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到过殷商俞国,俞族是一个擅长制作独木舟的部族,到商代时国力非常强盛,与当时许多国族保持外交关系,通过联姻扎根于方国林立的商王朝。它臣服于商,并有成员在商王室任职,以军功著称,卜辞中多有记载。俞国在周取代商后沦为山东夏津县境内的一个小国,已经掀不起大风大浪,并受到鲁国的管辖。拥有政治头脑的俞国便与鲁国结好,还与鲁国成了亲家,春秋初期“鲁伯厚父盘”、“鲁伯大父簋”铜器都是鲁国公主下嫁俞国的见证,这足以说明俞国上层见风使舵的政治手腕。但是整个西周时期,除了山东俞国,另外还有一个带“俞”的独立国族,那就是本文要说的西俞。西俞,古籍中也叫西隃,先俞,“隃”以前发音为yú,现在读shù。这个西俞部族,应该就是从商代俞国中分裂出去的。商代俞族根系强大,脉系众多,商周大板荡之际,这支俞氏脱离了母族,向西北迁徙,并经过长期与戎狄的斗争立足西北,建立西俞国。


古代周国面积(西周古国西俞国)(1)

雁门关


西俞国的确切位置在哪?《竹书纪年》记载:“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郭沫若认为“俞泉”即为西俞国。《尔雅》谓“北陵西隃,雁门是也。”西俞国当在此一带。《穆天子传》:“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晋代郭璞认为此“隃之关隥”即为西隃雁门山关隘,是说天子西征到达这里为止。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部。先秦古籍中也称勾注山,《战国策》中提到,张仪去燕国游说:“赵王欲并代,与代王(代国)遇于勾注之塞。”雁门关历来作为军事重地,是古代著名关隘,西俞在此立国,可见其对周王朝的统治与安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代周国面积(西周古国西俞国)(2)

西周晚期“不其簋”


西俞国也像山东俞国一样臣服于周,得到了周王朝很好的庇护。西俞国地处西北,穷山恶水,周边尽是张牙舞爪的戎狄,国境运作较为艰难,动不动会受到猃狁的侵害。古籍都一致记载王征戎狄,至于此,可见西俞国身处周王朝的西北之疆,具有监视戎狄活动的功能。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滕州一西周墓中出土一件铜器“不其簋”,是属于西周晚期的秦国铜器,“不其簋”有器身和器盖之分,分别出土于不同的地方,身、盖都有相同铭文,应该是同一件器物,至于为什么会分离、且秦国器物为何会出现在山东滕州就不得而知了。铭文中有“驭方猃狁,广伐西俞,王令我羞追于西”的记载,猃狁可能出自商代鬼方,西周中晚期以来,猃狁成为周王朝西北部的最大危害,史书、铜器铭文中多有记载周宣王抗击猃狁的事迹。“不其簋”铭文记录了周宣王时,猃狁入侵西俞,形势危急,周王急派虢季子白(南虢国君)率领擅长抗戎的秦部族联合周军出征抵抗,对猃狁进行穷追猛打,一举收复失地,保住了西俞国,也稳定了周王朝西北边疆的安定。


古代周国面积(西周古国西俞国)(3)

“不其簋”铭文


据说这段记载可以与《史记·秦本纪》中秦庄公破西戎一事相对应,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因此学者认为铭文中所说的子其就是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庄公。秦部族也因此被周王赐为西陲大夫,真正成了抗击西戎捍卫周王朝的铜墙铁壁,也为后来秦国的崛起打下根基。

关于西俞国最后的结局?史书中有“赵襄子逾勾注而破并代”的记载,赵国是逾越西俞之地而吞并了代国,由此推测,西俞至少在春秋末年已沦为赵地了。战国中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将代国故地划为代郡,西俞之地划为雁门,雁门关自古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为赵国日后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战国后期,西俞故地也曾落入秦国之手,《史记·赵世家》中苏厉向赵惠文王的游说辞中提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返巠分、先俞于赵。”说得是当初秦国约齐国一起并称东西两帝,其目的是强强联合对付赵国,后在苏秦的游说下齐泯王自废帝号反过来亲近赵国迫使秦国的野心破产,秦国被迫放弃帝号并将巠分、先俞还给赵国。

文/堰风

殷商古国——俞国,七件铜器记录神秘身影,俞姓来历,擅造独木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