘的对象,她们鲜明的个性和淑良的品格才是闪光点。这些女鬼形象,打破了六朝以来女鬼吸人精血、害人的传统,她们都是善良真诚、充满同情心、肯自我牺牲的女子。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性(从蒲松龄的心理和情感因素)(2)

宦娘(影视剧)

宦娘听温如春的琴声,认为温如春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又怨恨自己是鬼魂不能做人的妻子,她暗地里为温如春撮合美好的伴侣,报答温生对自己的情义。与人世无情冷漠的管家比起来,宦娘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这种成人之美的高尚品质是很难得的。

章阿端为了帮助戚生与戚妻团聚,贿赂阴差而得鬼症,濒临死亡;热心的小谢和秋容为身陷牢狱的陶生伸冤,为他奔走;伍秋月带王鼎偷游阴司,并指点救活王鼎的哥哥王乃,因此她被关进阴司牢狱,遭到鬼差侮辱亵玩。

她们利用自己的法术,为温如春、戚生、陶生等人间的弱者提供帮助,为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伸张正义,即使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有情有义、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痴情率真,这些美好的"人性"品质在她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她们都遭受过不幸,如连锁、章阿端、梅女等女鬼,她们有的被贪官污吏谋害致死,有的在残酷大的社会被迫害致死,有的在阴间形单影只,孤独飘零,仍然遭到欺凌侮辱。

但是她们都是美丽贤惠、善良纯洁的,他们身在极端悲惨的境遇中,还是不屈不挠地挣扎着,努力地生活着。她们身上的美好没有因为不幸而消失,反而成为丑恶现象的强烈对比,成为人们对美好精神的寄托,可以说,女鬼身上的闪光点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性(从蒲松龄的心理和情感因素)(3)

小谢(影视剧)

值得庆幸的是,她们虽然是传统女子的典型代表,但她们没有传统妇女的拘泥和迂腐,相反,她们是勇敢大胆的。她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拘泥于礼法,与传统礼教相背离。

鲁公女为感谢张于旦每日的祭奠之情,不顾别人耻笑,深夜私奔到张家,后来即使投胎河北卢家,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大自己三十五岁的张生。她是一位率真痴情的女鬼,忽略掉张生的容貌、年龄、身世、家庭,为情生,为情死。

又如巧娘初次与傅生见面,便要洞房花烛,晚霞与阿端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成亲生子等等。这些女鬼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她们不在乎书生的门第、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参与,对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爱情。

当她们感觉自己受到欺骗时,会坚决地离开,而不是选择忍气吞声。如温姬发现宋生"金絮其外,败絮其中"时,她嘲讽说:"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决然离开宋家。

她们没有把婚姻责任作为自己追求爱情的绊脚石,在她们心中情感至上,只要"情之所至",便可以不遵循"礼"的规范,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礼缘情制,异族何殊"。

女鬼们追求平等互爱,以"情"抗"礼",将扼杀人性的"道理"放在次要地位,她们勇于反抗封建婚姻的束缚,自己寻找心仪的男子,以保证个人感情的自由,这体现出蒲松龄尊重人性的进步思想观念。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性(从蒲松龄的心理和情感因素)(4)

聂小倩

蒲松林的现实情怀

纵观蒲松龄曲折的一生,我们发现,原来这些女鬼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现实情怀。

蒲松龄是清贫的读书人,在当时官僚和地主阶层盛行的封建社会,他很难被中上层人士接受,他的挚友张笃庆等身边人劝他放弃鬼狐世界,积极参加科举,早日登科,因此他长时间精神困顿,很压抑。

面对好友的不理解,他内心渴望有志同道合的"诗友""文友"、"知己",而这些多才多艺的女鬼,能够与他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故事中女鬼与书生吟诗作对,谱曲弹琴,并不是风月场中的逢场作戏,而是真情流露。

这些女鬼长期生活在漫漫黑夜之中,生前又遭遇横祸,心中常寂寞悲苦,她们把书生作为忠实的倾听者。而书生们在生活中的惆怅,也可以在女鬼那里得到疏解。他们相似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有了互相接近的基础,蒲松龄将自己对知己的幻想延续到了女鬼身上。

蒲松龄家境贫困,妻子刘氏相貌寻常,粗布麻衣,识字不多,与蒲松林向往的梦中情人相差太远。而他的红颜知己顾青霞则符合他心中向往,他为顾氏写过很多诗歌,如《为青霞选唐诗绝句百首》、《听青霞吟诗》等等,但顾氏在长期的郁闷中逝世,蒲松林对她的爱恋也只限于精神上而已。

看众多女鬼故事,我们发现她们与顾氏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年轻貌美、多愁善感、娇柔可人、多才多艺。可以说,女鬼也许是顾氏的化身,女鬼与书生相恋,其实是弥补蒲松林与顾氏未实现的爱情,这是她对女性的幻想。

蒲松林生活在清初,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下层人民生活艰辛,像连城家这样的小乡绅,在面对王化成这种恶霸时也只能退缩,对官僚阶层和大地主阶层敢怒不敢言。而蒲松龄在故事中,将那些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人,都绳之以法,做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下层百姓身处艰难困境是给予同情的,由于自身力量弱小,他将百姓疾苦和恶霸官绅的罪行写入故事中,让人们看到善与恶的对比。他借鬼故事表达自己现实生活中想爱而不能爱的情感,骂现实中想骂而不敢骂的人。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性(从蒲松龄的心理和情感因素)(5)

蒲松龄

与现实平行的女鬼世界

蒲松龄写这些善良的女鬼,不是想续"才子佳人"的小说之路,谈风月之事;虽然书中有惩恶扬善的叙说,但并不是向人们传道说教,让人们观之受教,而是想以异物的眼睛观察人世:

聂小倩受老妖逼迫,吸取活人鲜血,这与现实中权贵逼迫弱小者相似;公孙九娘被于七案牵连自尽,与现实中贵族统治者草菅人命相似;伍秋月在阴司地牢中被官差猥亵虐待,在当时的朝廷中,羞辱玩弄女囚已经司空见惯;章阿端行贿阴差,更是体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

这些阴司中的乱象,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早已经普遍出现。女鬼可以借助书生的力量,通过梦境的形式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实施救援,如王鼎杀掉阴间官差救出伍秋月,杨于畏、王生连手铲除恶官,救出连锁等等,但是作为中下层平民是很无奈的,因为他们毫无寄托。

弱小阶层的人死变成厉鬼可以报复人,但身为人时,她们只能逆来顺受,在社会中寻找立足之地。

《聊斋自志》里说:"人非化外,事或齐于断发之乡;睫在目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揣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林构建女鬼与书生的婚恋故事,并非想让读者信以为真,而是让读者能够领会虚实交织的世界所藏的意蕴,它是作者用来关照现实社会的艺术工具。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性(从蒲松龄的心理和情感因素)(6)

连城(影视剧)

结语

在这些女鬼故事中,蒲松龄为我们塑造了多种女性美:聂小倩"似仙"的美,公孙九娘凄婉哀怨的美,林四娘高人一等的亡国之美,小谢和秋容灵动的调皮美,鲁公女英气的美,连城"为知己死"的美……让读者大饱眼福。

他不仅写个人失意、落寞,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更多的是体现出读书人的时代感与社会责任感,他讽刺贪官,讥笑酷吏,将现实社会中黑暗污浊的官场放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了解了清前期平民百姓的生活。

蒲松龄的人鬼世界是理想的光明世界,作者通过对女鬼们的塑造,真实揭露现实中的丑、恶,歌颂了生活的真、善、美。

作者:清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