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忽冷忽热,很多人出现头痛、咽干、恶寒、鼻塞等感冒症状。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广东人餐桌上的常见食材,也是常用中药——葛根

葛根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葛粉也被人们称之为“长寿粉”。

在广东,葛根是餐桌上常用的食疗佳品,既可制成葛粉作羹或冲服,也可直接蒸熟食用,还可以拿来煲汤。新鲜葛根与猪肉、猪骨等一起煲汤食用,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男女老少皆宜。

葛根的药用价值

古代药用葛根不只一种,在唐代以前,认为野葛入药最好,而食用葛和甘葛主要用作食疗,亦可入药,但品质不及野葛。

在民间,将葛根应用于食疗及提取葛粉的情况相当普遍。这种习惯经唐、宋一直延续到明代。李时珍首次明确指出葛有家种和野生之分,及至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将家种和野生两品种并列描述,这表明自明清以来,甘葛(粉葛)、食用葛及野葛均可作为葛根的入药正品。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1)

野葛饮片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2)

粉葛饮片

中医认为,葛根性凉,味甘、辛,具有清热解毒、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举阳气、止泻、解酒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外感热病,症见发热恶寒、项背强痛者;阴虚燥热消渴;温热痢;脾虚泄泻等。

若是风热感冒引起发热、颈背酸痛、头痛、咽痛、口干等症状,可以将鲜葛根捣汁服用,或将鲜葛根与菊花、牛蒡、薄荷、生姜等一同煎汤饮用,具有清热解表和退热的功效。

如果发高烧之后,口干口渴明显的人群,则可以将鲜葛根与芦根、白茅根等一同煎汤,当茶饮用。

糖尿病口干、口渴的人群,可以将鲜葛根与麦冬、党参等一同煎汤,当茶饮用。

小儿或老人脾虚腹泻,可常常服用葛粉,或将鲜葛根与党参、白术、茯苓等调配药膳食用。

干葛根

葛根晒干后即为干葛根。干葛根的生津效果减弱了,但是升提发散的作用加强了,因此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和拉肚子。尤其是感冒伴有脖颈肌肉拘紧不适时,用葛根有解肌的作用,还能发汗祛邪。

葛根的现代研究

葛根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葛根素、葛根黄酮、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循环,降糖,降脂,护肝,解酒等作用。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3)

1、扩张血管,改善心、脑血管循环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不仅能改善心肌的氧代谢,还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吴伟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常用葛根(30-60g)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等病症,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护胃养肝,解酒醒酒

葛根的解酒作用在《神农本草经》、《药性论》、《本草拾遗》、《千金方》等传统古典医籍中均有明确的记载。《食疗本草》中说:“葛根蒸食之,消酒毒”。《千金方》中也说:“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不仅能够缓解酒精在胃内的吸收,保护胃黏膜,同时能够促进酒精在肝脏的分解和排泄、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而且还能缓解酒后头痛脑胀、脸红耳赤等症状。

葛根汁饮料能降低血醇浓度及使乙醇所致的血液粘度异常恢复正常。因此吴伟教授建议:对于常应酬饮酒者,餐桌上可取葛根45—60g(或葛根花10-15g),以水煎煮,代茶频服,具有极佳的护肝解酒疗效。

3、调脂降糖

研究表明,葛根水煎液及其有效单体(葛根素、葛根总黄酮等)主要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相关糖、脂代谢因子水平,增强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改善患者身体肥胖、倦怠乏力、口干口渴等症状,具有明确的调脂降糖作用。

临床上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通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4、解肌退热,生津止渴

中医认为,葛根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作用,又因其轻清升散,药性升发,故常用于内热消渴、麻疹透发不畅等的治疗。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4)

现代研究表明,葛根主要通过影响体内发热炎症因子(如TNF-α、热休克蛋白HSP70 mRNA等)的表达,达到抑制体温升高的作用,对多种发热、口干口渴有明显的疗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著名院内制剂“柴葛感冒退热颗粒”因其良好的退热效果而大受临床医师的追捧。

5、升发清阳,健脾止泻

葛根主要通过升发脾胃清阳而发挥健脾止泻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病症。

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可降低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血液中相关致炎因子或炎症介质水平(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内毒素),达到抗菌、抗炎作用,从而减轻患者腹痛、腹泻等症。

6、滋容养颜,美白防衰

葛根具有一定的清热祛湿、滋容养颜、美白防衰的作用。广东地区素有煲老火靓汤的习惯,其中传统的药膳汤——“粉葛鲮鱼赤小豆汤”更为岭南地区人民所喜爱,大到宾馆茶楼,小到摊档食肆,皆可觅其菜谱。为防药性寒凉,可加生姜数片。

研究表明,葛根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成分(葛根素),有利于自由基的清除,增强皮肤抗氧化的能力,达到美白肌肤的作用。

其他应用

● 防治心血管病,常在辨证辨病基础上,在复方汤剂中加入葛根15~30克,重用可至45~60克。

● 治疗急性胃肠炎,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 治疗颈椎病,可用颈椎方(葛根、川木瓜、威灵仙、鸡血藤等)。

● 清热祛湿解肌汤:葛根300克、赤小豆100克、香煎鲮鱼一条,瘦肉250克,生姜3片。可治胃肠病(湿热证)、落枕(湿热型)、便秘(脾虚湿热型)。

● 葛粉:15-30克,开水冲,调糊状。具有健脾、清热、生津解渴、消暑、解酒之功效。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5)

葛粉

● 葛花:15克,煎水代茶喝,解酒。或者加入中药复方汤剂。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6)

葛花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拍摄:康瑞华 海南省 海南省直辖县市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城区)

葛根使用注意事项

① 葛根用量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据《药品化义》记载,“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

② 因为葛根性凉,因此脾胃虚寒者不宜经常食用。

③ 易于动呕,胃寒者慎用葛根。

④ 对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患者,宜谨慎使用。

古籍中葛根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肋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

《本草求真》:葛根专入胃,兼入脾。辛甘性平,轻扬升发,能入足阳明胃经鼓其胃气上行,生津止渴。汪昂曰: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其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脾主肌肉,解肌退热。缘伤寒太阳病罢,传入阳明,则头循经而痛,胃被蔽,而气不得上升,入肺则渴,胃主肌肉,气不宣通则热,故当用此以治,俾其气升津生,肌解热退,因其体轻故解肌,因其气升故生津。而无复传之势矣。

发烧咽喉痛吃什么饭菜(发烧头痛咽干)(7)

《药性解》: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巴豆、百药毒。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寒。气轻于味,浮而微降,阳中微阴。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极妙。尤散郁火,疗头痛,治温疟往来,疮疹未透,解酒除烦,生津止渴,除胃中热狂,杀野葛、巴豆、毒箭、金疮等伤。

葛根在经典名方中的应用

葛根汤

葛根汤为中医经典名方,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感冒、流感,内耳眩晕症,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多用。症状多见头痛,项背强,周身酸痛沉重,容易恶寒,肤痒,无汗,鼻塞等症状。

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有发汗解表,疏散风寒之功。方中可加桔梗以利咽治疗咽喉肿痛;加辛夷花、川芎以宣通鼻窍治疗鼻炎;若身热烦渴者,加石膏;若头痛剧者,加蔓荆子、藳本。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具有解肌清热之功效,感冒风寒、郁而化热多用。

症状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临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头面部诸证。

葛根食疗方推荐

01 葛根山药排骨汤

材料:葛根15克、山药一根、排骨一条、姜两片(1人量)。

做法:葛根、山药洗净。排骨洗干净焯水。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煲两小时,放盐调味,食骨喝汤。

功效:益气,健脾,养胃,生津止渴,镇静安神,促进睡眠。

02 红糖葛粉羹

材料:葛根粉50克、红糖20克。

做法:用适量凉开水将葛粉调匀,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晶莹透明状,加入红糖调匀即可食用。

功效:解肌发表,生津清热,适用于风寒感冒,心烦口渴等症的辅助治疗。

03 葛根五指毛桃瘦肉汤

材料:葛根15克,五指毛桃15克,瘦肉200克。

做法:按照平常煲汤的方法,所有材料一起煲汤即可。

功效:具有解肌散寒,补中益气之功。

04 葛根葱白汤

材料:葛根60克(鲜品100克)、葱白15克。

做法:葛根切片、葱白切段,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中火煎煮20分钟,当茶饮用。

功效:发汗解表,解肌退热。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如裂、颈背肌肉酸痛的人群服用。

05 葛根粥

材料:鲜葛根150克(干品50克)、粳米100克。

做法:鲜葛根洗净去皮切小块,粳米淘洗干净,与葛根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至米烂粥稠,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尤其适用于夏秋保健食用,或是高血压、糖尿病、脾虚慢性腹泻的人群食用。■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李云英教授)、杏林火热论者(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之一吴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