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需要避免让孩子面对挫折吗?其实不是的。

关于挫折,我为自己总结为这三点: 自然地发生,鼓励式的陪伴,自由地把控。

挫折如同空气一样的存在,要允许挫折自然地发生,但不用刻意设置。

我记得我家小朋友刚出生后奶水不够,曾经饿得哇哇大哭;开始学走路了,有一次脑门磕到了桌角,立马鼓了一个大包;再大一点,上了幼儿园,在游乐场,老师让每个孩子走平衡木,我家的走了两步就被吓得哇哇大哭。

再比如这次疫情,孩子懂了什么是病毒,什么是封控,什么是食物短缺,为什么一块饼干要掰成两半和弟弟分着吃。

在孩子的一路成长中,挫折已经无所不在,如影随形了。真不需要我们费心人为得去创造挫折教育。

而且,孩子触觉是敏感的,思维是单线运作的。在面对人为挫折的时候,多半不能感受到大人的“良苦用心”,反而因为大人的“翻脸”和“对立”而失去安全感。

鼓励式的陪伴是指一方面不为孩子代劳,另一方面在感情上认同孩子的情绪,以鼓励的方式疏导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大人的情感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导很重要,这能帮助孩子看到“隧道尽头的光”。

逆商理论的奠基人保罗。史托兹在《逆商》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他如何看到逆境的影响。如果他认为逆境是持久的,内在的,更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难以挣脱,相反,如果认为逆境是外在的,短暂的,那么人就会表现的乐观和积极。

而大人的陪伴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点亮孩子心底的“光”,教会孩子用成长思维看到逆境的内核是外在的和和短暂的,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专注地应对逆境中的挫折。

再回到一开始我提到的熊娃让我很抓狂的两件事,上网课迟到早退和一做数学题就崩溃。

说实话,孩子的表现我的确很生气,但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我还是找个机会和她好好聊了聊。

聊完了才懂了,孩子不喜欢上数学课,是因为老师老拖堂,让她有点反感,所以采取了迟到早退的方式默默地抗议。

她自认为自己是数学渣,做作业时看到不会的数学题就强化了她的这个观点,所以自我感觉特别差。

我听完她的述说,表示感同深受,并告诉她同样的问题我也曾经遇到过。

关于拖堂,我说小时候的我最不喜欢老师总拖堂,但是却没有她这样反抗的勇气,所以夸她比我有主见。

关于数学渣,我告诉她妈妈小时候就是数学渣本渣,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中学的时候,自觉数学太差,曾经让在北京上大学的哥哥给我买过相关的辅导书,还用大把零食贿赂过同年级的“数学大神”给我补过课。

认同了孩子的情绪,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和她一起做理性判断,但最后还是要把解决问题的把控权交给孩子自己。

遇到挫折该怎么解决(面对挫折应该怎么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