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门技术要怎么开始(学习一门实用技能也是一个选择)(1)

学习一门技术要怎么开始(学习一门实用技能也是一个选择)(2)

学习一门技术要怎么开始(学习一门实用技能也是一个选择)(3)

小张同学今年参加了高考,不过成绩刚过高职线。对于从小喜欢动手制作的他来说,选择一所技校,学习一门实用技能也是一条出路。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改革,对像小张一样的同学们来说,未来学历上升通道也不是问题,毕业后就可以实现技能证书 学历证书双收获。

毕业获得技能证 学历证

据西安技师学院招生办主任贾靖介绍,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生毕业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特别高考过后选择技师学院就读的学生,可选择三年制高级工层次或四年制预备技师层次就读,毕业后可获得相应的技师学院毕业证书和相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像技师学院高级工毕业证书等同于大专学历。

陕西正大技师学院副院长张云峰表示,随着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高中生就读技师学院的也越来越多。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学到技术,拿到专业技能证书。一部分学生在学校拿到教育部门认可成教、网教、自考专科文凭,还可再报读自考本科,从而拿到本科学历,使学生接受学历 技能的“双师型”教育。

西安建筑工程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李超强调,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电大、自考等方式提升学历文凭。同时,陕西省内具备正式学籍的技工院校学生,还可以通过单招考试或综合评价到更高一级院校就读,以提升学历。

及时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

贾靖认为,针对想学习技能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也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对自己有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我是谁),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等多个方面;二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目标(想干啥),目标要有长有短、有大有小,从现实出发制定可达到的目标;三是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怎么干),只有目标而没有实施计划会让人无从下手;最后就是按照计划努力完成(使劲干),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再完美的计划也是空谈。

特别是技工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专业性,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能够准确实现自身定位,但他们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及统筹能力较欠缺。从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李超表示,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岗位再学习,注重技能提升,以适应“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工作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反馈,对于目前职业进行及时修正,合理正确进行职业前景分析,最终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李超建议,首先要确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利用最短的时间(毕业后1-3年)来适应本职岗位的技术工作;经受了一定磨炼和拥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各方面成熟后,在工作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进入职业定位阶段(毕业后3-6年);由于实践和积累,随着自身特点日渐明显、工作得到不断的进步,开始由职业定位走向职业发展(毕业后6-10年);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思想,会使“职业”变为“事业”,并进入职业开拓阶段(毕业后10-15)年;成熟稳定阶段(毕业后15-30年)成为事业的巅峰,将曾经的梦想变为现实;最终进入职业总结阶段(毕业30年以后)。

毕业大学生重返技校火热

当下,毕业大学生返回技校学习手艺这一现象颇为引人注目,这也表明了目前我国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存在眼高手低,进入企事业单位虽然文凭层次很高,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进入企事业单位后面临着再次实习,工资待遇和个人的工作能力不符合,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面临着被辞退的现象。

贾靖认为,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局限在“我要上大学”思想层面造成,而不去判断所学习专业是否适合自已,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不过这些大学生能重新到技校学习技能,也充分说明家长和学生更务实了。特别在欧美国家,比如德国,学生在初中阶段即开始进行合理的疏导分流,动手与动脑分线培养,无论是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还是动脑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都同样受到社会尊重。

张云峰强调,这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不管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教育,都应该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校期间多锻炼学生的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工学结合,“双师型”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工作岗位,使其毕业后能合格就业。

李超表示,这一现象也有必然性。目前一部分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未及时修订,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培养的学生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而技工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企业紧密结合,掌握最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学生与企业之间实现了零对接,工作岗位上更容易上手,很受企业欢迎。大学生回到技校学习技术正是弥补了他们技能上的缺陷,可以使理论和技能兼得,为顺利找到理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华商报记者 陈红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