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绘本(立规矩也要保护天性)(1)

推荐:《大卫,不可以》

(美)大卫·香农 文/图,河北教育出版社

理由:爱与规则、敬畏与约束,这些可以同时存在。

奖项:1999年美国凯迪克银奖;

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

入选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

第七届日本图画书奖读者奖;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与熟悉的萌态可掬的小孩子不一样,这个故事的主角大卫是一个长得像土豆一样的男孩,头发又稀又粗,三角鼻子,六颗尖尖的牙齿,正踩着几本书去拿架子上的鱼缸,看着鱼缸里惊恐的小鱼,张大了嘴巴,结果可想而知。

“大卫”一看就是乱室魔童的设定,就是这个画风清奇的男孩,令我和不少家长一样皱眉沉思:“一点都不可爱!”

《大卫,不可以》获奖无数,但尤其让作者欢喜的是它获得了第七届日本图画书奖读者奖。这个是由孩子们投票选出的奖项,足以说明孩子们对这本书的喜爱。为何孩子们偏偏喜欢它呢?

画风清奇让大人皱眉,为何孩子们偏偏喜欢它?

1. 随心所欲地游戏

这个绘本并没有一个严谨的叙事故事,而是由一个个大卫的日常游戏场景串联起来:

踩着凳子爬到桌子上,偷拿饼干吃;

在外面弄得满身都是泥巴回到家;

在浴缸里洗澡,弄得像大型风暴现场,地面上到处溢满了水,浴缸里一边是大卫手拿鲨鱼,头戴海盗帽,一边是鸭子张大嘴巴和一半已经淹没的轮船;

光着屁股跑出去;

头顶着锅,手拿锅铲,身穿军装,好像在打仗一般;

把食物做成一个小人的模样;

穿着妈妈的靴子,身披床单,假装超级英雄;

大卫随心所欲地玩耍,自由自在地开怀大笑,仿佛画出了每个孩子自己的模样,以及每个人心底里童年应有的模样。因为随心所欲地游戏,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成年人早已失去的部分。

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绘本(立规矩也要保护天性)(2)

2. 做“不允许”的事情

每个场景都有一个声音在提示:大卫,不可以!可是孩子们就是喜欢做“不允许”的事情,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充满魔力,刺激着孩子们的行动力。

在墙壁或沙发上涂鸦、雨天踩水坑、玩泥巴,越是挑战父母极限的、越是与干净整洁对立的,越是玩得上瘾。所以,孩子们喜欢大卫,喜欢大卫的各种调皮捣蛋,不断地做“不允许”的事情,仿佛是在替自己实现内心的“小恶魔”一般。

3. 同一个世界,同款妈妈

“大卫,不可以!”是充斥在整本书里的声音,虽然大卫妈妈的形象看不到脸,只有半身,但对孩子们来说大卫的妈妈,也和自己的妈妈一样,爱说“不可以”。

不要吵闹!

不可以玩食物!

不可以在房间里玩!

调皮捣蛋的孩子、杂乱不堪的房间、整理-打乱-整理-打乱,这些都是父母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于是,“不可以”成为了天下父母不约而同的口头禅。而这正是孩子们喜欢的最熟悉不过的妈妈形象。

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绘本(立规矩也要保护天性)(3)

对孩子说“不可以”意味着什么?

作为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地说出“不可以”三个字。“不可以”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呢?

1.培养规则意识

最近一张广东省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照片在网上火了。

有人在留言本上,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发出质疑, “管得好多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对此,广东省博物馆晒出截图并回应: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提醒大家: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来自8月5日澎湃新闻)

孩子天性喜欢玩耍打闹,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让孩子释放天性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点是要考虑时间和场合。父母要在保护孩子天性与树立规则意识之间要保持平衡。

在博物馆、图书馆、地铁上等公共场所,大声说话、追逐打闹是对他人的一种妨碍。这个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懂得区分私域空间与公共空间,懂得用不同的行为标准约束自己。

父母要学习对孩子说“不可以”,而不是一味放纵孩子,妄谈天性,因为没有了规则意识,一个人长大以后必然是走向与道德和法律的对立面。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说到底,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完成内化规则的过程。

2.对父母有敬畏心

敬畏心如何而来?我们常常觉得是两者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巨大差距时,才容易心生敬畏,比如菩萨与众生,菩萨总是睥睨万物,通常我们看到菩萨的塑像,菩萨都是低垂着眼皮,只因他一抬眼世界便坍塌了。因此,普罗众生对菩萨拥有敬畏心。

然而,父母与子女之间并没有如此巨大的鸿沟,我们都是凡夫俗胎,享受着现世幸福。敬畏一词,如何解?“敬”由“畏”而来。

父母的威严与子女的畏惧在本质上无法分割。对于一个没有经过规则与道德意识洗礼的幼儿来讲,直接有效地告知“不可以”,比通过与他讲道理来树立敬畏心,更加容易印入心灵。我们这里说是“印入”幼儿的心灵,而不是“获得”幼儿的理解和认同。

理解和认同需要智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而在懵懂时期,家长们需要把关的则是意识到,非理解到。

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绘本(立规矩也要保护天性)(4)

3.自我控制也是智力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认为,人类的智力有五种重要的能力,包括渴望探索、自我控制、创造力、语言沟通和理解非语言沟通信号。可见,自我控制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

他认为:与智商相比,自控能力在预测孩子将来学习成绩方面更加可靠,自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过滤掉各种干扰。在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世界里,这种能力会让孩子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4.过度控制造成心理创伤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正在热播,剧终陶虹饰演的乔英子妈妈,是一个极具控制欲的母亲典型。面对已经高三的英子同学,不允许她浪费一分一秒,在除了准备高考之外的任何事情上。不允许英子到航天馆当解说员、不允许英子玩乐高、连一起看电影因为英子之前看过一遍,便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而恼怒不已。由于母亲的高度控制,英子一直活在压力的情绪当中,甚至做出为了拼乐高而逃课的行为。

懂得“不可以”对孩子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在一个有度的范围内。如果把握不好,对孩子的心灵创伤不小,也会引发负面行为。

令人惊喜的是《大卫,不可以》这本书中的妈妈,与英子的妈妈不同。虽然没有脸部形象,但最后一幕里,大卫躺在妈妈怀里,妈妈说了一句话,足以让大卫的心灵得到抚慰:“大卫乖!我爱你!”也让孩子们在阅读此书时,感到如释重负和心满意足。

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绘本(立规矩也要保护天性)(5)

在《大卫,不可以》这本书中,我们没有看到因为母亲的约束与控制,对大卫的内心造成了伤害;相反,我们看到了,爱与规则、敬畏与约束,这些可以同时存在

如何对孩子说“不可以”?

1. 规则要明确,态度要坚定,语气要温和

(1)明确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对于父母来说,说出“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样的句式,太过容易。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经过锻炼,可以制定并执行规则,然而孩子还不可以。

因此,在家庭教育当中,规则的制定由父母来掌握方向,这个没有问题,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参与进来,通过“我可以做什么,我不可以做什么”的句式,来锻炼大脑的运转能力。

比如:家长通常不喜欢孩子在浴缸玩水的行为有:

  • 弄得地板上到处都是水渍,要清理很久;
  • 一旦开始玩水就停不下来,不肯出来;

你可以试着对孩子这样说:

“你喜欢在浴缸玩水,但妈妈不喜欢你地板上弄得到处都是水,因为要清理很久,我们要商量一个办法来解决?该怎么办好呢?”

作为父母,你可以试着给出一个例子:“我可以让你在浴缸里玩水,但不可以让你弄得地板上到处都是水,妈妈清理起来要很久也很累。如果你想在浴缸里玩水,也不想妈妈很累,你觉得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呢?”

(2)情感上站在孩子一方,语气要温和

想要规则发挥力量,但结果不能让父母与孩子形成对立面。这个是父母们普遍需要警惕的一个点。规则制定出来以后,需要大家一起执行。如果有人触犯了规则,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做的首要事情不是变身执法者,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与他理解,但是表明不认同的态度。我们最终要唤起的是子女“强烈的道德感”和“自尊心”。

教会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同时根据规则作出明智的行为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而非机械地、盲目地、不顾自己体验地执行正确标准。

因此,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把食物当成玩具弄成玩偶的样子。我们该尝试的沟通方式:

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你不可以在吃饭的时间玩耍,不可以把食物当成玩具来。食物不是玩具,吃饭时间就该好好吃饭。

锻炼孩子自己思考:

我知道你很喜欢玩具,能把食物拼成玩偶很了不起。但是,食物是在你饿的时候,给你能量的东西,食物最开心的是你好好享用它们。而你把食物当成玩具,食物会不会不开心呢?

而且妈妈给你做食物,也是非常辛苦的,看到你不能好好享用它们,这样会不会伤妈妈心呢?

(3)态度要坚定

情感上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始终和孩子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态度坚定与否则决定着,规则之墙能否树立起来。如何坚定地树立规则呢?其实,孩子都很聪明。他们完全可以从你的语气和态度中,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否则,所有以上的努力,便成为一纸笑谈。所以,只要坚定温和地表达出规则的重要性就好,相信孩子可以接收到信号。

引导孩子适可而止的绘本(立规矩也要保护天性)(6)

2. 规则的执行标准要统一,不搞双标法

规则制定好之后,执行效果是让规则发挥效果的武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大人小孩双标法。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客厅中,爸爸正玩着手机游戏,突然瞥见坐在地板上正看动画片的孩子,生气地训斥一番:“还在看动画片,你的作业写完了吗?天天看电视,会近视的不知道吗?除了看电视,你就没有别的爱好了吗?你就不能好好看看书?”

这就是典型的双标法,不允许孩子看电视,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游戏。即使你给孩子制定了“不可以看电视”的规则,恐怕执行下去时,孩子心里也会有疑问:“为什么大人可以,我不可以?是不是等我长大了,就可以随意看电视了?”

结果,要么是规则执行不下去,要么是等到孩子长大了,或者等待一个他认为规则不适用的时机,就开始放任自我。规则对自我的约束力,其实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

因此,规则制定好以后,应该针对所有人适用,家庭教育中切忌双标法。

3. 孩子6岁之前,抓住每一次说“不”的机会

对孩子说“不可以”不是父母的一种无限期权利。通常孩子长到6岁左右,智力已经接近成人智力的90%。也就是说6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期。

每一次可以说“不”的机会,是在教给孩子规则意识的时机。

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

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什么时间可以,什么时间不可以;

什么场合可以,什么场合不可以;

……

每一次孩子学习“不可以”的机会,都是一次智力锻炼。我们想法设法地帮助孩子学习考虑恰当的行为和后果,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符合丹尼尔·西格尔强调的全脑教养法理论(风靡美国的发展式教育),积极调动孩子的上层大脑(擅长逻辑和分析)工作,而非下层大脑(负责情绪和本能)。

*本文为星星君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加油鸭星星君:分享经典图画书阅读感悟,亲子阅读经验,相信经典书中有答案。解读经典图画书系列,每本经典图画书都是一个宝藏,值得不断发掘。

不说教,不说谎!人生真相有时很残酷,如何跟孩子说?绘本推荐

如何提升孩子思考力?学会思考空白是关键,这本书重点都在空白处

中国式父母:爱的深沉,表达肤浅!如何教孩子表达爱?重读一遍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