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1)

无棣地图

【地名由来】

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周灭商,姜太公封齐君建国于营丘。无棣邑为齐国北疆、渔盐之区,是华夏古老城邑之一。《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清《海丰县志》载:"今之武乐庆盐皆其旧境。"《宁津县志》载:"周,宁津属无棣邑。"《盐山县志》载:"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盐山县为无棣地。"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2)

碣石山(无棣山)

"无棣",一词最早是山名,即今无棣县境内的碣石山。《左传》载:姜太公封齐地四履为"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由以上东为水(渤海),西为水(黄河),南为山(穆陵关,山名,原在临朐今在沂源县),可推北为山(无棣山,即今无棣县境碣石山)。所以,"无棣"一词最早是山名。无棣远古时期,地处九河末梢,土肥水沛,植被丰富,棣树遍地。而唯独碣石山为紫红色火山岩体,光秃秃棵棣不生,形成了葱郁棣林簇拥着突兀特立的碣石独峰的景象,所以形象的称其为"无棣山"。《盐山县志》载:"碣石山,因山上不生林木,春秋时改称无棣山"。现实生活中观其形,而取其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山形似战盔叫"突厥"、山体紫红色名"火焰山"、河水黄色称"黄河",等等。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3)

漳卫新河(无棣水)

无棣水,又名无棣沟、无棣河,干道下游大部分与今漳卫新河(古鬲津河、黄河故道,山东河北两省界河)重道。西起今河北省东光县和南皮县间又西的古黄河,东流经无棣县入海。该河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谭其骧主编)西周时期地图上,标注名称为"无棣水",是该地图上标出名称的全国13个水系之一,"无棣水"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般,其干流河道(南渎),大部为今漳卫新河河道,北渎今仍称无棣沟在河北省盐山县境南部。"无棣水"春秋时期称无棣沟,南北朝、唐朝沿称无棣沟,北宋称无棣河。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4)

无棣县,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位于山东省最北部,地处沿海,东北濒临渤海湾,东南连沾化区,南靠阳信县,西接德州市的庆云县,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海兴县、黄骅市为邻。介于北纬37°4′—38°16′,东经117°31′—118°04′之间,总面积1961平方千米。无棣县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素有"冀鲁枢纽"和"齐燕要塞"之称。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有人类聚居,有东李遗址、韩家窑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西小王乡王家坟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磨制石斧。原始社会后期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时期,属于东夷集团。有唐虞时期无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导河无棣水(无棣沟)。

夏县境为兖州之域。"九河入海处当属兖州"。《禹贡》载:"济水、河水之间一带是兖州。"

商县境属薄姑(又名亳姑、蒲姑)国地,治所在博兴县境内。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5)

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周灭商,姜太公封齐君建国于营丘。无棣邑为齐国北疆、渔盐之区,是华夏古老城邑之一。《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清《海丰县志》载:"今之武乐庆盐皆其旧境。"《宁津县志》载:"周,宁津属无棣邑。"《盐山县志》载:"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盐山县为无棣地。"

春秋战国无棣邑,为齐国地。《史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救燕返国,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于是分沟(无棣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国"。自此无棣沟以北地区划归燕国,沟为齐燕国界。

秦县境为厌次县,初属齐郡,后属济北郡。秦始皇以东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读压)之,次舍于此,而得名,治所在今惠民县桑落墅北。楚、汉战争时期,县境为汉将韩信所据,筑有韩信屯兵的信阳城,位于信阳乡车里村。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县境置阳信县,属渤海郡,治所在信阳乡车里村信阳城。新朝渤海郡改迎河郡,随属之。

东汉县境初属青州平原郡富平县,永平五年(62年)改为厌次县,延光元年(122年)改属冀州渤海郡阳信县,延康元年(220年)阳信县改属青州乐陵郡。

魏晋县境属冀州乐陵国阳信县。晋末国改郡,为乐陵郡阳信县。

东晋十六国县境为阳信县地,晋咸和二年(327年)属后赵。晋太和元年(366年)属前燕。晋太元七年(382年)属前秦。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属后燕。晋义熙五年(409年)属魏。

南北朝县境为阳信县,南朝宋属冀州乐陵郡,后属北魏青州乐陵郡。北魏熙平三年(517年)冀、瀛州并为沧州,阳信改属沧州乐陵郡。后为东魏、齐地。高齐天保七年(556年)厌次省并入阳信县,阳信县移治马岭城(今惠民县),为附廓县。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6)

隋无棣县,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北部、饶安县东部置,属棣州,治庆云县于家店村。大业二年(606年),棣州改沧州,属沧州。大业八年(612年)废州置郡,属渤海郡。

唐无棣称上县,属渤海郡。贞观元年(627年)省并入阳信县。贞观八年(634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沧州改称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沧州,无棣随属。太和二年(828年)划属棣州,不久复属沧州。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7)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无棣县,属河北道沧州。

后周无棣县,隶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置保顺军于无棣县东南二十里,治所在信阳乡城角村,军如下州,辖无棣一县。

北宋无棣县,于治平元年(1064年)移治保顺军城,称望县,即县治置军使。大观二年(1108年),属沧州景城郡保顺军。

金无棣县,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天会四年(1126年),金兵占沧州,无棣县入金。泰和三年(1203年),保顺军废,无棣属河北东路沧州。

元无棣县,属河北东路沧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无棣省并乐陵,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是年,析无棣为东西二县,县境为东无棣属棣州,治信阳乡城角村。西无棣县隶沧州,即今庆云县,治于家店村。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8)

明海丰县,属武定州。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省并。明史载:洪武初州县俱废,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置海丰县(另旧县志载:明建文四年九月初四无棣改海丰),以县境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取名,初属滨州,后属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乐安州改武定州,随属之。

清海丰县,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济南)道武定府。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改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府,随属。

中华民国无棣县,属济南道。民国二年(1913年)2月,海丰县属山东省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海丰复称无棣县,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改属武定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冀鲁豫省代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无棣县第二届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南行政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无棣县解放,无棣县属渤海区第四专区,治无棣城。是年10月,迁水湾街,11月,迁信阳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初,迁车镇小高村。1949年7月,第四专区改垦利专区,无棣属之。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0月6日,县政府迁无棣城。1950年5月,渤海区及所辖专区撤销,改属惠民专区。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属淄博专区。1959年1月,阳信县并入无棣县。1961年,专区与县恢复原建制,属惠民专区。

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滨州地区。

2001年1月,滨州地区改滨州市,无棣随属。

【寻欢文史】

无棣因何得名(齐鲁地名探究因无棣山)(9)

碣石山秋色

"无棣"之名深解

"无棣"之名,始见于,即公元前656年,齐伐楚管仲言于楚使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管仲"四至"之说,源于周初封齐,"无棣"之名周朝初就已存在。据记载,春秋时齐国北境还有无棣邑、无棣山、无棣水、无棣城等地名。

最早,"无棣"二字究系何义?为何以"无棣"命之,史志中均无解说。1994年,无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齐鲁书社出版的,在最后以存疑对"无棣"之含义记述有:"民国时期贾恩绂修,解为'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建国后,又有人训'无'通'芜',提出了'广被棠棣'的新见解。但究以何说为是,终无所据。"在中对"无棣"载有:"无棣古无确诂,水名、邑名均系后附"、"召陵一役,管子四至始有无棣之说。其三至皆河海山陵,惟无棣古无确诂,以义例之,非山即薮。或曰无棣者,无尽也,泽薮广漠无尽。审是,即海隅之异名也。或曰,无棣者,不毛之义。"贾恩绂认为,"无棣"原没有合理的解释,以义推理,不是山就是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无棣"者,或指广大空旷的湖泽,海角的异名;或指荒凉的意思。

许慎:"无,奇字无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无"小篆写作"*","*,丰也。从林,从大,数之积也;林者,木之多也。":"无,橆,亡也。奇字,无通橆。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无,奇字,作无。无或作橆。韵会,橆本古文蕃橆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隶变林为四点。"

"无"有三种意思。一种是相对的"无",用"亡"字来表达。本来有,现在没有了,是依于"有"而来的。比如"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一种是现在简写的那个"无",是"绝对没有"。最复杂的一种"无",就是繁体字的"无"字。里"无"字"从大",表示"丰也"。"无"不是没有,"无"是比"大"还要"大","无"是最大。这种解释在现在许多文字字形里面还保留着。如"芜"字,草字头下面一个"无",是荒芜。荒芜不是不长草,不是一点草也没有,恰恰相反,荒芜就是有大量的草,比应该有的还多。广场的"广"字里边加个"无",就是房屋,正殿两旁的房子叫做"两庑"。两庑不是说两面没房子,是两面的房子数量非常多。原来,一切表示大的、繁的、多的东西,也往往用"无"来表示,只是到现在,在人们意识中"无"字只有"没有"这一种字义了。

"棣"比较好解释。:"棣,白棣也。小雅传曰,常棣也;秦风传曰,唐棣也。常与唐同字可证矣。浑言之则白棣亦呼唐棣也。豳风传云,郁棣属。"称:"棣,棠棣,落叶灌木"。

无棣为禹疏九河之域,黄河水长期徘徊于天津和无棣之间,在此造就了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春秋时的"无棣"不应是"广漠无尽"或"不毛之地",而应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遍地"广被棠棣",从而构成"无棣"这一名字。

"总结说,近五千年以来自仰韶文化开始,我国的气候大体上是温暖多雨的,除西北地区属半干旱区外,黄河流域气候大致类似现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型。""古代黄河以北平原地区确实曾经有过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这种局面到唐代还有所延续,到宋代才开始急剧变化。"

"在距今5000年~3000年的近2000年间,太行山东麓平原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当时平原上落叶阔叶林极为发育。据有关专家测算,1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度~5度,7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度~2度,年降雨量比现在多200毫米。"

2003年3月6日,考古人员在无棣东南十几公里处阳信李屋遗址清理了晚商、春秋、战国、两汉、宋元时期墓葬34座,出土了铜器、玉器、瓷器、陶器、骨器、蚌器、卜骨、卜甲数百件。该遗址还发现有大量牛、猪、狗、鱼骨以及蚌壳、鹿角,为复原该地区三千年前的自然景观提供了科学资料。据考古人员初步分析,由于此地发现了大量的蚌壳、麋鹿骨胳,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可知此地在晚商时应属亚热带气候,气温比现在要高很多,是靠海非常近的一个气候湿润、湖泊众多、水草丰美的地带。由该地出土蚌壳多为河蚌分析,此地当时也是一处河流密布的地方。此外,渤海西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在埋深3.5-12.7米地下发现了喜暖湿的阔叶树种的大量存在。 由此可见,此地遍生棠棣,才始有原生"无棣"之名,其后的邑、山、水、城、县名,均系由此派生而来。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