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但是理解共生环境中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并不能使人满意。尤其是孟子以后的儒家,认识一代不如一代,每况愈下,没有多少亮点可言。

孔子奠定儒家框架大纲,对于共生环境,孔子搁置了太多问题,几乎没有可以参考的表述。儒家对于共生环境表述最多、最好的是孟子。孟子的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以及现在的时代,甚至将来很远的时代,此处不做讨论。

孟子是中国思想界的高峰,也是世界思想界的高峰。孟子的思想契合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的思想,也能提供孟子需要的技术和平台。

体悟老庄哲学(共生哲学4)(1)

对于共生环境,孟子抱有积极拥抱态度。万物皆备于我,浩然之气充盈天地之间,在孟子的世界,人和共生环境积极互相往来。如果用智能载体的角度来理解孟子,人类理解万物,就和万物建立了联系,则万物备于我,我充盈天地。

孟子以降,儒家在共生环境上的认识,不断倒退,距离孟子越来越远,殊为可惜。董仲舒天人感应,还能互相联系。朱熹天理人欲,强行分割,不知人类也是自然一部分。王阳明心外无物,从第四层次哲学世界的眼光看世界,退回到第一层次个人的眼光看世界,就没有多少价值可言。

第一层次哲学,从个人的眼光看世界,中外著述汗牛充栋,实际价值都很小。人类文明毕竟是整体文明,个人眼光只能作为补充。否则,局限于个人眼光,视野狭窄,期望值远远不够,无法推动文明的前行。

人类是共生环境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为也是一种自然。在同一个共生环境中,严格区分人为和自然,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区分以及探讨人与物的关系,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