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盲人摸象、庖丁解牛、卖油翁酌油、轮扁斫轮……古人讲哲理,往往通过寓言或故事的方式,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方法论可以怎样深入挖掘?9月6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丰乾受邀在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主讲“摸象·解牛·酌油·斫轮——‘盲人’与‘工匠’的哲学方法论”,探讨“盲人”有无可取之处,庖丁何以踌躇满志、卖油翁“手熟”的秘诀、轮扁以经典为糟粕的论调等问题。

曹冲称象只是一个故事(张丰乾盲人摸象)(1)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丰乾“盲人摸象”是印度一个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其大意是说,有的盲人把象脚当成象,有的把象鼻当成象,有的把象耳当成象,等等。对此,张丰乾介绍,他们被大家所嘲笑,因为他们只认识到事物的局部,而“聪明人”能够看到大象的全体。但问题是对于大象有真切体会的,恰好是那些“盲人”。“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最初看到庖丁解牛,惊叹道:“嘻!善 哉!技盖至此乎?”张丰乾指出,文惠君以为庖丁的解牛技术已经达到了顶点。但庖丁的回答却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也就是说你看到的那些技术,也只不过是我提升到道的一种手段,他真正喜欢的是道。所以说庖丁解牛的事例,应该是从‘道’的角度去理解,庞朴先生把他称为‘道庖’,是完全有依据的。庖丁下文所言之‘道’,为人所乐道。但更加需要注意的似乎是‘道进乎技’的普遍意义。”张丰乾指出,庖丁从“良庖”,乃至“族庖”向“道庖”转折,有一个比较长得的过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达此水平之前,需多加砥砺。他认为,自古至今,自以为对诸事诸物很了解,站在旁边说风凉话,指责别人“片面”的聪明人实在太多,真正像庖丁这样“目无全牛”的人太少。庖丁解牛,在“道”的层面,自始至终都是“目无全牛”。庖丁能从“目无全牛”开始,从牛自身的罅隙找到“切入点”,“以无厚入有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解牛带來的损刀。而牛之有间,也是庖丁“手触”“肩倚”“足履”“膝踦”“神遇”的成果,非袖手空谈者所能知晓。但“游刃有余”或“洞无凝滞”,并非庖丁解牛的全部。庖丁说:“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张丰乾说,这一转折,实为出彩之笔,如林希逸所言,“此一转”非常重要。即使是庖丁,也不可能总是“游刃有余”,难题丛生也是“天理”和“固然”的一部分。大多数人碰到逆境的时候的确是手忙脚亂,所以“视为止,行为迟”乃是审慎和镇定。没有这一转,庖丁的解牛之道是残缺的。也因此,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应当警惕冷静地找到解决的办法,知难而进,迎刃而解。

曹冲称象只是一个故事(张丰乾盲人摸象)(2)

此外,“卖油翁酌油”的故事见于欧阳修的《归田录》。“轮扁斫轮”的故事则见于《庄子·天道》。张丰乾指出,虽然欧阳修以为卖油翁和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无异,但卖油翁他自己也是“惟手熟尔”,全无庖丁的高论。而轮扁之言的重点也与庖丁大相径庭。轮扁认为自己斫轮虽然“得于手而应于心”,但是其中的奥妙“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这是典型的“默会之知”或“体知”。而庖丁之于文惠君,则是“不吝赐教”。“当然,从轮扁和庖丁之言,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庄子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掌握在如轮扁和庖丁这样的‘技师’手里,而不是什么‘圣人’或‘经典’之中。这一观察,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庄子所言‘道无乎不在’的丰富含义。但是,卖油翁、轮扁和庖丁的共同之处,在于长期专注于一事,才有神妙技艺。”在张丰乾看来,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问题可以独立地给我们很多启发,而贯通起来,更可以发现“盲人”与“工匠”的深刻寓意,也能使我们对东方文化有更深入了解。据了解,本次讲座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系列讲座之一,为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主办,商务印书馆深圳分馆、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合作媒体为深圳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