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大橙子漫谈中外名将系列(11)主笔:大器晚橙

在“两河之歌:爱在西元前”那一篇我留了个坑,关于弗里吉亚王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这个传说并不是在他们本国流传的,而是在几百年后的古希腊。在这个传说中,弗里吉亚一直没有国王,于是百姓向天神宙斯祷告,希望神赐给他们一个国王。宙斯显灵了,告诉百姓,我已经将国王赐给你们了,你们现在就前去城门口,有一个驾着牛车入城的人就是你们的国王。

于是百姓纷纷涌向城门,果然,有一位青年赶着牛车进城了,大家山呼万岁,把他拥戴为弗里吉亚的国王,这位青年为了感谢宙斯,于是为宙斯修建了壮丽的神庙。

等到青年临死前,他把自己当年的牛车拴在了神庙前,并打上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结,然后留下遗言:谁能够解开这个结,他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

这位青年名叫戈迪乌斯(Gordius),他留下的这个结就是著名的“戈迪乌斯之结”(GordianKnot,又译:戈耳迪之结、戈尔迪乌姆之结、高尔丁死结、所罗门王结)。

故事还没完,后来又有一位青年来到了这里,听说了这个传说,千百年来没人能解得开这个结,这位青年凝视了良久,忽然哈哈大笑,抽出随身宝剑斩断了这个结——“戈迪乌斯之结”迎刃而解。

这位青年后来成为了亚细亚之王,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后来GordianKnot在西方谚语中就表示疑难杂症,Cutthe Gordian Knot就是快刀斩乱麻的意思。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

在“雅典与斯巴达的百年恩怨”那一篇的最后,我说到,底比斯在他们的名将伊巴密浓达的带领下,击败了强大的斯巴达,成为了希腊世界的新霸主,时间是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也恰好就在这一年。

底比斯的好日子比斯巴达还短,仅仅六年后,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的那一年,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出生了。

先说一下马其顿这个国家,今天依然存在,在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叫北马其顿共和国,但是和当年古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一种文明,不是一个人种,北马其顿共和国是斯拉夫文明,马其顿王国是希腊文明。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2)

马其顿一直以来都是希腊世界的边缘,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她的发展轨迹非常像秦国。

秦国是趁着中原晋楚争霸之时,开辟西疆,成为西戎霸主,之后又是趁着魏齐争锋之时,偷偷地搞变法,然后横空出世。

马其顿也是,就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打得火热之时,她没有去凑热闹,而是在北边和蛮族部落打仗,逐渐走向强大。

公元前359年,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篡夺了侄子的王位,之后他平定了北方的蛮族,然后通过改革币制、鼓励商贸,为亚历山大攒下了大笔财富。

而他为亚历山大攒下的最大一笔财富,就是马其顿军队。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和北方蛮族作战,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发明了一种方阵,方阵中的步兵左手持盾牌,右手持长矛,层层递进,前排倒下,后排补上,每个士兵都各司其职、勇往无前,整个方阵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往前碾,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骑兵和轻装机动步兵的配合,往往还没有短兵相接,敌人就先崩溃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3)

腓力二世蛰伏了整整二十年,公元前338年(这一年商鞅被车裂),他出手了,向昔日的霸主底比斯发起了挑战。

地点:喀罗尼亚

马其顿一共三万步兵和两千骑兵,分成左右两翼,右翼由腓力二世亲自统帅,统帅左翼的就是亚历山大,时年18岁。

史书中对这场战役的过程没有什么很详细的记载,总之结果就是马其顿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底比斯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注1)

战后,腓力二世照猫画虎,学习当年的雅典和斯巴达,在科林斯召集了希腊诸城邦,也搞了一个同盟,名叫“科林斯同盟”,自己担任盟主,正式确立了马其顿的霸主地位。

就在腓力二世春风得意,准备大举远征波斯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他遇刺身亡,从天堂瞬间跌落地狱。(注2)

好在他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已经为亚历山大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登基,两年后,他肃清了北方蛮族的残部,同时南下整合了希腊诸城邦,公元前334年,年仅22岁的亚历山大率领四万步兵和五千骑兵,跨过达达尼尔海峡,踏上波斯的领土,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

亚历山大东征的第一站是小亚细亚半岛,一路势不可挡,波斯名将门农(注3)建议小亚细亚总督采用焦土政策,把亚历山大进军路线上的村庄全部烧毁,断其粮源,但这位总督“爱民如子”,没有同意门农的建议。

于是双方大军在格拉尼库斯河两岸集结,展开首次会战。

亚历山大准确地判断出了当时战场的形势:

1、希腊军身经百战,但毕竟劳师远征,而且兵力不足,不可持久。

2、波斯军兵力充沛,但疏于操练,各地集结过来的军队整合在一起需要时间。

于是亚历山大当机立断,他不等希腊军队集结完毕,就率领他最精锐的禁卫骑兵(也叫伙伴骑兵)向河对岸同样也没有集结完毕的波斯军队发起冲锋,与此同时,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迅速集结紧随其后,最后面布置的是机动性最差、集结最慢的希腊其他诸城邦的联军。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4)

有奇有正,有先有后,以精破冗,以快制慢,这正是战争的精髓,亚历山大果然是个军事天才。

这一战亚历山大打得是无比痛快,砍瓜切菜一般,波斯军兵败如山倒,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就被击溃了,等波斯名将门农到达战场时,已无力回天,门农无奈率军撤离。——半年后,门农病逝,波斯此后再也没有能阻挡亚历山大前进脚步的人了。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之后,亚历山大迅速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斩断“戈迪乌斯之结”应该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之后,亚历山大进入第二站——叙利亚。

波斯帝国当时在位的国王是大流士三世(注4),他决定御驾亲征,于是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前往叙利亚(注5),要会一会这位小兄弟。

公元前333年秋,地点: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双方大佬开始过招。

战前布阵,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全部都把精锐骑兵布置在自己本阵的右翼(注6),这样一来,两边都是以强攻弱,出招动作一模一样,看来大流士三世的水平并不差,如果换作一般人,没准就歇菜了。

但他碰上的是战神亚历山大,对付这种人,光会套路没有用。

亚历山大在摸清楚波斯军情后,临时变阵,偷偷地把一批色萨利骑兵(仅次于自己禁卫骑兵的精锐)隐藏在马其顿左翼军队后面的树林里,这一变招成为了此战的手筋。

布阵完毕,双方开战。

亚历山大一马当先,率领右翼发起冲锋,骑兵先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不恋战,拉开距离继续从波斯军侧翼进攻,反复冲击波斯阵型,后面是马其顿步兵方阵跟进,短兵相接,不一会,波斯的左翼就崩溃了。(注7)

大流士三世不怕,不就是兑子嘛,你吃掉了我的左翼,我也吃掉你的左翼,我的兵力比你多,最后本阵对垒的时候我比你占人数优势。

然而他失算了,波斯军的右翼骑兵原本也像亚历山大一样,冲击完敌军方阵后,拨转马头,准备第二次冲击。就在此时,旁边的树林中突然杀出了一支骑兵,冲向了波斯骑兵的侧翼,波斯骑兵防不胜防,阵型被冲散了,更要命的是,他们被这支部队给拖住了,没办法执行和后续步兵部队的配合。

这支奇兵就是战前亚历山大隐藏起来的色萨利骑兵,希腊人的妙招。

原本马其顿军的左翼是弱侧,如果没有这支奇兵,那么波斯军就会像亚历山大一样,先用骑兵反复冲击,等到阵型被冲散了后,步兵跟进短兵相接,不一会就会把马其顿左翼吃掉。

然而这支奇兵拖住了波斯骑兵,使得马其顿左翼的军队阵型没有被冲散,那么后面跟进上来的波斯步兵面对的就是一支完整的希腊联军防守方阵,可想而知是必然陷入苦战。

这支色萨利骑兵越战越勇,居然一路把波斯骑兵撵回了本阵,与此同时,希腊联军的步兵又把波斯步兵给拖住了,而另一边,亚历山大的右翼部队开始左转,向大流士三世的大本营杀来。

大流士三世都快吓尿了,从没见过这阵仗,自己的部队完全被马其顿军割裂了开来,只剩自己身边的禁卫军,他脑袋一片空白,只有一个想法:逃!

据西方史书记载,大流士三世的车夫直接吓懵了,情急之下,大流士三世抢过车夫的马鞭,亲自驾车逃离战场,怎一个惨字了得。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5)

伊苏斯之战,波斯全军覆没,亚历山大取得了无比辉煌的胜利。

下面这幅镶嵌壁画就是《伊苏斯之战》,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后来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被发现,现在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壁画左边浓眉大眼、一身戎装的就是亚历山大,右边一脸惊恐的就是大流士三世,画的非常传神。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6)

之后,亚历山大一路向南,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自叙利亚到迦南,再到埃及,这一条线全部被他征服。在这期间,大流士三世给他写过一封信,大意是愿意以幼发拉底河为界,与他平分天下,条件是亚历山大撤军。亚历山大手下的一位将军认为这个条件很诱人,想劝亚历山大接受,说道:“如果我是你,我就会接受。”

亚历山大很幽默,回道:“如果我是你,我也会接受,但我不是你,我是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在一个港口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亚历山大,并接受埃及法老的称誉,当地人尊其为太阳神之子。

短暂休整后,亚历山大继续他的征途,进军两河。大流士三世再次御驾亲征,倾尽了波斯的全部兵力,大约20万,这一把他赌上了波斯的国运,要和亚历山大梭哈。

马其顿帝国和波斯帝国的最后决战即将开始,4万VS20万。

纸面上看,马其顿其实非常劣势,主要是这么三个地方:

1、大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和士兵的体能、心理压力都是问题。

2、兵力差距很悬殊。

3、地形不熟。

波斯一方有着很明显的三个优势:

1、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2、兵力上是压倒性的优势,平均五打一。

3、大流士三世这次带上了波斯的战车部队,这个是马其顿所没有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非常适合波斯战车驰骋,骑兵再厉害,在没有马镫的年代里,毕竟还是干不过战车。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7)

图:卷镰战车效果图

并且,这时候大流士三世想起了当年门农的战术,将亚历山大一路诱进自己的腹地,拉长他的补给线,同时提前把他前进路线上的村庄全部烧毁,水井全部填埋,断了亚历山大的粮源和水源,看来这次真的是要毕其功于一役。

亚历山大对这次决战也是非常地重视,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在选择进军路线时都是反复斟酌,绕开沙漠和沼泽,沿途设置堡垒,以保证自己的补给线不被切断。

终于,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平原(今伊拉克尼尼微省摩苏尔市附近)上,两大帝国Show-hand。

大流士三世提前一天布好了阵:

1、右翼依旧是最精锐的亚美尼亚骑兵冲锋队,这次配上了卷镰战车,加强了冲击力。

2、左翼除了传统重装步兵外,大流士三世还配备了铁甲骑兵,以及连锁战车,这是铁了心要死磕亚历山大的禁卫骑兵。

3、中路布置了大量的战车部队,还有最精锐的步兵。

布阵确实毫无瑕疵,大流士三世做到了他所能做的极致,这应该是波斯帝国当时能够拿得出来的最高水平的阵势。

可惜啊,他碰上了亚历山大大帝。

大流士三世太过谨慎了,为了防止亚历山大像格拉尼库斯河战役那样偷袭,他居然提前一天布好了阵,并且让士兵就在阵中睡了一个晚上,这等于是提前把底牌亮了出来,给了亚历山大一个晚上的时间去想破敌之策,这真是百密一疏啊,对于亚历山大来说,一个晚上足矣。

经过一夜的思考,亚历山大发现了波斯军队的三大致命弱点:

一、兵力虽然多,但是太分散。大流士三世想万无一失,于是每一个方阵都做到了攻防平衡,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其实处处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很多兵力浪费在了无谓的地方。

二、兵种太过庞杂,又是短时间内拼凑,配合起来难度系数极高。波斯军队里有轻步兵、重步兵、轻骑兵、重骑兵、标枪兵、弓兵、战车等兵种,每个兵种还分不同的总督统帅,彼此不熟悉,甚至还存在内斗,战术配合上极容易失误,而且波斯军队横向绵延了八公里,中央指挥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支部队失去控制。——所以“兵在精不在多”,军队的士兵素质和战术素养远比人数重要的多。

三、大流士三世的战场应变能力非常差,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他就容易慌神,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战局。

针对这三点,亚历山大已经想好了对策,一个赌徒式的战法在他的脑中冒出,他准备玩一次惊天动地的斩首行动。

马其顿的布阵和之前一样,左翼是希腊联军的步兵防守方阵以及色萨利骑兵,中路是大量重步兵的马其顿方阵以及弓兵和标枪兵,亚历山大亲率禁卫骑兵在右翼,不过这次他加上了一支高机动性的轻装步兵,这又是一支奇兵。

随着一声长啸,亚历山大发起了冲锋,战役正式打响。

先说左翼战场,波斯精锐骑兵向上次一样冲击着希腊联军的步兵方阵,但这次他们有卷镰战车,冲击力呈几何倍数增长,并且经过上次伊苏斯之战的教训,他们成功摆脱了色萨利骑兵的纠缠,马其顿左翼被死死地压制住了。

中路战场,战车给了马其顿方阵极大的压力,他们节节败退,不多久就退到了大本营的外围,一旦这里失守,马其顿的大本营就将失陷,严重影响战局。

右翼战场,亚历山大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波斯军队实在是太多了,并且他们针对马其顿禁卫骑兵,专门设置的铁甲骑兵和连锁战车发挥了作用,亚历山大陷入了苦战,迟迟突破不了防线。

眼看马其顿大本营就要失陷,大流士三世加大了筹码,他将身边的禁卫部队也投入了中路战场,想一鼓作气拿下中路,彻底割裂马其顿的军队。

如潮水般的波斯军队向马其顿大本营涌来,守卫军终于撑不住了,向右翼亚历山大处撤退,并向其报告了大本营失陷的消息。

这是亚历山大此生最黑暗的时刻,战局对他极度不利,已深陷绝境。

然而当他听到大本营失陷的消息时,却并没有慌张和气馁,相反,他爆发出了孤胆英雄般的豪情。

他立刻下令部队左转,向中路靠近,直觉告诉他,他一直苦苦等待的斩首时机出现了。

大流士三世为了一举拿下马其顿大本营,倾巢出动,连身边的禁卫部队都压上去了,这使得自己的大本营出现了空虚,他急调右翼的部队回防,就在两支部队换防的时候,波斯阵型出现了一个缺口,亚历山大等的就是这个,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

All-in的时候到了。

他战前带上的轻装步兵派上用场了,他们没有很重的装甲,所以机动性很强,可以跟得上骑兵的节奏,他们替禁卫骑兵牵制住了波斯的左翼,亚历山大则率领他的禁卫骑兵向大流士三世的大本营直扑而来。

由于波斯左翼布置的都是重装防守部队,机动性很差,又被马其顿轻步兵牵制着,来不及回防,而中路的波斯禁卫部队已经冲到了前线,也来不及回防,右翼的部队正在抽兵力回防,但是和中路禁卫部队出现配合上和失误,没有衔接好。

这使得亚历山大如入无人之境,一眨眼的功夫就杀到了大流士三世的眼皮底下,一阵标枪雨,大流士三世的车夫死于非命。——大流士三世净倒霉在车夫身上了。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8)

图:高加米拉战役双方对阵示意图

战场上尘土飞扬,根本看不清,波斯士兵以为自己的皇帝被射杀了,慌作一团,不少士兵开始扔掉武器逃跑,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了,一传十,十传百,恐惧迅速就蔓延开来,大本营的士兵开始纷纷撤退,而大流士三世本人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失去了中央指挥,波斯军队的缺点开始显现出来,各个方阵逐渐失控,各自为战,没有了互相之间的战术配合。

亚历山大则开始各个击破,中路大本营被收复,左翼被围困的部队也被解救,马其顿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9)

客观来讲,高加米拉战役亚历山大赢得非常凶险,大流士三世针对马其顿军队的特点制定了非常出色的应对方案,如果他没有去执着于中路大本营的话,也许亚历山大就等不到斩首行动的时机,这样一来,马其顿必败无疑。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帝国赌赢了,波斯帝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再无力对抗马其顿。

一年后,大流士三世死于谋杀,传承了220年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宣告结束。

其实大流士三世不是无能之辈,从他与亚历山大两次交手来看,他非常擅长战略布局,战前的准备工作其实是非常出色的,虽然战场上缺乏应变和胆略,但是他的排兵布阵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让人唏嘘不已。

高加米拉战役后,亚历山大迈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繁华都市巴比伦。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0)

之后他连战连捷,攻克了波斯帝国的首都波斯波利斯,从公元前334年踏上小亚细亚半岛开始,到公元前330年,仅仅五年的时间,亚历山大就征服了庞大的波斯帝国,成就了希腊人的伟业。

由于当年薛西斯一世在希波战争中曾焚毁雅典城,所以以希腊文明自居的亚历山大,这次同态复仇,也焚毁了波斯波利斯,这座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前后花了六十年兴建起来的都城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一墟就是两千多年。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1)

图:波斯波利斯遗址

之后,亚历山大追击波斯的残兵,一直杀到了中亚的锡尔河流域,并修建了东亚历山大城,再往前一步,就是帕米尔高原(即葱岭),一旦翻过帕米尔高原,就是中华地界,如果亚历山大在当时进入中原的话,秦国将会是他的第一个对手,时逢秦惠文王在位,秦国刚完成商鞅变法不久,国力正盛,并且有着著名的“智囊”樗里疾,这将会是彗星撞地球的大战,诸位看好哪一方呢?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2)

可惜亚历山大并不知道还有个中华文明,所以他没有继续东进,而是将军队往南,杀向了印度河流域,数年后又准备继续往东,去征服恒河,他的梦想是征服当时他已知的所有文明,直到世界的尽头。

然而他手下的希腊士兵不干了,他们离开家乡已快十年了,厌战的情绪已致顶点,甚至开始有人哗变,脱离部队西归。亚历山大不得不停止了他的脚步,率军撤回了巴比伦。

回到巴比伦后,他开始对他手中的这个大帝国进行整合,现在的马其顿帝国已横跨欧亚非三洲,拥有约5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超过了2000万,是前无古人的巨无霸。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3)

图:亚历山大帝国疆域

亚历山大构思了一幅理想的画卷,在他的帝国里,希腊人和波斯人能和睦相处,互助互爱,不分彼此,水乳交融,而他自己,则是希腊人和波斯人共同的王。为此,他特地迎娶了波斯的公主为王后,并让自己的禁卫军也迎娶波斯贵族的女儿为妻,希望自己的这个梦想有一天能实现。

然而天不假年,亚历山大的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了,就在他回到巴比伦的第二年,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他突然暴病身亡,年仅33岁。

伟大的旅程到此戛然而止。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4)

图:卡尔·西奥多·冯·皮洛蒂(KarlTheodorvonPiloty)的《亚历山大大帝之死》,作于1886年,该画是他的遗作,还未上色他就去世了,属于未完成作品,现藏于德国慕尼黑艺术区新绘画陈列馆,后世有人给这幅画补上了颜色

尾声:

由于亚历山大死的太突然,还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于是他身边的一批将军开始爆发内战,这一打就是数十年,史称“继业者战争”,最后托勒密、安提柯、塞琉古三位胜出,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托勒密占据埃及,安提柯占据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塞琉古占据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西方世界开始进入“希腊化时代”。(注8)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5)

图: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格局

亚历山大的一生犹如焰火一般,瞬间炸亮了整个夜空,而后转眼消散,但他却改变了西方历史的进程,第一次整合了欧亚非三洲文明,堪称一代传奇。

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懂不懂历史(西方的秦始皇一路征服)(16)

图:亚历山大大帝骑马雕像,位于希腊塞萨洛尼基(别名:萨洛尼卡)

注1:实际上腓力二世当时对阵的不仅仅是底比斯的军队,是底比斯和雅典的联军。

注2:究竟是谁刺杀了腓力二世,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她是伊庇鲁斯城邦的公主,与腓力二世是政治婚姻,彼此之间感情非常冷漠,腓力二世其实并不喜欢亚历山大,想废掉奥林匹娅斯这位王后,立自己喜欢的、更加年轻美丽的菲莉涅(一位色萨利的舞姬)为王后,奥林匹娅斯先发制人,买通刺客刺杀了腓力二世,让亚历山大提前登基。

注3:门农不是波斯人,他出生在罗德岛(在小亚细亚半岛的西南端,离克里特岛很近),是希腊人,但被波斯雇佣,是雇佣军,世称“罗德岛的门农”,是当时波斯帝国唯一的名将。他出生的这个罗德岛后来非常有名,世界奇观太阳神巨像传说就在这个岛的入口,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大半生都住在罗德岛上搞研究,还有,著名的雕像《拉奥孔》的作者也是罗德岛上的三位雕塑家。十字军东征失败后,有一支部队退守到了罗德岛,并在此坚守了两百多年,这就是十字军“三大骑士团”之一的医院骑士团,现今马耳他骑士团的前身。

注4:自希波战争后,波斯就江河日下了,薛西斯一世本人是被权臣谋杀的,之后又有两位帝王被谋杀,就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的同一年(公元前404年),波斯帝国爆发了内战,两位王子为争夺继承权而干架,大流士三世的祖父就是其中胜出的那位王子的弟弟,他和亚历山大在同一年登基。

注5:有些中文版的书上写是60万大军,这基本等于当时波斯的全部兵力,大流士三世短时间内肯定无法集结,我查阅了国外一些资料,比较靠谱的说法是10~15万之间,主要是两河流域一带的波斯军。

注6: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骑兵一般布置在右翼。当时的骑兵没有马镫,所以骑手必须一只手揽缰绳,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所以一般都是左手揽缰绳,右手持武器。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兵武器一般都是长矛、标枪、弓箭和佩刀,也有部分会装备前臂小盾牌,但是双手长杆重武器肯定没法持握(除非拥有超强的腰腹力量和腿部力量)。在这种情况下,骑手的攻击动作就会有一个舒适区,这个舒适区就是左前方,所以把骑兵布置在右翼,这样一来大部分敌人都会出现在左前方,无论用是长矛、标枪还是弓箭(佩刀是跌落马后防身用的,马上几乎用不上),都是骑手攻击最舒服的位置。我们先秦时期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就是驾车,这个是需要考试的,一共五个科目: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合称“五御”,其中“逐禽左”就是将禽兽驱赶到自己战车的左边,以方便射猎,可见无论中外,左前方都是一个进攻的舒适区。

注7:这里再解释一下骑兵冲锋的战术,当时的骑兵冲击步兵并不是像某些电影电视剧演的那样从步兵方阵的正面冲击,正面是步兵的大盾和矛阵,防守最坚固的地方,从正面冲锋无异于作死(当然也可以强行冲锋,但是损伤率太高,骑兵比步兵昂贵,这么做不值当)。但是步兵方阵的侧翼和后方却是几乎没有防守的(如果步兵把四面八方都架上大盾和长矛,这种方阵防守倒是没有漏洞,但机动性几乎是零,寸步难移,骑兵完全可以绕过他们继续下一个目标,步兵一般都是被围攻的时候才会这样列阵),所以骑兵一般都是从侧翼或者绕到后方冲击步兵,主要是将步兵的阵型冲散而不是杀伤步兵,短兵相接的任务还是会留给后续跟进的己方步兵。步兵如果要防守骑兵冲锋自己侧翼,那就必须随时变换阵型,根据骑兵不同的冲锋位置提前转向重新列阵,将侧翼变成正面,但是这对步兵的操练素养要求特别高,如果平时疏于操练,那么临到战场上是绝对跟不上变阵的节奏的,而一旦转向列阵不及时,那阵型就会被冲散。骑兵就是利用自己的机动性和速度不断地调动步兵变阵,从而扰乱他们的阵型,两千年后的纳粹德国依然使用的是这套战术,只不过把骑兵换成了装甲车。

注8:这三个人很有意思,托勒密很像孙权,偏安一隅,别人打不进来,他也打不出去;安提柯很像曹操,是所有继业者里最能打的,经常一打多,他是西方著名的独眼龙名将,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也是一员名将;塞琉古很像刘备,起点很低,《巴比伦分封协议》中他没有任何领土,到处流浪,寄人篱下(他也投靠过托勒密),但是人缘巨好,逐渐从大家都够不着的东边(伊朗高原)开创了自己的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