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有“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乔羽”这个名字你或许不熟悉,但他的作品,却总能勾起你我的记忆:

“难忘今宵”的旋律一响起,阖家团圆的温暖、围坐一炉的氛围顿时涌上心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音乐一起,滚滚长江、灿灿稻花的画面立刻浮现眼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歌声一唱响,纯真美好的童年记忆似乎就在昨日。

……

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承载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乔老笔耕不辍80载的丰硕成果。

从15岁,写到95岁,乔老凭借惊人的毅力与长盛的热爱,为我们这个纪元,注入了艺术的生命力。

他的一生,走过岁月变迁。亲历过祖国的飘摇,也见证过跨世纪的辉煌。

仙骨虽已去,音符却常在。

他,就如同一个时代的符号,烙在人们心头。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1)

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乔羽出生于风雨如晦的民国初期,但苦难的经历并没有摧毁他的心智,反倒成了乔老精神家园的养料。

即便再清贫拮据,父母也从未放弃过对乔羽的悉心教导。

母亲嘴边的民歌调子,是乔羽的启蒙之师;

父亲的几箱诗文小说,是乔羽的童年读物。

而幼时受过的文学熏陶,后来都变成质朴无华的情怀,镶进了乔老的词作里。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2)

乔羽第一次才华初露是在中学毕业的时候。

当时他被介绍到晋冀鲁豫地区学习,亲身参与了当地农村的土改。

工作结束时,他便着笔写出了12万字的《党尔砦土改经验调查报告》。

因为论证逻辑严密,文笔流畅易懂,不久后这篇调查报告便被《冀南日报》加版刊登,对推动当地土改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份报告是乔老最早的成名作,如今被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50年代初,乔羽以青年编导的身份,挂职沙河县宣传部副部长。

白天,他和群众一同下田劳作,晚上就在土炕上,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借笔耕耘。

脚下涉过的一山一水,指尖触过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了乔老的创作元素。

歌剧《果园姐妹》、《胜利列车》、《花开满山头》,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我的祖国》、《牡丹之歌》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听到“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的曲调,我们对人民心中的憧憬热望感同身受;

听到“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的旋律,不难感受到彼时新中国焕发的生机活力;

听到“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的歌词,仿若立刻置身于一片茫茫花海……

2004年,乔老和爱人佟琦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金婚典礼。现场有青年情侣问:“你们是怎么走到金婚的呢?”

乔老笑呵呵地答道: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

秘诀就是,这辈子途中都别换人,一换就很难金婚了,哈哈哈。”

典礼后,乔老把自己心中这份浓情爱意,升华到了歌词中: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晚年是美丽的夕阳,是晚开的花,陈年的酒……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3)

《人民音乐》副编审金兆钧曾评价好友乔羽说:

“他的创作既能举重若轻,也能举轻若重。

朦胧的《思念》,给人无限想象力;

厚重的《东方红》,让人觉得热血腾腾。

他的作品层次丰富,禁得起时代的考验。”

跨过两个世纪,走过百载春秋,没有人能够阻挡沧海变迁。

但乔老的那支笔,却将时代封存于经典中,也刻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4)

人民心中的艺术家

曾有人说:没有哪位词作家,能像乔老先生一样,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

小孩子喜欢他的歌,因为他的词里有无忧无虑的欢快童年;

成年人喜欢他的歌,因为他的笔下有活色生香的美好明天;

老年人喜欢他的歌,因为他描绘出了他们心中温暖的夕阳红。

乔老先生,仿佛有魔力一般。

总能用最直白朴素的话语,写出抚慰人心的词句。

走近他,才发现——原来经典不朽的作品灵感,来自他对生活点点滴滴的热爱与观察。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5)

在创作《一条大河》之前,导演沙蒙找到他,要求他为电影《上甘岭》创作一首插曲,并要求:“人们一听到这首歌,就要记起这部电影。”

乔羽一口答应下来,开始闭门构思。

10天之后,乔老先生拿着写好的歌词,兴高采烈地去找沙导。沙导看过歌词后,眉头一皱:

“歌词好是好,就是这‘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句词,显得太过小气了,为什么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呢?不是更加恢弘磅礴吗?”

面对沙导的质疑,乔羽面含微笑地答道:

“长江虽然气势浩大,但只有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才深有体会。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它是陌生而遥远的。

但不管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只要一想起家,就会记起的‘一条河’ ……”

沙导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拍板:“就是它了!”

不流于形式,但注重内涵,替人民发声,是贯穿乔羽一生的创作宗旨。

乔羽曾对门生说:“真正的好作品,不在乎运用了多少艺术手法,在乎的是能否刻画出大众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

乔羽另一首广为流传的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便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的。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6)

1955年,《祖国的花朵》即将上映,但是主题曲却还没敲定,导演严恭几经找寻之下,将这项重任交给了乔羽。

因为关系到祖国的栋梁,所以严导特意强调:

“花朵在春天绽放,祖国的春天也已经来到,一定要把这种美妙写出来。”

当时乔羽的伴侣正好也在旁侧,不免心生担忧,怕乔羽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重任。

乔羽本人却十分淡定,对伴侣说:“走,咱们去北海划船去,去感受下祖国的春。”

北海湖面上,春风拂脸,涟漪泛起,孩子们踏浪推舟而来。

“花朵们”悠然快乐的面庞,瞬间叩响了乔羽的灵感之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了思路的乔羽,拉起伴侣的手,就往报亭跑,他要赶紧记录下来。

就这样,不到一刻钟,一首悦耳动听的歌谣就问世了。

乔羽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一直认为,创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就是作品最好的土壤。

我们从没有刻意地去记诵过那些歌词,但它们却像烙印一样,和我们如影随形。

苏轼曾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乔老的笔锋,便是这样。

它不为高官权贵颂德,只为人民百姓流转:

他写一江一岸的花香,记一船一帆的飘扬,也唱今宵团圆的喜悦。

正如他在采访中的自谦之辞:

“如果我的歌词还有可取之处,那就是我注重在不同的年代写人民的心理,写人民大众最真实的感情。”

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7)

后辈眼中的风趣老人

乔羽这一生有过3个名字,一是不为众人所知的族谱名“乔庆宝”,一是为事业自取的“乔羽”。

还有一个便是为后辈所津津乐道的“乔老爷”。

简单的3个字背后,却隐藏着众人对他的一致印象:

虽然是人民的艺术家,但在生活中,更像个风趣幽默的老爷爷。

著名歌唱家万山红,是乔羽的忠实追随者。

18岁那年,万山红考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初次见这个浓眉大眼的小姑娘,乔老爷就给她起了个外号——“长下巴女孩”。

当时的万山红还有一丝羞赧,后来才得知:

乔老是为了让她尽快放松下来,所以给她起了个打趣儿的绰号。

熟悉乔羽的人都知道,他的诙谐幽默,不仅是源自骨子里的善良,更多时,也是乔老为生活调味的佐料。

有一年民族声乐比赛,在热如熔炉的武汉举行。

一连3天的高强度工作,让65岁的乔老有些吃不消,为了疏解心中郁结,他便烟不离手。

同列评委席的歌唱家邓玉华见了后便说:“革命小烟天天抽,遇到困难不犯愁。袅袅青烟佛祖嗅,体魄康健心长愁。”

乔老听后,想起邓玉华每餐节食少吃,便也作了首打油诗回敬对方:“革命小姐天天愁,腹围过了三尺九,干脆天天吃肥肉,明天又到四尺九。”

在场的选手和评委们听了后,一齐开怀大笑,连日的闷热与劳累,也在顷刻间烟消云散了。

或许是因为艺术事业上的操劳,年轻时的乔羽,早早地就开始脱发,因此常常被人误认为是老头儿。

换做如今视发际线为生命的年轻人,或许早就寻方求药去了。

然而乔老爷,却以十分平和淡然的口吻跟旁人说:

“我18岁就开始脱发了,索性毛全掉光了,变成老秃猴,以后倒省了理发了。

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老,年龄不是一串数字,而是一种内心感受。

在我心里,我永远年轻。”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8)

乐观与向上,就像两股交织的绳索,鞭笞着乔老的创作心性。

也因此,他的作品里,较旁人添了几分轻快明亮的色彩,多了几丝欣欣向荣的生机。

如果说乔老的艺术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那他幽默豁达的态度,就是值得万千人学习的人生观。

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大风大浪,但人间烟火里却难免不顺与龃龉。

乔老先生用他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

眼前的苟且也好,生活的烦闷也罢,在达观的心态面前,都不值一提。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9)

时光交替,日夜更迭。

但乔老脍炙人口的作品,却不会远去。

它们就如那源远流长的江水,奔涌在人们的记忆长河里。

乔羽有什么作品(乔羽走了他笔下的歌)(10)

乔老虽已仙逝,但人间丰年的稻花香里,有他;

孩童银铃般的欢声笑语中,有他;

重逢相聚时的温馨喜悦里,也有他。

余音尚在,永远怀念。

愿乔老,一路走好!

作者 | 微芒,用文字探索世界。个人原创公众号【微芒说】。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