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作物指的是,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由于对粮食作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确保对粮食作物的足量供应,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加大对大田作物高产技术的重视。此外,还应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来保障大田作物产量,这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文中,就从多个方面着手,对于早期田间管理的技术内容进行阐述,有望可以真正发挥大田管理的技术优势,促进作物产量的提升。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1)

1 适时观察大田作物生长状况,做好密植管理

密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实现增产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实际进行种植时,需要根据作物长势和养分供应状况,对作物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不得为了增加作物产量,盲目增加种植密度。在种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抑制作物生长的问题,从而影响作物整体的产量。

就水稻作物而言,因其本身的栽植密度就较大,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透风性和透光性较差,很可能造成作物倒伏的问题,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因此,应结合田间作物的生长状况,适当采取补苗或者间苗的方式,通过人工干预来调整作物密度,使其能够获得足量的光照,在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密植。就玉米作物种植而言,对其进行密植操作时,也应根据田间生长状况,适时采取补苗和间苗的方式,控制田间作物密度,以免发生密度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对作物的产量形成影响。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2)

2 垄沟深松处理,增强土壤保墒能力

对垄沟进行深松处理是提升土壤保墒能力的重要举措。此外,由于冬季刚过,土壤内部存在大量的寒气,且透水能力较差,借助深松处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此种问题,对于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具有积极作用。深松作业中所采用的主要工具为多齿深松犁,对于深松的深度应根据大田土壤的条件来确定。深松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土壤的松散度,降低土块的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土壤的保墒能力,使其能够为作物根系提供充足的养分与水分。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3)

3 做好节流灌溉工作

水稻在成长阶段对水资源需求量比较大,对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传统的大田水稻种植工作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浪费水资源的问题。这与我国节约用水的基本国策不相符,是目前田间管理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现阶段,种植人员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分蘖期进行间歇灌溉。灌水3厘米水层,种植人员需要实时观察外部环境温度以及水量的减少情况。当第一次水量基本落干时,实施第二次灌溉。重复这个操作步骤,直至水稻茎数达到70%时。叶片挺立的稻田撤水晒田3-5天,叶片披垂稻田晒天5-7天。不要过早封行,避免无效增长。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4)

4 严格控制施肥量

玉米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经济作物,在大田玉米的田间管理工作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施肥操作。而基于玉米营养价值高,其对土壤的营养成分要求也就比较高。但实际上土壤当中能够提供的营养成分比较有限,必须要人工施加肥料来维持玉米成长所需要的养分。通常都是4叶拔节肥,9叶长穗肥。然后再定期对玉米苗进行叶片追肥,这样可以增强肥料的利用率。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5)

5 灾害防治管理

病虫害问题是威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大田作物高产的目标,就必须结合实际,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实际开展病虫害管理工作时,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病虫害问题的前期调查工作,对于区域内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率进行全面了解,依据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制定可行性较强的防治措施,从根源入手,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率。对于病虫害问题,应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在了解病虫害种类的基础上,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而对于已经产生的病虫害问题,则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降低病虫害的影响范围。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6)

6 科学除草

田间管理工作涉及到对杂草的清除问题,整地、施肥等操作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就会给杂草带来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最终吸收大田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导致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下降。这就要求种植人员必须研究一个科学的除草方式,一般来说,为了防止除草过程中对农作物造成损伤,应当避免采用大量的化学除草剂。以大田玉米的种植工作来进行分析,由于各地区玉米的种植季节经常会遇到较为集中的雨季,如果使用了化学除草方式,就会导致药物与土壤融合。针对这个问题,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用旋转锄或梳苗机,将药层破除。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7)

7 落实棚室蔬菜管理

棚室蔬菜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蔬菜种植方式,在日常棚室蔬菜管理工作当中,种植人员必须要根据自然天气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防护准备。比如,正午的高温状态下,应当合理给蔬菜浇水,防止干旱。而在清晨和夜间温度较低时,应当采用一些设备来人工制造热量。这还需要结合不同蔬菜生长时对温度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比如,香瓜种植温度需要控制在20-25℃之间。同时,温暖的棚室环境下,容易滋生病菌。种植人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科学喷洒一些药剂。在病虫害防治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工作经验。对不同蔬菜容易出现的病虫害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合理选择药物。控制好药的剂量,增加当季蔬菜的产量,从而有效提高种植工作的经济效益。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8)

8 为后期大田生产打下基础

种植人员应当注重于对现有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优化创新,将每次的管理工作经验进行记录,根据这些数据信息来研究管理工作的优化方向。从而为后续的大田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市场上人们对绿色无污染农作物的购买需求。管理人员必须要合理设置好大田作物的早期田间管理工作的方案,不断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全面提高田间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冬种作物苗期化学除草技术(大田作物早期田间管理技术)(9)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在早期田间管理的作用下,大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均可得到有效提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进行田间管理时,应根据大田作物的生长特点,对田间管理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促进作物产量的作用。从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早期田间管理涉及多个管理环节,需要从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入手,实行合理的田间管理工作,保障大田作物产量的提升,这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