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置疑,从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相关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以来,经过前后180年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迅速发展,上海早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大都市,属于全球性的顶级大都市之一。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1)

但是历史资料显示,在原始社会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在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开始在沿海地区首次照耀的时候,上海那一带的广大地区,还是浩瀚的水域。

那么,这样一个在当初连成片的陆地都没有,只有若干的零星孤岛点缀在海洋之中的地方,在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变化中,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生长,一步步变迁,一次次迭代升级,进而逐步演变成为全球化的国际大都市的呢?

相关的研究机构,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研究,特别是上海本土的一些专家学者,更是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已经形成丰硕成果。现在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从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利用下面所涉及到的一些极其宝贵、极其难得一见的图片,从空间演进的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前世今生。

总的来说,根据“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现代化、全球化的上海大都市圈,其形成过程其实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极其缓慢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想要梳理和洞察所有细世,无疑比登天还难,因此只能从宏观角度,从空间格局的发展及演变角度,来进行宏观性的研究。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式,是从空间格局的演戏角度,将当今时代最引人眼球的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前后划分为四个时代,也就是所谓“太湖时代”、“运河时代”、“长江时代”、“沿海时代”。想要一下子把这些问题说清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如图片来的直观明了。只要你有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只要你略微懂得一些地图的基本常识,只要你知道今上海大都市圈所在的地理位置,你应该能够看懂下面这张由四幅小图,组合在一起的大图。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2)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格局演化的四个阶段

太湖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秦始皇正式开启一统天下的宏伟大业前,今天上海地区仍然是水乡泽国,还有大约30%的土地尚未出现,另外70%的区域也是繁星点点,隐若可见,要么被浩瀚的湖水分割成一片片狭小的区域,要么就是一脚踏空就会陷入泥潭的沼泽地。

即使到了繁荣昌盛的两汉时期,这里仍然是一片荒蛮之地。尽管如此,在环太湖的东岸地区,这里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属于吴国的地盘,已经得到开拓,已经出现许多大型的群聚地。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两汉时期的环太湖地区,虽然已经开始进入人类大开发时代,但当时的人口的总量可能只有60万左右,人口的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14人,仅为当时中原地区的十分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可以印证这一研究成果:“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羹,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当时这里的概略情况,可以参见下图《秦汉时期城镇江浙地区城镇分布图》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3)

秦汉时期江浙地区城镇分布图

以上这个时代,就是专家学者所说的“太湖时代”。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太湖时代,今上海一这真的还是水乡泽国,连陆地的影子似乎都还没有出现。那个时候,只是在今太湖的北岸和东岸地区,初步形成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的农业型的中心城市。

运河时代

所谓运河时代,是指今江浙一带的广大地区,开始进入以京杭大运河为主体的商贸业的全新时代。

京杭大运河虽然全线贯通于立国时间并不太长的隋朝时期,但其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毕竟任何一下历史时期,人们都需要便利的交通。只是在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乃至秦汉初期,因为政权分割,各自为镇,难以形成群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4)

京杭大运河口略图

大运河在隋朝时期全线贯通后,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后来又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到了元代时期又经过大的治理甚至还搞了裁弯取直。后来到了了明清时期,由于漕运业的大发展和客观需要,又得到全面整治。

大运河南起于江浙地区的余杭(今杭州),沿途先后经过了浙、苏、鲁、冀、津等地区,最后直奔涿郡(今北京)。它先后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出现堪称千古奇观。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5)

京杭大运河走向示意图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不断促进以流通和服务流通为主的商贸业的发展,沿运河地区的苏州、常州、嘉兴、无锡、湖州等地,都纷纷发展成为重要的节点集镇。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江浙一带开始进入繁盛的商贸文明时期。在运河经过的地区,开始陆续出现以商贸为主的小型城镇,并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研究发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客观上推动了北方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安史之乱”,又第二次推动北方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南方迁移。

随着北方人口的两次大规模南迁,江南地区开始涌入大量外来人口,为这里方兴艾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宋书》中开始出现这样的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而《新唐书》的记载更是简明扼要,直指实质:“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历史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唐朝时期这里的人口已经猛增到了240万左右。同时这里的农业发展水平也开始大幅提升。

其实,运河时代的时间跨度很长,因此又可以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

具体来说,到了唐代时期,江苏一带及其以东的今上海地区,其空间领域的发展和布局,可以用下面的这张图来进行简单的说明。说实在的,千言万语真的不如一张图来得实在。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6)

唐朝时期江浙一带城镇分布图

从上面的《唐代时期城镇分布图》可知,在今环太湖发区已经开始出现常州、无锡、吴县、嘉兴、湖州这五个以商贸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它们共同引领江浙地区昂首阔步向前进。

到了宋朝时期,环太湖地区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宋朝国事日非,在北方游牧政权的强力打击下,其国都被迫南迁,不过也客观上推动了北方人口第三次大规模向南部地区迁移。这为江浙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提供强劲动力,也奠定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格局。

南宋时期江浙地区的城镇布局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7)

南宋时期江浙一带城镇分布图

经过唐、宋两朝的大发展,今苏州东部地区早已成型,吴淞江和黄埔江两条大的河流,也开始逐步发育成熟,并最终定型。

在两江交汇之后的东侧沿海地区,其陆地面积不仅骤然扩张,也开始逐步走向定型时代。但是在今崇明岛和金山卫地区一带,仍然还浸泡在海水之里。它们正耐心等待长江从上游地区远道搬运而来的泥沙。没有泥沙的深沉,它们想排干海水变成陆地是永远也不可能的事情。

在以上这场缓慢的造陆运动中,江浙地区的东岸地区,在唐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个全新的名词:“华亭”。所谓华亭,其实就是上海县的前身,而当年的上海县,就是今天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市的前身。

历尽唐、宋两朝的大发展,在以今苏州为中心的那片区域,开始日渐繁盛。后来又到了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时期,环太湖地区的总人口在不经意之间,又猛然扩张到了900万,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

这可是了不起的大进步呀。而且在全国经济总量中,这里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这里的中心地位也日益凸显。由这里产出的罗、绢、绸、丝棉等产品的产量,都已跃居全国首位。

就是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两浙路粮食赋税、上贡钱物数为全国之最”的说法。而大家耳熟能详的“苏湖熟、天下足”,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开始出现。

此时沿运河的苏州等城市,依然是这一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其他城市,在全国的地位和排名,也都已得到很大提升。根据《元史 食货志》的记载,在天历二年的1329年,全国商税的总收入是76万余锭,仅江浙一省就上缴了26.9万锭,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35%。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当年环太湖地区的繁盛。

更重要的是,在环太湖以南地区的今杭州一带,也开始得到空前大发展,就连马可波罗也说杭州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在介绍新出现的杭州的同时,他也并没有忘记以“平江府”之名闻名全国的今苏州地区。他说这里“古称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

此时的上海,也就唐代时期出现的“华亭”,也开始得到发展,开始产生赋税。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的客观需要。到至元十四年的1277年,这里开始设立市舶司。又过了13年,这里开始正式建县,称“上海县”。这就是上海县出现的最早记录,当时隶属于松江府。

根据一个名叫唐时措的人写的《建县治记》:“上海县襟海带江,舟车辏集,故昔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领户四万六千有畸,岁计粮十有二万余石,酒醋课程中统戏曲一千九百余锭。”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有过誉之处,但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数据,却可以真实反应出当年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这里的农业已经开始逐步兴盛起来,这里的商业贸易也开始由小到大,得到逐步发展。总的来说,今上海地区已经开始由蛮荒之地,逐步变成宜居之地。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江浙地区的人口持续增长,随着漕运业的进一步大发展,随着长江航运的日益兴盛,随着上海一带陆地面积的逐步定型、开埠与大发展。连同包括今上海在内的整个江浙地区,再次得到空前大发展。

这里早已积累起的财富,也为近代工业的出现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中心城市得到繁荣与扩张的同时,这里又开始出现众多的小城镇。从当时那些大城市与新出现的无数新的集镇的空间布局看,大的开始变得更大,小的又开始陆续出现,如同点点繁星,环绕在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潮州的周围。

真实的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在明代中期,“苏常松嘉湖太仓”五府一州共有市镇257个。但是到了清代后期,已经猛然增长到了1175个。清末的人口,也一度暴增至2700万。

从下面提供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直观的情况。随着明清两代的大发展,上海一带的空间领域已经基本定型,只有紧贴海岸线的少数地区,仍在悄悄地进行肉眼看不到的造陆运动。

伴随着环太湖地区的规模空前的造富运动,上海也逐步发展为中心城市。而且它还在悄悄蓄势,终有一天它将超越所有先贤,一跃成为这里最耀眼的明星。

此外,在明清时期的杭州湾南部,经过百舸争流般的激烈竞争,宁波开始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城镇。在此期间,江浙地区的商贸文明开始迭代更新,不同城市的专业化分工开始显现,并愈演愈烈。

在这场潜滋暗长的分化与强化的运动中,苏州开始成为全国综合性商业中心,无锡、常州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湖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笔中心,嘉兴成为重要的桑蚕和丝织业中心,南通、松江则成为重要的棉粮生产基地。就在此时,上海、宁波开始发展成为沿海商贸的桥头堡,开始承担对外贸易职能。上海、宁波的优势地位,是远非曾经的那些老大哥可以比拟。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8)

清朝时期江浙一带城镇分布图

工业化初期

清未民初,古老的中华大地危机四伏,清政府刻意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无疑于作茧自缚,其危害性越来越大,清政府也越来越腐朽。后来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倒逼清朝政府推行宪政和推行洋务运动,在呼吁宪政和洋务运动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出台一些合乎时宜的措施,但总体来说他们仍然不愿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所以们最终会被历史抛弃。

在清末民初的大乱局中,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影响下,江苏地区及其以东的上海地区,作为中西文明碰撞的最激烈区域,仿洋工业与民族工业同时兴起,相互搏击、相互较量,又在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其中以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南通大生纱厂、无锡振新纱厂、常州厚生机器制造厂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成长为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在1927-1937年间,长江沿线和沪宁沿线,竟然集中了江苏省98%的工业投资和97%的工业产值。在这个时期布局在沿长江一线的中心城市,其规模得到发展壮大,与环太湖地区的城市相比大有扶摇直上之势。上海的地位日益重要,上海的优势日益显现。上海最终会超越周边地区的所有城市,进而独占鳌头。

在这个期间,得益于金融、贸易及近代工业的大发展,上海逐步成为区域内的核心城市,无论是从工厂数量还是工业产值上,都已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两场规模较大的战争,这一区域的总人口有所回落,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人民开始安居乐业,这里的人口开始得到恢复,并增加至2200万左右。

在党和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上海的地位更加凸显,开始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数据显示,这里的人口由清初开埠时期的10万人,快速增加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20万人。这里的经济,在1960年时就已经占到全国比重的11%,钢材、机床、面纱等商品的产量,已经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缝纫机、手表等商品的全国占比已经超过60%。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9)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浙地区城镇分布图

从上面所刊载的《建国初期城镇分布图》看,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心大城市。其空间规模、经济问题、人口总数、人口密度,都已经数屈一指。在后起之秀的面前,昔日的那些老大哥,需仰视才可见其真面目。

工业化中后期

所谓工业化中后期,是科研界的专业述语,搞得很神秘,也很拗口。为方便大家了解,我只想搞个通俗易懂的说法。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指现在,指当下时期的江浙及至上海地区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斗,而且在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带领下,全面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具有先发优秀的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再次迎来空前大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沿海地区的那些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根据上海本土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大约是在1990年以后,在经历了80年代的那种自下而而上的乡镇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后,随着相关开放政策的不断发布,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上海、宁波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得到迅速成长。这个浪潮就是当时所说的全面拥抱海洋经济的时代。

1992年中央再次出台大手笔,开始在上海设立“浦东新区”,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目标,更进一步打开了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

就在这一年,地处杭州湾南部的宁波也不甘示弱,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目标,依托宁波港开始抢占对外贸易先机。

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上海开始全面崛起,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并最终奠定了“以上海为中心、带动江浙两翼发展”的基本格局。简单地说,这个格局其实是以上海为中心,开始打造上海都市经济圈。也就是说通过若干年的发展和竞争,环太湖已经开始甘拜下风,开始落伍,上海已经发展成为这里的“龙头老大”,直此其地位无人再可撼动。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10)

2000年前后,江浙及上海一带各类开发区布局示意图

不知道大家能否从上面提供的《 2000年左右各类开发区布局示意图》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其实如果大家能够精下心来细品这张图,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大家可以细品,再细品,从而洞察出一些平时难得知道的东西。

总来的来说,从历史演变的整体发展状态看,千百年以来在今江浙地区和逐步定型发展的上海地区,核心城市不断更替,不断出现后起之秀,这里的人口也不断集聚扩张。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依次倍增,逐步扩张。

这里的总人口从太湖时代的60万左右,增加至运河时代的近千万人。到了长江时代又猛然增至3000万人左右,竟然一下子扩张了3倍。到了21世纪初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和扩张,这里的人口又突破到了6000万人次。经过新中国的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今这一带的总人口竟然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7125万。这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演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11)

上海大都市圈一带人口增长驱势比较图(万人)

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去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曾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展露锋芒,各领风骚。从环太湖的农耕文明,到沿运河的商贾繁荣;再从沿长江的工业化发展,到沿海的对外开放,“斗转星移中,变化的是不断转移的空间中心,不变的是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12)

如今的上海大都市圈,繁荣而又独特。这里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是个比肩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经济体;但她又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单中心通勤圈,而是以上海为核心,各要素紧密流动,经济上各自完整独立却又密切关联的多中心功能圈。

面向未来,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将更加协调一致,上海大都市圈将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共担责任、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13)

综上所述,在秦朝以前,今上海一带仍是水乡泽国,海水抵达今苏州东岸地区,那个时候在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始出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心聚落。在唐宋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江浙一带商贸业的发展,沿运河的苏州、常州、嘉兴、无锡、湖州等地,纷纷成为区域中心集镇,但此时的上海地区仍然是蛮荒一片。后来发展到了工业化的初期,沿长江一带得益于金融、贸易及近代工业的发展,上海地区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的核心城市,无论是工厂数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及附加值,都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又随着沿海一带外向型经济城市的兴盛,特别是在上海于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提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目标后,更是打开了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促进了这一带的迅猛发展。于是上海开始全面崛起,真正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里的都市圈,基本奠定了以上海为中心、带动江浙两翼发展腾飞的基本格局。现在,以上海为中心的这一核心的都市圈,总人口已经达到7125万。

上海10年变化对比图(从辽阔水域演变为全球性大都市)(14)

上海,早已发展成了独具魅力的大上海,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没有上海人民的奋发有力,没有江浙一带人民的鼎力支持,能有如此美好的发展前景吗?

参考资料:《上海大都市圈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