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1)

八十年代的一中大门

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油炸馍已算不上什么美食了,偶尔弄个油炸馍片尝尝也担心油脂过高,影响健康。然而,我对油炸馍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每次品味,拿到手中,思绪总会飞回到八九十年代的长安一中,飞回那个简陋嘈杂的饭堂,飞回那人挤人,一手拿饭票一手使劲儿扳着窗框买油炸馍的窗口……

1986年9月,我来到了离家十里路的长安一中上中学了。第一次离开父母亲,十来岁的自己和同学们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幸好,我姐在一中读高三,给我还能有个照应。记着第一顿饭,当拿着饭盒的自己,望着打饭窗口黑压压的人群,竟然不知所措,立在人群中傻眼发呆时,姐突然间一手拿着饭盒盛着白米稀饭,一手拿着馒头出现在我面前,我竟感动得热泪盈眶。喝着饭盒里用剩米饭兑开水熬制的稀饭,吃着有点发酸的馒头,我的心情阴冷到了冰点……

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2)

初八九级一班毕业合影

那个时候,一中有两个灶,一灶和二灶,二灶在学校大门外马路对面的院子里,由于二灶不太方便,我吃饭多在学校东边的一灶。

记忆中没有过多久,不知什么原因,二灶也搬进学校了,原来的一灶一分为二,操作间和饭堂相连的走廊北边划归二灶,南边划归一灶。

一中的灶那个时候也算宏伟,两排青砖红瓦的大瓦房平行排列,中间有一个长廊相连。东边一排是一灶二灶的操作间,西边那一排是饭堂。饭堂是清一色工字钢和钢筋做成的人字形屋架,感觉很宽敞,饭堂的窗户也很大,只是没有窗扇,只有被学生双手磨得油光发亮的窗框。饭堂的地面是用大青砖铺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已被学生们的鞋底子磨的亮亮堂堂。没有开饭的时候,除了地面上放着东西四府村村民收集剩饭菜的几个铁皮桶,整个饭堂显得格外空旷。记得有一次,从老山前线采访回来的张成民老师,在饭堂里还给学生们做过一次报告,全校两千多名学生,把饭堂挤得严严实实。

一灶二灶放在了一起,最大的好处是有了竞争,饭菜的质量和分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饭票都是通用的,分粮票和菜票,刚开始粮票和菜票还很正规,长方形,用白色铜版纸印制,粮票面额分壹两、贰两和肆两,菜票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红色的印章盖上,还像个样子,饭票还可以循环使用。后来可能是食堂为了节省成本,把饭票换成了很薄的彩色纸印制,粮票一大张,菜票一大张,用的时候撕下来一小块,装在口袋一不小心不知什么时候就被风刮跑了。

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3)

初八九级一班2016年7月同学聚会

油炸馍盛行的时期应该是在二灶搬进学校以后吧。以前灶上也卖过,基本都是剩下很久或者是面没有发好,蒸出来发酸或者碱大的卖不出去的馍,放在油锅里炸一下,摆放在窗口售卖,基本无人问津,因为味道确实不敢恭维。

偶然一次,我们班学习委员张日强手里攥着两个油炸馍兴冲冲地跑进宿舍,他一边吸溜吸溜地吹着油炸馍,一边大口嚼着,对宿舍我们几个说着:“快去买!今天一灶的油炸馍香滴很!是用刚出锅的蒸馍炸的!”看着他吃得那么过瘾,我们几个还是禁不住诱惑,急忙从宿舍跑到了饭堂。因为吃饭的高峰期已过,饭堂的人不是很多,但一灶卖油炸馍的窗口还是挤满了人。“贰两伍分一个!刚出锅!热乎着!”窗口留着八字胡须,栲栳村的张师傅大声地吆喝着。我和同宿舍的几个挤到窗口跟前一人买了两个。

拿到手里,油炸馍还热乎着,外边的馍皮经过热油的煎炸,水分已丧失殆尽,颜色变成了金黄色,表皮上是颗颗晶莹的盐粒儿清晰可见。咬一口,坚硬的牙齿破坏了油炸馍酥脆的表面张力,一下子陷进酥软香甜的馍瓤,顿时,嘴里,食盐的咸,菜油的香,淀粉的甜一起搅拌在了一起,整个口腔和舌头一起感受脆、软、糯、绵的纠缠……转瞬,贰两伍分的油炸馍就消失了踪影,填充进了胃里。

后来,二灶看一灶的油炸馍卖得欢,也在一个窗口卖起了油炸馍,但总是卖不过一灶。一灶的油炸馍窗口学生挤得人山人海,而二灶的油炸馍窗口学生总是寥寥无几。原因只有我们学生的嘴最清楚:一灶的油炸馍是刚出锅的蒸馍炸的,外酥里嫩,非常可口。而二灶的油炸馍是前一天剩下的凉馍,不是炸不透,就是炸过了头,严重影响了口感。

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4)

二灶卖油炸馍窗口的韩师傅是我们杜陵乡韩家湾的乡党,他个子不高,络腮胡子,大嗓门,直脾气。眼看着一灶的油炸馍卖了一笼又一笼,他心里那个着急呀。恰巧我刚在一灶买了俩油炸馍边走边吃,经过他卖馍的窗口。他喊住了我,一把抢过一个,掰开来,放进嘴里品尝起来。

吃了一半儿,他示意和他一起买馍的同事抬起正方形的大蒸笼,把没有买完的油炸馍抬回了操作间。然后,又快速抬了一笼还没有买的蒸馍回操作间了。不一会儿,一笼新出锅的油炸馍重新摆放在了窗口,韩师傅嘴里吆喝着:“刚出锅的油炸馍,快来快来!不好吃不要钱!”

从此以后,一灶、二灶的油炸馍平分秋色,各自占领着半壁江山。我们学生除了中午,早饭和晚饭都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油炸馍。

早饭时间,先来两个油炸馍,一块儿颜色鲜红的豆腐乳,或者伍分钱的酸萝卜条儿,再来一碗稀饭,熟悉的同学四五个人围一个圈,蹲在饭堂青砖地面上,吃着,喝着,谝着,喊着……将那艰苦的一中岁月过得有滋有味……晚饭时,我们也总是从操场踢完足球或者打完篮球,浑身臭汗顾不得洗就先来到饭堂,为了先尽快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每个男生吃四五个油炸馍那是很平常的事儿,记得,我们班最高记录是张小卫创立的“一斤三两”——六个油炸馍和一两稀饭,后来再无人打破记录。对于我们十三四岁的孩子,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一中的油炸馍给我们幼小瘦弱的躯体注入了强大的能量和动力。

后来,一灶、二灶为了竞争,还先后推出了油炸花卷,价钱和花卷的价钱一样。卖了一段时间,后来估计被学校叫停了,因为这样的竞争有些不正当了,有相互砸价的嫌疑。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油炸花卷的口感没有油炸馍的口感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花卷一油炸,油脂全部浸入花卷内部,再加上花卷本身就放了盐,味精等其他调料,吃起来太油腻,吃多了就没有食欲。只有油炸馍,占据着早晚饭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可以说经久不衰。即就是后来两个灶中午推出了贰两贰毛一个的肉盒,也很难撼动油炸馍在一中大灶上的地位,即使肉盒的味道更美味。(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一中记忆——肉盒》有隆重的描写)

在一中上中学的六年时间,是油炸馍将我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儿,催熟成一个高大健壮的小伙子,让我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一中的六年时光,值得让自己回味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然而,油炸馍,却是那些回忆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个……

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5)

高九二级四班毕业合影

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6)

踏着层层台阶登攀

祖传油炸馍(一中记忆油炸馍)(7)

如今长安一中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