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0多年前的一篇采访记,题目叫“参观小淀村”,刊登在1951年11月22日的《天津日报》上。作者杜德。记录了一位农村大娘认识“组织起来”的心路历程,就是从不理解到积极评价,因为现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麦收以后,我们分的粮食比往年又多又好”、“不但省了劲,还省心”,所以“大伙儿都感激咱毛主席”。

旧文新读,相信总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甲午以前的天津(牛儿为什么给储粮囤鞠躬)(1)

“参观小淀村”。原载1951年11月22日《天津日报》

当我听到或见到“拖拉机”、“集体农庄”这两个名词的时候,立刻就想起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希望着祖国的农业也能很快地走向工业化。

10月13日,我参加了天津市青年团外贸工作委员会的旅行团到小淀村去。事先听说那里是个拖拉机耕实验区,心里高兴得连早饭都吃不下了,到该村的时候是下午六点,农民们事先知道我们去参观,许多人在村外等着我们。小淀村没有旅店,我们便分散地住在农民家里。我住的那家房东徐大娘见到我们,真像遇到久别重逢了的亲人一样,一边倒水,一边和我们亲热的谈话。

老大娘:“您们今年收成好吗?”我们问。

她立刻笑着:“呵!今年可不错啊!”

“您种多少地呀?”

“可不少,有三四顷昵!”

“你家有几口人种那么多地呀?”我们很奇怪地问她。

她一边笑一边指着墙上的一张表格对我们说:“你们看,这都是我们一块儿种地的人。我们这里是个机耕区互助组,这些家的土地都不分界线了,到耕地时由咱们政府派拖拉机给我们一齐耕,播种子时一块播,并帮助收割。我们这些人下地干活儿在一起,等到庄稼收完了,才按每家出多少工,有多少地再算账分粮呢!机器种得可快了,不用说这么点儿,再多一点儿也不怕呀!”

我们听得很出神,觉得很新奇:“这样种比个人种好不好,愿意这样种吗?”老白问她。

她又笑了笑,马上走到外屋拿来一团雪白的棉花,和一个金黄色的大玉米,举在我们眼前:“你们看,这是今年收的,多么好呀!机器耕的比牲畜耕的深,耙的也松,再加上政府教给我们选种、浸种、多撒肥,打的粮食可好哩。想起今春这村子刚成立拖拉机站时,村干部动员我们把地并在一起种,我们都不愿意。你也拖,我也拖,恐怕并在一块儿将来不合算。后来经过干部们再三劝说,我们才有点儿活动。都暗地里合计:共产党来了,先分给了咱们穷人的地、房子,今天有衣有粮,也不受地主的气了,这不都是共产党办的吗!后来大伙儿就都合并了。政府又把我们组织成一个队,队里又分成小组,还有写账的、评工的。真跟大工厂一样了。麦收以后,我们分的粮食比往年又多又好,大伙儿都感激咱毛主席啊!”

老白又插嘴道:“大娘,你们这样种累不累?”

“累嘛呀!自从机耕合作,不但省了劲,还省心呢!往年自己种,处处都是自己干;这一来,你干这个,我干那个,有困难大伙出主意,解决得又快又好,谁有点儿病,接个大夫嘛的也有人代办了,我们好得都跟一家人一样。”

这时候,忽听门外有脚步声,我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进了外屋,先向粮食囤鞠了一个躬,才走进里屋。“妈!”他向徐大娘叫了一声。“牛儿下学了,馒头熟了,你去吃吧!”徐大娘亲切地回答着。

我们很奇怪牛儿向粮囤鞠躬,但当时没有问他。隔了一会儿,我偷偷地问牛儿,他说不是给粮囤敬礼,是给毛主席敬礼呢!妈妈告诉我说,我穿的花袄,吃的馒头都是毛主席给的。妈妈就把毛主席的相片挂在粮囤旁的墙上了。我每天下学都给毛主席的像鞠躬。”

“我们祖国多么辽阔 广大,……”隔壁学校里留声机的歌声传了过来。我们晚上与农民又开了一个联欢会,第二天准备到田地里看拖拉机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