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还有909个人,请稍后...”。当我点击京东白条的人工客服时,系统这样提示我。

怎么才能注销京东白条(为了注销京东白条)(1)

但是为了我的目的,我还是努力等待了几个小时。

我终于见到了客服,在提供完各项信息之后,客服MM告诉我我的白条已提交后台操作注销,两个工作日之后我可以看看注销了没有。

在还没有来得及打出谢谢两个字的时候,电脑页面弹出了客服MM接连扔出了服务评价和告别的话术——显然对方已经接待了太多和我一样要注销白条的用户,明白了用户基本上没有别的需求了。

眼看客服MM要离我而去,我眼疾手快的巧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为什么排队这么久,是不是因为最近注销白条的人太多了?”

“是的”

一秒之后,电脑那端干脆利落的弹出了这两个字。

一.

福兮祸所依,先秦时候《老子》这样告诉我们。

3月15日,京东金融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京东金融目前已经启动征信接入的相关工作,待正式接入后,会按照人民银行的相关要求如实上报。具体的报送范围涵盖京东金融金条、白条、京农贷业务。

这意味着以后用户使用京东白条的记录都会显示在个人的征信报告里了。

可能很多年轻的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征信报告,先科普一下:

征信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记录用户信用信息的文件,信用报告记录着5类信息:

基本信息: 包括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

信贷信息: 指借债还钱信息,信用报告中最核心的信息。

负债信息:先消费后付款形成的信息,如电信缴费。

公共信息: 社保公积金信息、法院信息、欠税信息、行政执法信息等。

查询信息: 过去2 年内,何人何时因为什么原因查过你的信用报告。

别小看征信报告,它的用处可大了,主要是方便银行等金融机构解用户的信用状况,银行可以根据用户的信用信息决定要不要发贷款批信用卡等等。

买过房的人都知道申请房贷时征信报告是必须要提供的,银行会根据信用情况决定批不批。

上征信这个事情本来是好事,因为征信越来越严格,社会的总体诚信氛围会变得更好,对每个人可能都是一件好事。

但京东白条这个事情却让很多用户很难受,因为有眼尖的用户发现,京东白条的上报主体是重庆市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而对应的业务类型则是个人消费贷款。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你用了京东白条,征信报告里就会显示你从小贷公司结款了。众所周知,在银行眼里小贷公司的用户风险最高,除非是没有别的途径才会去小贷公司借钱,所以这些用户违约可能性最高,在房贷车贷上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好了,就因为你贪图晚付几天钱用了京东的白条就成了高风险客户了。

消息一出,京东白条的用户立马炸了锅了,由于害怕自己的信用被白条污染,很多人纷纷去申请注销白条。于是才有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二.

除了以小贷公司名义上报征信不满之外,有用户质疑,京东白条此前的用户协议并无纳入征信系统的相关提示,因此京东金融涉嫌单方面修改用户协议。

面对质疑,客服搬出了白条服务协议表示京东有权随时单方面修改本协议中与用户之间相关的权利义务。

而我也查了官网上白条(京东金融)信用赊购服务协议,在”第七条 协议变更、解除、终止和权利义务的转让“项目里确实发现了相关的表述。

”京东有权随时单方面修改本协议中与用户之间相关的权利义务,并及时以公告的方式通知用户。若用户不同意修改本协议,则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信用赊购服务并全额支付本协议项下全部应付款项,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本金、分期服务费、违约金等;否则,视为用户同意并接受修改后的协议。“

但还没完呢。

细看这份协议,我还发现协议里还有这样的表述,”本协议生效后,除本协议另有约定外,用户不得要求单方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协议。京东有权基于自身经营考虑,因任何理由随时宣布中断、终止本协议或其任何部分,并要求用户在指定期限内支付本协议项下全部应付款项,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本金、分期服务费、违约金等。“

这意味着对于京东可以随意修改用户协议,而用户只有两个选择,默默接受或者不用。

因此有用户抱怨“这是只许京东放火,不许用户点灯”。

三.

从趋势来看,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接入白条势在必然,目前包括蚂蚁借呗、微粒贷、任性付都已经接入白条。

但是京东白条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上显然是很有问题,而这件事情也可以给京东、征信机构和用户都带来很多启发。

对京东来说需要思考的是,推动京东白条或者其他信贷类产品纳入征信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确保能够保护到消费者的利益。纳入征信固然有利于降低威慑老赖从而降低坏账和逾期率,但是京东也需要考虑以何种方式降低对用户的不良影响。

此外随意改动用户协议中的内容,本身就违反了诚信的原则,而单一权力的霸王条款也是对用户的蔑视。

用户获取越来越不容易,而让用户留下来更难,据说阿里和腾讯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已经高达百元以上。京东金融好容易花大价钱获得的用户因为京东白条如此迅速的流失,京东和刘强东恐怕都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了。

对征信机构来讲,可能要需要考虑对原有征信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产品,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的消费分期业务是一刀切的归类还是从细化分类更为恰当,答案不言而喻。

对用户来说,用户权益意识正在觉醒,对于自己的权益需要小心的看护,同时也需要小心各类“陷阱”。有一个段子,曾经有一位记者为了调查网贷公司的利率而实地验证去申请借款(当然没有真的借),结果打印征信报告一看,出现了十几条小贷公司的贷款审批的记录,这也算是“因公负伤”了。这件事给大家的教训就是在互联网上,没事不要瞎点,看好了想好了再动手。

记住,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就把自己卖了,否则,有人会毫无顾忌的嘲笑你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