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不负人生优雅的原创历史军事故事。(谢绝搬运)

很显然,在太平洋地区,只有美国有能力来一力承担后继的作战行动;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和陆战队压根就不需要派往大西洋和欧洲大陆作战——那里有陆军就足够了。

太平洋的盟军指挥官的负责的范围还包括了大洋洲和澳大拉西亚南部的岛群。在华盛顿,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麦克阿瑟将军将被任命为整个太平洋战区的最高指挥官。现在他已经到了澳大利亚,而且美国的军事指挥官中也没有其他人能达到他的名望,更何况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不亚于一流的明星。

但是金将军坚决反对让麦克阿瑟指挥太平洋舰队,为此事,他和马歇尔应该有过激烈的语言交锋。

最后,他们同意把战区在陆军和海军之间分开。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总司令,负责的区域包括澳大利亚、菲律宾、前荷属东印度群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尼米兹保留了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称号,同时增加了“太平洋战区”总司令的称号,负责区域包括整个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以及东经160°以东的南太平洋岛群。

在各自划定的战区内,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将指挥陆上、海上和空中的所有盟军部队。

这个方法仅仅是解决了华盛顿的僵局,在未来的战争中,只要军事行动跨越两个战区,陆海军之间就必然会出现摩擦。更何况,华盛顿划定的边界,日本人可不会遵守。

目标——布纳-戈纳

早在1942年的9月份,盟军就已经集结了一支部队准备进攻布纳—戈纳地区。这个时候,掘井少将的日军部队还在茫茫林海中艰难地向依奥里贝瓦爬行呢。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2)

麦克阿瑟将军已经将所有可以调动的军队从澳大利亚调到了新几内亚。这其中就包括了美军第三十二师第一二六和第一二八步兵团,当他们在9月28日抵达莫尔斯比港的时候,他们已经换上了新发下来的迷彩军装。

盟军的侦察分队在布纳—戈纳地区附近找到了几块比较平坦的地方作为飞机的着陆区——从10月份初开始,第五航空队就陆续将盟军部队运往那些地区。

由于空运能力有限,只能优先运送士兵,而且每名士兵只能携带少量装备,因此这次进攻的给养必须依赖海上运输。

所有的前期地面和空中侦察都显示在布纳、戈纳和萨纳南达地区的日军防御力量很弱。

但实际上在戈纳—萨纳南达一线河岸边有大约3000 名日军在那里挖了壕沟严阵以待。而在布纳有超过2500名日军——这还不包括在11月中旬登陆的2000名增援部队。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守军通过良好的通讯,得到了来自拉包尔的轰炸机的有力支援,而美军的战斗机,因为需要从莫尔斯比港起飞,却一直被欧文斯坦利岭的连续大暴雨阻挡。

盟军的部队只能在战壕里面苦苦煎熬,看着日军成群结队的轰炸机天天定时定点地在头顶攻击。

到了11月份的下旬,盟军部队终于做好了进攻准备:瓦塞少将指挥的澳大利亚第七师将在吉鲁阿河以西一带作战,目标是摧毁戈纳和位于戈纳东面的萨纳南达的敌军;这支部队刚刚从可怕的科科达小径中挣脱出来。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3)

埃德温·F.哈丁少将指挥的美军第三十二师将直接进攻布纳,和指挥官坚信胜利唾手可得的乐观情绪相反的是,他们的大部分给养和重型装备基本上都被日军轰炸机给炸沉到海底了。

为了这次势在必得的进攻,哈丁少将将手中的部队临时编成了两个旅:

乌尔班纳旅——该旅以艾克尔伯格少将在俄亥俄州的故乡作为名字——由第一二八和第一二六团各一个营组成;

沃伦旅——以俄亥俄州的另一个小镇为名——由第一二八团的两个营组成。

其实,从麦克阿瑟到新来的第32师的美国步兵们,他们还没有一个人清楚,他们即将面临着什么。

密林中的鏖战

热带雨林,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名词,一旦你踏入,你将被环绕你的茂密的绿色植物迷惑,交战双方的士兵,只要孤身向丛林里面行进40米,就会完全失去方向感。

一个藏在树根下面的士兵,只要没有动静和声响,敌人即使从4-5米以内经过都无法发觉他,除非一脚踩在他身上。

日本人用大腿粗的原木和灌满泥沙的空油桶修筑了隐蔽而结实的工事,这些工事仅仅略高于地面,还很好地用丛林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精心地伪装,美国那些战场新兵将迎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11月19日,滂沱大雨中,沃伦旅向着布纳东面的安戴安迪尔角发起了进攻。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4)

美军的0.30口径轻机枪对于日军的工事毫无作用。

当美军士兵们挣扎着从藤蔓和半人高的荆棘丛中穿过时,密集的子弹从三个方向将他们包裹,迫击炮的炮弹在头顶炸响,突如其来的攻击如同出现时一样很快停止,但是美军一旦前进,看不见的子弹又向他们射来。

日军良好伪装的碉堡、丛林中枪炮的回音使得美军根本无法确定敌人的确切位置。遭到敌军的伏击的美军士兵只好仓皇撤退。

两天以后,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今天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布纳”——缺乏重型装备,人员装备极差的美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哈丁少将的士兵再一次被无情地挡住——沃伦旅被安戴安迪尔角隐藏碉堡的猛烈火力打退。乌尔班纳旅也在前进到一个名为“三角地”的地方遭到了敌人碉堡致命火力的袭击。

正面进攻受阻的美军试图从侧翼包抄这些碉堡阵地,不熟悉地形的他们倒霉地走入了泥沼,一时半会儿是别想出来了。

地面部队呼叫了空中支援,指望用轰炸来在敌人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结果却是灾难性的——炸弹直接落到了正在向前发起进攻的美军部队头上,10人当场被炸死,14人受伤。

瓦塞少将的部队在吉鲁阿河西岸的遭遇也好不了多少。澳大利亚第七师临时得到了从哈丁少将那里调来的两个营的增援,他们发动了对戈 纳的进攻并试图逼近萨纳南达。但那些刚刚翻越了科科达小径的极度疲累的士兵根本无力在日军防线上打开缺口。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5)

增援澳军的美军部队表现倒是不错,他们成功地绕开了日军的防线,然后从侧后方威胁到了日军的补给线。

11月30日夜里乌尔班纳旅对布纳的日军外围阵地发动了一次袭击。他们在漆黑的夜里悄悄地弯腰行进,每个人都抓着前一个人的肩膀,步枪全都上了刺刀,夜色很好地掩护了他们。日军的机枪阵地直到美军摸到工事跟前才发现他们。

日军的机枪开始快速射击,机枪的火力照亮了半个天空,美军也不甘示弱,他们的半自动步枪猛烈还击,居然和日军的机枪火力打了个有来有往。

在喧闹的战场上,每个地方都有人高声咒骂、呼喊和尖叫。命令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勇敢的士兵们开始带头冲锋,其他的人在后面跟着。一些吓破胆的家伙们则蜷缩在草丛里,瑟瑟发抖。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6)

美军攻占了日军的前哨阵地,他们穿过一片空旷的草地后,面前是由帆布和木材搭建的一堆临时建筑,这里就是日军的战地指挥所。里面到处扔满了军事文件,里面还掺杂了一些军官的日记。

指挥所里面的地道和各个碉堡联通,日军的食物、药品、武器和弹药存放在四周的草棚子里面。这已经是开战以来美军最大的进展了。

“拿不下布纳就别活着回来”

第32师的进度当然无法让麦克阿瑟满意,而且澳大利亚人还报告说美国军队打起仗来很勉强。怒火中烧的他立刻召来了刚刚晋升中将的罗伯特·L.艾克尔伯格将军。

11月30日,从澳大利亚飞到莫尔斯比港的艾克尔伯格一落地,就被带到麦克阿瑟面前。“麦克阿瑟将军在长长的走廊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功勋卓著的空军指挥官肯尼将军是惟一 一位以微笑向我打招呼的人。这是个没有开场白的会面。”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7)

麦克阿瑟将军严肃地说:“我要你去布纳担任指挥 官,解除哈丁的职务。我会送你去的,而且我要你把所有不会打仗的军官统统换掉。换掉团和营一级的指挥官,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中士负责指挥营,让下士去指挥连——不管是谁,只要会打仗就行。时间是最重要的;日军随时都可能会派援兵来。”

麦克阿瑟将军一边不停地踱步,一边做着表示强调的手势说:“我要你拿下布纳,否则你就别活着回来见我。”

艾克尔伯格于12月1日到达前线,他一到那里就被他所看见的糟糕情况惊呆了。

乌尔班纳旅和沃伦旅之间,以及这两个旅与哈丁的指挥部之间的通讯方式非常的混乱。没有哪只部队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前进,其他部队在什么位置也是一问三不知。

哈丁少将的指挥链一片混乱,为了彻底改变当前的局面,艾克尔伯格解除了哈丁的职务,任命阿尔伯特·W.沃顿准将为第三十二师的指挥官,沃顿准将以前是哈丁少将的炮兵指挥官。

艾克尔伯格还撤换了沃伦旅和乌尔班纳旅的军官,用上他自己选定的人。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8)

所有的作战任务被终止, 新上任的指挥官花费了整整两天时间来整顿秩序并重建合理的指挥体系。

在前线的美军士气低落,面对日军的坚固碉堡,他们没有重型武器来砸破它们;高温潮湿的气候让士兵们烦躁不安,在一个年降雨量高达数千毫米的地方,美军部队居然没有足够的帐篷来避雨。

以前日本人在科科达小径上被疟疾、痢疾、皮肤溃疡和登革热折磨的死去活来,现在同样轮到美国佬了,而且,从战役开始就缺乏补给的情况让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

补给终于送了过来,食品、弹药,还包括一门105mm的榴弹炮的炮弹,和炮弹一同抵达的还有5辆布伦机枪运载车。而让士兵们最开心的是,他们终于在12月3日吃到了10天以来的第一顿热饭菜。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9)

布伦机枪运载车

12月5日,新的一轮全面进攻开始了,沃伦旅和布伦机枪运载车将在第五航空队一部的空中支援下向日军的沿海阵地 发动进攻,同时乌尔班纳旅直接攻入布纳。

当天的进攻开局不利,率先进攻的沃伦旅一头猛撞在了日军的坚固防线上,日军向进攻的美军肆意地倾泻致命的火力,子弹从海边的圆木防御工事和一个椰子种植园中的隐蔽碉堡中向美军射来,5辆布伦机枪运载车不到30分钟就被全部干掉了。

在日军的密集火力点前面,盟军前进的速度只能够用“米”来计算,头破血流的沃伦旅当天晚上就撤退了。

美军倒是没有一路跑回营地,他们仍然牢牢地钉在出发阵地上,小股的美军部队游走在日军防线边缘,引诱敌人的火力点开火后,这些小队会将探明的位置发给后方的炮兵,然后由大口径火炮来干掉他们。

乌尔班纳旅开始进攻,空军和后方的炮兵都在进行掩护。第一二六和第一二八步兵团的各个连队聚集在丛林外面,一次次被敌人的机关枪和迫击炮的猛烈攻击打退。

在几个小时的激战中,他们仅仅逼进到了距离主要的日军防线50米的地方,一天的进攻换来的仅仅是惨重的人员伤亡。

H连的赫尔曼·J·F·博茨克中士当天的大胆攻击行动成为了战斗的转折点。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0)

在战斗中,他率领着18个人和1挺机枪,他和他的部下向北推进, 穿过丛林泥沼,在敌人的攻击下跋涉过一条小河,成功挺进到位于一个小村子和布纳中间的海滩上。

这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兵,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在他的命令下,士兵们很快就掘壕据守,唯一的一挺机枪被安置在工事里,他将亲自操作着对抗即将来自两个方向的进攻。

第二天,日军开始攻击博茨克上士的阵地。“手中拿着发烫的机关枪,”艾克尔伯格将军在后来写到,“博茨克不断将敌人扫倒,就像在地里割麦子一样。”

在日军被击退后,在他们的阵地(后来被称为博茨克角)两侧的海滩上堆满了尸体。

在十几公里外的戈纳前线,经过将近两周的战斗,澳大利亚部队仍然在努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第七师第三十五旅的伤亡惨重到不得不退出战斗。

当由那些参加了科科达小径作战的老兵组成的第21师接管阵地后, 日本人就没有啥好日子了。

因为补给线在11月底基本被切断,日军人员和物资都得不到补充了,由偶尔溜过来的潜艇输送的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1)

在持续的战斗中,日军的损失也非常大,他们被迫收紧他们的防线,并将防御阵地集中到戈纳教堂和它附近的一小块区域内。教堂和附近的村庄里布满了隐蔽的伪装战壕、火力点和碉 堡。澳大利亚人在几次顽强的进攻后,仍未能探查出日军阵地的确切布局。

12月3日,新到的增援部队(第三十九营)发起了一次冒失的进攻,效果和前几天一样,伤亡不小而又毫无进展。但是澳大利亚人没有想到的是,对面的鬼子已经快油尽灯枯了。

在密集的大炮和迫击炮的攻击下,12月8日午夜澳军发起了对戈纳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进攻一旦失败,澳军主力将转向进攻萨纳南达——安装了延时爆炸引线的炮弹大量落到戈纳教堂防线的地面上, 这些炮弹能够依靠动能砸穿泥土或木板,深入到防御工事内部爆炸。

炮击逐渐向前延伸,漫天的尘土还没有落地,第三十九营已经突入了教堂,在敌人的阵地内向前推进,而日军仍然在四处藏匿着躲避炮轰。

这次进攻中所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小得多,进攻的部队一个又一个地攻占敌人的阵地。傍晚时分,整个阵地的核心区域都被澳军掌控了,日军的残余部队企图在黑暗中逃走,结果基本上都被巡逻的澳军打死。

第二天一早,不惜一切代价抵抗的日军阵地的真相展现在澳军面前——日本兵的许多工事堪称“人肉屏障”——那些饿死或者战死的日军士兵的尸体像沙包一样堆叠在路障上面,碉堡内部,尸体一个个堆起来充当射手的掩体,用来阻挡子弹或者炮弹碎片的穿透。

“活人倚靠着尸体射击,并和他们肩并肩睡在一起。”有的尸体被放在壕沟下面,充当垫脚石,这些深度腐烂的尸体构成了防御工事不可分隔的一部分,日军士兵为了抵御恶臭,在高温潮湿的天气里,时时刻刻戴着防毒面具在进行战斗。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2)

盟军士兵不得不把缴获的日制防毒面具戴在头上,他们还学会了用割下来的防毒面具胶管包裹住“狗牌”,让“狗牌”不在夜里叮当作响,从而暴露自己的位置。

经过几周的血战,澳军用惨重的伤亡夺取了戈纳,日军近半数的军力被歼灭,澳军伤亡超过700人。

五天以后,美国人那边也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博茨克突破到布纳海滩的两天后,美军包围了布纳村;每天美军的步兵都在火炮掩护下进攻困守的日军部队,探明的火力点被一个一个地炸上天。

12月14日,日军在布纳的防御终于土崩瓦解。刚刚抵达前线不久的第一二七步兵团谨慎地发起试探性进攻后,发现日军已经撤退了。

美军在布纳以及澳军在戈纳更为辉煌的胜利,成为了盟军将日军赶出整个巴布亚岛的战役中的一个转折点。

尘埃落定

最后的日军仍旧盘踞在布纳-戈纳之间的海岸线上,虽然地盘不大,人数也不多,但是美澳联军也没有打算放过他们。

按照计划,乌尔班纳旅将迅速地穿过溪流和沼泽到达布纳东边的镇政府所在地;沃伦旅计划先占领安戴安迪尔角,然后和乌尔班纳旅会合。盟军的进攻时间定在12月18日。

沃伦旅出发时,得到了两个新组建的澳大利亚步兵营和七辆美国M3轻型坦克(不是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坦克是从莫尔兹比港用登陆艇沿着海岸线一路运过来的。

坦克一路上大展神威,沿途摧毁了鬼子密密麻麻的掩体和碉堡。到了黄昏的时候,美澳联军已经沿着海岸线稳步前进到距离安戴安迪尔角不到500米的地方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美澳联军逐步收复了布纳地区。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3)

从东面包抄的乌尔班纳旅,一路穿越了沼泽和河流,绕开了日军守卫森严的核心防御阵地,最后成功地在日军外围建立了进攻阵地。

日军的末日不远了,分两路进攻的盟军部队将日军的海滩阵地压缩到了东西长度不足两公里,1943年的元旦,盟军在坦克的引导下,发动了最后的攻势,濒临绝境的日军进行了徒劳的抵抗,一部分人趁着天黑打算从海面乘坐小艇逃走,结果第二天天一亮,盟军的飞机就把他们当靶子打了个痛快。布纳-戈纳地区的日军最高指挥官山本大佐和安田大佐双双剖腹自杀。

2500名日军只有190人逃脱,50人被俘,其余全部阵亡。盟军于1月3日完全控制了布纳-戈纳地区。

最后一批日军在萨纳南达地区顽抗,司令部给他们画的大饼——增援部队即将到来——极大地激励着日军的士气。进攻的澳大利亚部队打的非常艰苦。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4)

这名澳军士兵一只眼睛被打瞎了,昏迷的他被当成尸体遗留在战场上,巴布亚人救了他。

然而,几天过去了,没有任何的增援部队到达。实际上,日军的总司令部已经决定撤出巴布亚,因为他们的地面部队损失过于惊人,而且盟军的空袭,供给已经成为无法完成的问题了。后继的增援部队已经被改运到新几内亚东北的莱城和萨拉马瓦日军基地。

因为不知道上级打算撤退,残余的日军仍然顽强地坚持着,但是他们也对援兵能否到来感到越来越怀疑。

日军其实早在1月12日就已经完全断粮了,“敌人每天都在轰炸与炮轰,”一等兵和田清在他的1月10日的日记中潦草地记着,“好像已经到了只有神才能救我们的地步。饥饿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好像所有的草和树根都已经被我们吃光了。”

16日,盟军在炮火掩护下发动了进攻,仅仅一天后,澳大利亚部队就杀进了萨纳南达,19日,所有还能行动的日军放弃了阵地,分散通过丛林向西撤退,1000个幸运的家伙逃出生天。

1943年1 月22日,萨纳南达最后的抵抗被澳大利亚部队粉碎,日军瘦弱不堪的尸体被集中埋到了一个巨大的土坑里面——巴布亚战役结束了。

日军仍旧没有放弃,他们决定从在莱城和萨拉马瓦的基地进行新一轮的反扑。

1月7日,在盟军B-17轰炸机猛烈的轰炸下,冈部亨少将带领一支大约3000人的部队抵达莱城,近一半的补给在轰炸中灰飞烟灭。接着,冈部亨的部队开始向内陆艰难地行进,经由一段山道到达了姆博的村庄。然后,他们开始向位于布洛洛山谷心脏的瓦乌小镇进发。

瓦乌距离萨拉马瓦有30英里的山路,距离莫尔兹比港有150英里的飞行距离,这是个连接新几内亚南部和东部海岸的枢纽,在战略上非常重要。瓦乌有日军最需要的机场。

守卫瓦乌机场的只有两个澳军突击连和一小队民兵(新几内亚志愿步枪队,一支当地的游击部队),这点力量完全挡不住日军即将到来的攻击。

日军通过一条被人们遗忘的小路向瓦乌进发。他们穿过繁茂 丛生的草地和爬藤艰难地开辟出一条路来,就如同他们在科科达小径上干过的一样。

1月29日早晨,天降大雨,瓦乌的机场已经在日军的迫击炮射程以内了,一些日军的先头部队甚至趁着大雨的掩护摸到了距离机场不到400米的地方,大雨突然停止了,日军的炮弹随即在外围的防御工事上炸响。

澳大利亚守军绝望地守卫机场,进攻的日军人数远远超过了他们,就在这时,天空突然放晴,在太阳的照耀下,飞机引擎的嗡嗡声在山间回响,越来越大的飞机轰鸣声由远及近——第5航空队的肯尼少将的运输机满载着澳大利亚第十七空降旅赶到了。

菲律宾巴丹岛战役(菲律宾之战四)(15)

在日军不敢置信的注视下,数十架运输机涌入山谷,它们在机场上空盘旋着,然后一架一架地陆续着陆,掩护的战斗机开始对着地面的日军投弹、扫射。

瓦乌机场降落非常困难,一次只能起降一架飞机,降落的飞机引擎不停,十七旅的士兵从飞机中跳出,迅速跑到机场周边的澳军工事里,直接投入战斗;空仓的运输机艰难地掉头,引擎咆哮着,飞机摇摇晃晃地从丛林环绕的山谷中起飞。排队的第二架飞机马上紧跟着降落。

当天有57架飞机成功降落,随后几天,更多的飞机运来了更多的士兵和装备,胜利随着飞机降落的那一刻起就从日军手里飞走了。不死心的日军在30日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士气大涨的澳军在空军配合下,轻易地挫败了日军的企图——日军撤退了。

经历了近1年的鏖战,新几内亚的日军被彻底赶回了他们出发的地方。

在今天的莫尔斯比港,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矗立在麦克唐纳角的十字路口,它是为了纪念战争结束后数十年仍旧没能找到的七十名澳大利亚战士而修建的。

感谢各位的阅读,喜欢这个故事的话,麻烦点个赞吧。

#军事##军事趣科普##创作挑战赛##二战##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