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人口大国,亦是一个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

印度的耕地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达到了15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中国的耕地面积还要大。

然而,在印度国内,大部分的印度人几乎都挣扎在饥饿线的边缘,印度穷人甚至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水土资源充沛的印度竟然“喂不饱”自己的国民?现如今的印度人民究竟面对着怎样的窘境?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何去何从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水土资源充沛的印度竟然“喂不饱”自己的国民?现如今的印度人民究竟面对着怎样的困境?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何去何从呢?

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危,印度粮食问题由古至今

粮食问题,不仅关乎着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更是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倘若一个国家的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依靠进口,那么当战争爆发或者自然灾害侵袭时,这个国家的后勤就难以得到保障。

而对于社会安定问题来说,如果温饱问题不能满足,那么整个社会都会陷入动荡之中。

所以说,粮食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保障粮食问题作为安定民生的首要任务。

1996年,我国政府就曾经公开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白皮书,表明高度重视粮食的安全保障工作。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储备日渐充足,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但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并没有因为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而是“居安思危”,客观而清晰地指出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人民上下一心,从“杂交水稻”到“光盘行动”,我国的粮食保障工作一直在行动!

然而,中国却是有着一个“奇葩”的近邻——印度,它坐拥着优渥的气候条件,水稻四季成熟,按理说是完全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但是它的国民却是饱受饥饿之苦,更有大量的国民被饿死!

坐拥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印度人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

追根溯源,这其中掺杂着复杂的历史因素。

1947年,印度从大英帝国的襁褓中走出,摇身一变,脱离了英属殖民地,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对于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来说,英国留下的是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烂摊子——由于二战期间英国忙于战事,对殖民地疏于打理,饥饿问题早就席卷印度。

其实,在殖民时期的印度,由于恶劣的天气和残酷的殖民统治,饥荒经常发生。

获得独立的印度人民并没有高兴太久,就不得不考虑生存的问题。

对于印度人民来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一位勤勉的总理,而这位总理也在上任之初就承诺解决印度的饥荒问题。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2)

在尼赫鲁还未登上权力的宝座之前,曾亲眼目睹了孟加拉大饥荒的惨状——无数人瘦骨嶙峋,每天都有着大量的人饿死街头,一个馒头就能引起一场械斗...

这场举世震惊的孟加拉大饥荒就发生在在印度独立的四年之前,最终足足夺走了三百多万人的性命。

在孟加拉的亲身经历深深地震撼了尼赫鲁,那时的他无力去拯救每一个人,但是现在不同了,身为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在上任之初就决定拯救印度人民于饥荒之中。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尼赫鲁不得不面对印度特殊的国情,也不得不考虑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印度坐拥南亚的沃土,土地资源得天独厚,但它又是一个刚刚从殖民地脱身而出的国家,国力衰微根本无力抵抗外部的侵袭,印度被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当作可以瓜分的一块“肥肉”。

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形势,尼赫鲁在国民面前发表讲话:“刚刚获得独立的我们面对的问题有着太多太多,农业需要发展,工业需要发展,但是没有工业的强大,我们就保护不了脚下的土地!”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3)

就这样,尼赫鲁推翻了自己上台前“优先发展农业”的承诺,动员全国发展工业。这样的选择看似合理,但是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印度人又怎么有“力气”发展工业呢?

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印度,尼赫鲁选择了最为艰难的一条发展之路——印度匮乏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工业生产之中。

但工业生产短时间难以变现,印度已经没有钱投入到农业的发展之中了!

昂贵的工业设备一台台地引进,印度工业欣欣向荣,但是,这却是由无数印度人民的尸骨所堆起来的——在大力发展工业的时代,无数的印度人因为吃不上饭而被饿死。

印度政府为了更快地发展工业,甚至不断地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以防止农产品的高昂价格影响到工业的原料成本。

可以肯定的是,在建国之初,印度的政府就不重视粮食问题,反而将所有的精力花在了实现工业化上。

所以说,为了钱,印度统治者放弃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粮食问题,反而去盲目地发展工业,在建国之初就使得饥饿的阴影笼罩在印度国民的头上。

但是,印度国民也曾见到曙光,不过这个希望也只是昙花一现,那就是印度大刀阔斧地实行“绿色革命”期间。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4)

不过,这场所谓的“绿色革命”更像是印度人自吹自擂的闹剧——整场改革下来“治标不治本”,印度人依然是看天吃饭,甚至连天气都无法预测。

无数的饥民流离失所,大量的农民抛弃了自己世代耕种的土地,整个印度的农业依然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时期。

绿色革命的唯一亮点,就是印度政府向印度农民报以极高的收购价,想要借此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举措其实意义重大,当时很多国家的粮价一直走低,世界上的政府大都无法给出农民满意的收购价,但是印度做到了。

然而,也正是过高的收购价使得印度政府难以承受。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5)

在甘地夫人重返新德里之后,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被直接叫停,优厚的收购价已成往事,印度的农业再度陷入了暗无天日的境地。

“绿色革命”之后,再也没有哪一任印度领导人真正地操劳过印度平民的吃饭问题,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精力放到了工业的发展上。

可以说,为了钱,印度统治者将印度人民一步步推向了饥饿的深渊,尽管今日的印度经济大幅增长,但是粮食问题依然是倒悬之急。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印度出口粮食故意饿死百姓

如今的印度在国际社会上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的目光,无数的高楼在印度平地而起,似乎印度正走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时任印度总理莫迪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洽谈着项目,英国《每日邮报》将印度描绘成“东方大放异彩的投资地”。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6)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印度不断累积的财富大都集中在工业与第三产业,而本应作为国民根本的农业却是难以摆上台面——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连年下跌。

纵然如此,印度依然大量地出口粮食以换取外汇,这般令人咋舌的举动让人不禁发问:印度是要故意饿死自己的民众吗?

综合相关资料就可以发现,印度的农业增速在“绿色革命”之后就狠狠地踩下了刹车。

在甘地夫人第二次上台之后,印度的农业增速不断下滑,现如今,已经完全接近于零点。

究其原因,在于印度的农业生产水平实在落后,棉花等作物频频遭受虫害的侵袭,但是印度农民却是无计可施,只会大量地施加化肥而忽略了害虫的耐药性。

这使得印度农业连续数年损失巨大——购入了价格不菲的农药,结果依然遭受虫害!

印度许多个邦的水稻和小麦等作物全部歉收,印度的底层人民苦不堪言。

而更为致命的是,印度的粮食增长率甚至是比人口增长率还要低——这就意味着印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饥荒大国”。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7)

全年经济高增速的外表下,印度的农业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农民们难以维系正常的生活,底层百姓买不起吃饭的粮食,但是上层社会却是纸醉金迷,整个印度的社会在农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显得越发病态。

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根据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总GDP不断地增长,而农业方面贡献的GDP占比在不断下降,那么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真正地实现了增长。

然而,印度高GDP的外表下,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粮食的出口却是贡献了大量的GDP,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言而喻,那就是因为印度在一直大量出口粮食。

按照常理来说,印度国内百姓都吃不上饭,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地向外出口呢?

其实,印度国内的粮食市场已经“饱和”——富人不再需要过剩的粮食,但是穷人却是连一粒米都买不起。

粮仓里的粮食大量堆积,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每年的存储费用都是一大笔开销,还不如直接出口粮食换取外汇来得实在。

出口粮食,不仅会赚钱,还能省下巨额的维护费用,在印度政府看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8)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把粮食散发给平民呢?这是因为印度的种姓观念根深蒂固,身居高位者自始至终都将那些百姓当作“蝼蚁”一般,又岂会吝惜呢?

至于那些饿死街头的平民百姓,就更是不在印度统治者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这样一来,吃饭的问题便成为了印度百姓的头等大事,许多印度人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而且这顿饭还难以称得上是一顿饱餐。

中国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印度人来说,哪还有闲暇的时间去考虑荣辱、考虑工作的问题呢?

因为饥饿而死的印度人的数量连年上升,无数的人更是因为饥饿选择铤而走险,抢劫犯罪行为在印度一年年地增加,犯罪率居高不下。

与犯罪率遥相呼应的,竟然是农民的自杀率!

只要钱的印度政府,给印度农民带去无尽的绝望

面对着近乎羞辱般的粮食收购价格,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农民份份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生命——政府极低的粮食收购价使得他们甚至是连种地的成本都难以收回。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9)

面对着这样的困境,苦苦寻觅但是不得出路的印度农民似乎也就只剩下了自杀这一条路可以选。

农民自杀的事情并不罕见,但是大规模的农民自杀却是闻所未闻。

在整个世界的发展史中,记录在卷的农业危机和饥荒有着上万次之多,可以说农业问题并非是印度一家独有的。

印度的农民一路走来,坎坷颇多——早在英国殖民时期就食不果腹,连年的歉收并没有击垮印度农民,甚至连孟加拉大饥荒都挺了过来,那他们怎么会在坐拥耕地的情况下大规模自杀呢?

可以说,孟加拉大饥荒的悲剧与印度农民大规模自杀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偶尔的自杀事件可以被认定成偶然事件,大规模的自杀又该作何解释呢?

更为惊人的是,印度农民的自杀率依然在不断地升高,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印度农民自杀的现象仍在印度半岛的土地上频频上演。

印度农民生活的境况如此凄凉,甚至比不上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诸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更是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前景感到揪心。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离去,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表面,但是比起印度农民自杀的事实和印度人民挨饿的真相,这就好似冰山一角。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10)

其实,农民们自杀的帮凶之一,就是印度政府——为了钱而背叛了印度农民,背叛了印度数百年来的农业传统。

跻身全球金融市场的印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而印度农业更是被全球资本彻底地搅乱,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

印度政府为了挽救印度农业,做了无比错误的决定,就好似“开门揖盗”一般——印度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允许大量的农业跨国公司占据印度农业市场。

在此之前,印度的农民从未和世界农业接轨,而是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小农经济是印度的主流。

在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中,印度的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

家畜的粪便是农作物天然的肥料,蚯蚓之类的昆虫更是为土壤提供了更为合适的种植环境。

印度人民也曾经辛勤耕耘,在印度半岛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优良稻种,总数甚至数以万计,巴斯玛提香米就是印度人民的代表之作。

在数百年的实践中,印度农民已经完全地摸索出了自己的生产模式,就好像“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一样,印度的小农经济同样维系着自己微弱的平衡。

但是,这一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前不堪一击。

打个简单的比方,昔日,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那么现在的印度农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被击打地“粉身碎骨”。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11)

印度政府为了从各个跨国公司那里收取高额的税收,默许了各个跨国公司对印度粮种的垄断——各个跨国公司禁止印度农民使用当地世代传承的品种,只能用各个公司提供的杂交粮种。

但是,这种新型的稻种从未登上过印度的土地,这也就意味着印度半岛上的各种害虫可以轻易地侵扰这些新稻种。

针对这种困扰,各大农业跨国公司早已经想到了解决办法。

他们向印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杀虫剂,而印度政府为了讨好外国企业,则是强令农民必须使用政府指定的杀虫剂。

世界各地的跨国企业勾结印度当地政府,在印度百姓手中攫取了大量利润,而这些利润是印度农民的血汗换来的!

也就是说,为了钱,印度政府出卖了印度数亿农民的粮种,甚至和跨国公司狼狈为奸,榨取农民的最后的一点价值。

印度农民别无选择——高额的耕种成本和多变的热带气候击垮了印度农民,自杀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12)

印度农民的大量自杀和无数饿死的平民百姓刺痛着整个国家的神经,他们用自己的死亡诉说着他们遭受的苦难。

结语

粮食一直是关系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晴雨表”,它的战略意义贯穿社会、政治,乃至国家的兴衰。

当今社会,粮食危机的严重局势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频频提起的话题。

印度总理莫迪曾对印度国民发出警告,表示印度的农业将会迎来重大的打击,但是精明的政客们即使真的看到印度农业跌入了危机之中,却也无动于衷,任由万千的百姓被饿死。

印度粮食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遭受重度饥饿的产粮大国)(13)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印度政府依旧一意孤行,那么被故意饿死的印度百姓将会连年累增!

参考资料: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以中国和印度为例的研究》 张记荣陕西师范大学

《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研究》 何文岸 广西师范大学

《农民自杀与印度农业危机》 吴晓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