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兵团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感悟(一颗爱国心三代兵团情)(1)

金巍(二排右)与家人(资料图片)。 金传良 提供

讲好兵团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感悟(一颗爱国心三代兵团情)(2)

金道明(左)与老伴李桂兰合影(资料图片)。 金传良 提供

讲好兵团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感悟(一颗爱国心三代兵团情)(3)

金传良(上)与同事在更换十三师红星二场十三斗变压器(资料图片)。金传良 提供

“八一”前夕,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十三连”,来了许多来祭奠的人。

“十三连”其实是片墓地。红星二场当时共有12个连队,一采购员去世,埋葬于此。老乡来寻,战士们怕他难过,便讲“调到十三连去了。”老乡回去写信,收件地址是“红星二场十三连”。自此,这片墓地,便被叫作“十三连”。

团场战士埋葬在这里,班长埋葬在这里,连长、指导员,团长、政委也埋葬在这里,老红军、老八路、支边青年、转业军人……各样出身的军垦人都埋葬在这里,“十三连”也成了团场最大的“连队”。

一年轻汉子,神情肃穆,立在一墓碑前,哼唱着一首苏联歌曲《我们举杯》:“为祖国繁荣,为大家健康,我们来干一杯。”撒一杯薄酒,双眼通红,声音沙哑,“爷爷,八一快乐!”

这名汉子叫金传良,地道的“兵三代”。长眠于此的人叫金道明,是“兵一代”。

这是建设兵团的一代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第一代兵团人的故事,主人公金道明已去世。

金道明是个老兵,1932年生,湖北武汉人,上过朝鲜战场。

1938年,日军铁蹄踏进武汉;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武汉。

“多亏了共产党。”金道明常常给后辈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共产党给了新生命。”

参军后,金道明最想的就是报效祖国。他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这样,1961年,金道明和妻子李桂兰来到了哈密,当时的农五师红星二场,现十三师红星二场。因为“有文化,字也好”,金道明被派往团场机关办公室,从事文书、宣传工作。

那个年代,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红星二场。

金传良说:“印象最深的是爷爷讲他们‘用泥巴治蚊虫’的故事。”

那会儿,开荒治碱,大家都是光着脚,常常在碱水里一泡就是几小时。战士们最头疼的是夏天的毒蚊子,大家在炎热的盛夏里穿着厚衣服,从头武装到脚,只露出两只眼睛,可即便这样,蚊子依然能透过衣服叮咬皮肤。后来,他们想出一个土办法,浑身上下抹一层厚厚的泥巴,才勉强抵御住蚊子的攻击。

那时候,苦是真苦,但乐也是真乐。老一辈人说,“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在革命豪情的鼓舞下,在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下,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完成党的嘱托。

英雄的血和汗没有白流,在最艰苦的岁月,在这个被称为“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的茫茫戈壁滩上,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奇迹:红星二渠奔流不息、万亩良田横平竖直、家家小院笑声不断……

2018年,老人离世,葬于“十三连”,与去世的老兵们为伴,静静守护着他们开垦的土地。

墓地很大,一个墓碑就是一个故事。但故事里都藏着一个词叫“初心”:听党话,跟党走,为脚下的热土奋斗终生。

这是发展兵团的一代人

“新时代的兵团人靠技术、靠智慧、靠闯劲”

历史的航程由奋斗者接续。

这是第二代兵团人的故事。他们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留下来、干下去,成为建设兵团、开发兵团的青春力量。

20世纪80年代初,兵团出台政策,老兵子女有一个可以返回原籍。

“那时候的武汉多繁华!高楼、大厦、工厂……像天堂一样。”金道明的大儿子金巍说。

“都不准回去,这里才是家!”在这个问题上,金巍和父亲有过一次争执,后不得已屈服。

“老爹不喜欢讲大道理,他教给我们小辈最宝贵的就是踏踏实实干活,老老实实做人。”金巍说,“这是我们家为人的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星二场实行土地承包制。22岁的金巍被推荐为“条田组副组长”,“咱好好干,我就不信,比不过其他组!”

成天泡在书里,没事就找技术员,金巍最终决定,和大家伙儿一块“种西瓜”。年底一算账,人均2000多元!当时,场里的职工收入是400元。众人脸上乐开了花,“比当场长都高兴!”金巍说。

1989年,金巍成了场里第一批万元户,临春节时,他托人从哈密买了个电视机,“21寸大彩电,佳电牌的,天天放院子里,邻居们都来看!”

就这样,致富带头人金巍带着小伙伴们,大步奔跑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团场也看上了这个脑子活、有想法的年轻人,先后派他到库尔勒、十三师、六师五家渠市等多个地方学习,他像海绵那般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营养。

学到了真本领,能为职工群众做的也就更多。金巍说:“新时代的兵团人,已经不再用肩扛担挑在沙海里拓荒种田,我们靠技术、靠智慧、靠闯劲。”

在工作中,金巍多年被团场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青年。后来,金巍从十三师水务公司二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

后来者拿过接力棒,在前行者的基础上,把团场建得更美:楼房林立、交通发达、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这是振兴兵团的一代人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这是第三代兵团人的故事。1987年出生的金传良有很深的“恋土情节”,他在团场工作已有10年。说起红星二场,他毫不含糊:“这里是家!”

快毕业那年,他在石河子市一家大型企业实习,企业负责人想让他留下,“待遇高,且发展好。”

金传良经过诸多考量,还是决定回家,“我的根,在红星二场!”

2011年5月,团场招录大学生连官,金传良如愿考到团场水电所,当起了技术员。

爷爷金道明得知后非常高兴,郑重嘱咐他:“年轻人不要怕辛苦,扎扎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几句话,金传良一直刻在心里。

技术员是干什么的?修水电的。这和团场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一年几乎从头忙到尾。”金传良说,尤其春秋季,团场风大,为保障线路正常,他们每年都得巡几次线。“最长的电线线路有30多公里。”

除了日常维护,2011、2012两年间,他和师傅们帮团场所有职工群众安装上了磁卡式电表。棉花、葡萄地头也陆续实现节水灌溉。“职工群众省心、省钱,我们工作也省力!”金传良说。

2020年,大暑刚过,葡萄眼瞅着就要成熟。不巧,团场十三斗的变压器烧了,可急坏了职工群众。

“上,抓紧时间,可不能误收成!”

太阳火辣辣的,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顺着裤脚一直流到鞋里,鞋底越来越滑。金传良说,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劳作,那黝黑的皮肤便是明证。

16时,当新的变压器安装完成,葡萄种植户终于把心放回肚子里了。职工孙杨、王汉冰、刘玉泉等职工纷纷在“红星二场工作群”里为他们点赞,“咱团场的水电所,好样的!咱兵团的娃娃,好样的!”

金传良特有的男子汉气概和上进、担当,深深吸引着红星二场军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方红霞。2013年,两人喜结连理。如今,育有两个孩子。老大叫金方翼,识些字,最熟的就是“中、国、兵、团。”

2016年,金传良被团场评为“杰出青年”。2019年3月,金传良通过竞聘,担任十三师水务公司二分公司副经理。这是肯定,更是责任。

“肩上有担子,更得好好干。”金传良说,“毕竟,父亲(金巍)也在这个单位干过,咱不能丢人!”

金传良告诉笔者,他最骄傲的事,就是职工群众对他的认可。走在路上,远远看见,会热情地招呼一声:“小金,歇一会儿,上家里喝口水。”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新一代的兵团人正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人生。

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坚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立于这片土

地。时间为证,奋斗不止。

(谢增杰、初明远)(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