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文盲(文盲妻子仁至义尽)(1)

刚看到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说是鲁迅先生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原配结发妻子,名叫朱安。

善良贤惠的朱安和鲁迅先生定亲以后,从当嫁的十八岁花季年龄,就一直等着鲁迅先生,等了十年之久,直到朱安28岁那年(1906年,满清光绪32年),鲁迅先生才勉强和朱安拜堂成了婚。

由于鲁迅先生年轻时自负才高八斗,学识渊博,又是留洋归来,便嫌弃朱安是一个没读过书的文盲女子,嫌弃她裹着三寸金莲(必定当时还是满清封建王朝),成婚后,鲁迅先生不但不与结发妻子圆房同房,甚至和结发妻子连话都不说,在婚后第四天就离开家,又远赴日本去了。

从此以后,温柔体贴,善良贤惠的朱安,在鲁迅先生家里过着独守空房,有名无实,熬活寡的日子,但她依然尽心尽责地做着一个为人妻,为人媳该做的事务,耐心细心的照顾孝顺着鲁迅的母亲。

后来鲁迅先生,以及鲁迅先生的母亲都相继去世,年老力衰的朱安因无儿无女,晚年便落得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最终于1947年6月凄凉离世,享年70岁。

妻子是文盲(文盲妻子仁至义尽)(2)

看完这篇文章后,鲁迅先生在我心中那一直高大可敬的形象,瞬间塌陷,一落千丈,我便觉得鲁迅先生这个人,在人品,人性,以及做人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仅仅就因为结发妻子没读书过,不识字,鲁迅先生便嫌弃她,便如此冷漠无情地对待结发妻子,就结发妻子朱安这一辈子来说,那将意味着什么?对结发妻子这一辈子公平吗?我想,以鲁迅先生的才智学识,他肯定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结发妻子这一辈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后果?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这个人的思想意识,还是存在一些错误和问题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倘若鲁迅先生真是一个有大智大义,明事理识大体的真君子,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宽广的男子汉大丈夫,便不会嫌弃结发妻子不会读书识字,更不会用如此冷漠无情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结发妻子。

鲁迅先生和朱安成婚之时,已近而立之年,心智必然成熟,并非意气用事的懵懂少年,他应该什么都懂得,什么都清楚。既然选择了和朱安成婚,他自然明白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自然知道自己今后的责任与担当,更知道结发妻子朱安这一辈子是不可能再有离开他们周家的机会,注定了生是他们周家的人,死是他们周家的鬼。

妻子是文盲(文盲妻子仁至义尽)(3)

当时鲁迅先生接受面对了现实,他又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知道,就算鲁迅先生再怎么嫌弃结发妻子,再怎么不爱结发妻子,不愿和结发妻子相守终身,可出于和朱安拜堂成婚的责任,出于朱安对他的信任以及孝顺母亲的恩情,鲁迅先生也应该要给结发妻子一个夫妻之实,不说是为自己留下血脉香火,至少为了贤良淑德、尽贞尽孝的妻子的后半辈子不孤独凄凉,也应该给结发妻子留下一儿半女,作为结发妻子后半生的精神寄托,与生活依靠,这也算是无愧于拜堂成亲的结发夫妻一场,也算对得起结发妻子为他们周家尽贞尽孝的一辈子,不至于让贤良淑德的结发妻子到晚年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凄凉而死。

后来鲁迅先生和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同居十多年,还生下了孩子长到十几岁,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至始至终都没有结婚,一直无夫妻之名。

据鲁迅先生的侄儿回忆说,鲁迅先生于1936年因病去世之时,贤良淑德的结发妻子朱安,还亲手制作了鲁迅先生生前最爱吃的美食,祭奠自己夫君的亡灵。

鲁迅先生虽为男子,才高八斗,学识渊博,还是一个著书立说,给别人讲道论理的一代文豪,可他有些作为却完全违背情理,不通人性,根本没尽到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师应尽的责任。

而朱安女士身为女流之辈,虽没读过书,不识文字,不通文墨,不懂什么大道理,可她的所作所为却是极为合乎情理,合乎道义,也做到了一个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应尽的责任,而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心,值得人们尊重敬仰。

妻子是文盲(文盲妻子仁至义尽)(4)

妻子是文盲(文盲妻子仁至义尽)(5)

妻子是文盲(文盲妻子仁至义尽)(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