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1)

我的学生和我辩论:老师,“熊罢”不是“熊罴”。“熊罢”有独角,能吃人,“熊罴”是棕熊,虽然也能吃人,但是它没有独角!我无言以对。

“熊罢”事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长白山一些区越传越玄,人们不断交流着各地民间传来的消息,并不断地加工、再创作,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所以,他们只认“熊罢”,不认“熊罴”。

那时候,我所在的山村学校虽然地处大山深处,但是,这里有座林场,又濒临松花湖,是个水旱码头,所以,每天传来的关于“熊罢”的消息都花样翻新。那时的大山中没有什么娱乐,这些“熊罢”故事,便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学生作文:跳达沟屯的人被“熊罢”吃了

夜晚的长白山麓、松花湖畔很幽静,时而传来几声遥远的犬吠和断断续续的猫头鹰的啼叫,像哭又像笑,如泣如诉。

我在煤油灯下开始批改作文。我辅导的作文题目是《一件有意义的小事》,曾特别强调“有意义”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可是打开第一本作文的题目就是《跳达沟有人被“熊罢”吃了》。我看得心惊肉跳,连续翻开了其他同学的作文本,结果四十多人中竟然有三十多人写的是“跳达沟‘熊罢’吃人”的事儿。——他们把“有意义”理解成“有意思”了!

熊罢就熊罢吧!我尽量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开始逐本阅读这些作文,想从学生的作文中探索一下,这跳达沟的“熊罢”吃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吃的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吃的?怎么吃的?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2)

一个学生写的是:“熊罢”从深山密林中窜进跳达沟的村庄,从村头一家人的屋子里抓住一个人,就大吃起来。老师说,“不是熊罢是熊罴”,可是猎人们说,谁听说过棕熊吃人……

另一个写道:“熊罢”来到跳达沟村头,碰见了一个手拿镰刀的人。那人是猎人,非常有胆量,他用镰刀砍了“熊罢”几刀后,最终被“熊罢”用独角一犄角就撅到天上,然后挂到了树上,落地后摔死了,然后吃掉了……

还有一个写道:那跳达沟村头的老头儿真可怜,刚推开屋门走出来,就碰到了从森林中窜出来的独角兽“熊罢”。还没等老头儿退回屋子,就被“熊罢”一犄角撅到了门外的大榆树上,死了,然后把他吃掉了……

更有一名女生写道:姥姥家就住跳达沟。听到这个消息后,妈妈特地回了一趟姥姥家。原来村里真有一个老头儿被“熊罢”吃了。那人家住村头的小东沟里,独门独户,只有孤寡一人。姥姥说,只听村民讲那人被“熊罢”吃了,好像是抓到门外的大榆树下吃掉了……

我一口气看完了三十几本作文、虽然学生们写的情节各异,但是基本事件可以确定:跳达沟屯有人被“熊罢”吃了。时间基本一致:前几天。地点非常一致:跳达沟屯。吃人的野兽完全一致:“熊罢”。三十几本作文,其中有二十几篇文章都描写了“熊罢”:有“独角”……

这让喜欢探奇的我产生了更大的探索欲望。我决心抽出时间弄个明白。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3)

★林场场长说:跳达沟的人确实被“熊罢”吃了

第二天,我抽空首先拜访了林场场长。我认为他的消息肯定准确,因为他的林场职工平时都分配到各个村屯搞护林防火宣传,跳达沟肯定有他的职工。而到跳达沟的林场职工,肯定比别人对这事儿知道得更清楚。

场长说:你的学生作文上写的事儿很准,有这回事儿。因为我的职工回来汇报了这事儿,说跳达沟的人亲口跟他说的,跳达沟的某某某被从林子里窜出来的“熊罢”给吃了。听说那简直是生吞活剥地吃呀,人被“熊罢”吃的样子可惨啦,那胳膊腿就像人吃甜杆儿一样,嚼得嘎巴嘎巴响,满嘴淌血沫子。一个人,被吃的什么也没剩,你说吓人不?吓得屯里的人都不敢单独进山了。至于老师你说的不是“熊罢”是“熊罴”的事儿,我不知谁对谁错,但是猎人们都说,你老师说的“熊罴”是马熊,就是棕熊,它不长独角,也不吃人。

我听得心惊胆寒,“熊罴”的观点也被否定。我又问了几个细节。但场长不清楚。他遗憾地说,可惜我那驻跳达沟屯的职工今早上起早回村了。否则的话你直接听他说好了。我是学话的,可能有的地方学多了,有的地方学少了。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4)

★大队主任说:狼能吃人,老虎能吃人,“熊罢”吃人有啥好奇的

那天白天,我有四节课,根本没有时间到处找人打听此事。只好在夜晚跑到生产大队主任家求证。

大队主任是猎手出身,很有威严,平时不苟言笑,说一不二,在全大队32个自然屯的20多个生产小队的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我小心地问起了学生作文中提到的跳达沟屯有人被“熊罢”吃了的事儿,不知是真是假。

没想到大队主任很痛快地说:有这事儿,好多人都在传。不过,无风不起浪。老百姓传得有名有姓,那就是说有这事儿。你没啥可怀疑的。

我质疑道:那熊罴,不!“熊罢”,它果真能吃人吗?

大队主任难得地笑着对我说:这没啥好奇怪的。长白山山深林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其实,林子大了,什么奇兽也会有。你这知识分子老师可能只信“熊罴”不信“熊罢”。但是“熊罢”能吃人。可是,我问你,狼能吃人,你信吧?我点点头。他又问:老虎吃人,你信吧?我用力地点点头。他又问:黑瞎子、野猪能吃人、伤人,你也信吧?我更加有力地点点头。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5)

大队主任大声地笑了起来:那你说,“熊罢”能把老大的牛都能捕杀,吃掉。为什么说它吃了人,你就不信呢?

这大队主任的语言逻辑了不得,层层推进,势如破竹。他要是当老师,这种反问式的启发式诱导法,肯定没有学生会听不懂他的课。

我急忙解释道:不是我对“熊罢”吃人的事儿信不实,而是对“熊罢”这种东西,还长着个独角,有些不敢相信。查字典,只有“熊罴”,没有“熊罢”。访问老百姓,都说以前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长着独角的“熊罢”。

大队主任笑得更加粗犷和爽朗了:这个世界上,没见过的和没听说过的东西多了去了。想想,这长白山中的东西和故事,是不是有很多你在山东读书时,根本没听过,更没见过的?我心服口服地说,是。最后,大队主任说:你要想弄清楚,就应该到那被吃人的人家去访听一下,那不就是最可靠的消息了吗?

我彻底服了这个大队主任。我服了他的方法和个人魅力。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6)

★星期日我实地考察,原来被吃的人是停灵在院外的老人

周六一到,我就以家访为名,跟着跳达沟的学生来到跳达沟家访,实际上是考察“熊罴”吃人事情的真假。

跳达沟屯位于康大砬子山脚下,如果不走进沟谷中,还真不知道这里有个屯落。学生也不知跳达沟为何叫跳达沟,大概是满语名字。因为这长白山中最早就是满族人的游猎天下。屯子沿着主沟川的河道两边建筑着十多座房子,但是家家相隔很远。学生告诉我,队里很多人家还住在两边的山沟里,各家占着一个小山崴子盖房子。现在看不见房子。那户被“熊罢”吃人的人家,在沟的最里边,不远,也就二三里地吧!

我就“熊罢吃人”的事儿采访了几位学生的家长,但各位家长说的情节有同也有异。最后还是老队长给我找到了最能真实介绍情况的两位老人。

原来,事情的情节果然大有出入!

那天老张头儿和老李头儿结伙进山挖人参,刚走到小东沟老沈头门前,就发现他吊死在房外路边的老榆树上。俩老汉急忙报告了队长。队长让他俩把吊死的老沈头停灵在老榆树下。队长则想法儿通知老沈头在吉林市的唯一女儿。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7)

原来老沈头的女儿嫁到了吉林。因为他坚决不到吉林去住,女儿只好由着他。老沈头平时身体好,今年忽然不知得了什么病,很快消瘦下来。因为他是五保户,队里也不找他干活儿,所以如果这次不是吊死在门外的榆树上,还真没有人发现呢!老张头和老李头判断:肯定是老沈头病得扛不住了,就干脆吊死在门外的榆树上,能让人看见帮他收尸。他怕自己悄悄地死在炕上,外人不知道。看来,老沈头具有残酷的智慧。

死在外头的人不能再在屋内停灵,俩老头就在大榆树下用石头垫起了木板,将老沈头停灵在上边。晚上,在旁边烧一堆篝火,几个老人作伴为他守灵。

半夜时分,忽然有人发现有个东西在大榆树下咔嚓咔嚓地吃着什么东西。大伙用燃烧的木柴当火把朝着大榆树下一照,原来是一个像虎非虎、像熊非熊的东西,正在大吃大嚼老沈头的尸体呢!可是无论大伙儿怎么喊,那家伙嗷嗷叫着,就是不离开。它对看守尸体的老头子们很轻视。这些老人年轻时都打过猎,身上有杀气,一般野兽都离他远远地躲着。可是这家伙竟然不怕。老人们知道这么大的体量的家伙不怕人,不好惹,虽然看不清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家只好往老榆树下投掷带火的木柴,最后才把那家伙吓跑了。可是,老沈头的尸体也被叼跑了。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8)

深更半夜的没人敢进山,第二天,队长才领着几十人进山找,可是除了沿途被撕下的破衣服,连骨头渣也没找到。至于那夜晚火光下的东西,老头子们根据流行的故事判断,很可能是“熊罢”,因为无论它站或者走的样子既不像老虎,也不像狗熊。

★专家解释:除了老虎,食肉动物都喜欢吃腐肉

这“熊罢”之说一直是个谜!

后来,我专门就“熊罢”为何不吃活人而要到村里吃死了的老沈头的事儿,请教动物专家。专家告诉我如下几点:

第一,你说的“熊罢”是什么,没有文献记载。我不知道。

第二,除了老虎,凡是食肉动物都喜欢吃腐肉。它们老远就会嗅到腐肉的气味。腐肉对这些动物是美味,诱惑力极大。还需要说明,因为吃死去的尸体的代价小,而吃活物需要猎捕,有可能有受伤的代价。

第三,食肉动物不但能嗅出腐肉气息,而且对病入膏肓的人身上散发的死亡气息也能嗅出来。所以,食肉动物猎捕的对象,首先是老弱病残。如果有死物,它连老弱病残都不猎捕。

第四,棕熊,即你说的熊罴,也喜欢吃腐肉,而且会抢夺别人的吃。(作者简介:王天祥,山东青岛人,高级记者、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旅游文学、报告文学、历史文化、旅游文化、诗词赏析、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成功学、人才学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网络文章千余篇。)

神仙有老虎山上有熊(熊罢不是熊罴)(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