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直播时很多爸妈提到了关于孩子不懂「交朋友」的难题,今天,我们会说说问题的根源,并向大家提供10个社交引导技巧,父母不妨参考这些方法试试,帮助孩子从交到朋友开始,收获友谊。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1)

内向、孤僻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吗

“老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得开朗外向呢?孩子总喜欢一个人呆着摆弄玩具,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时也没什么互动,看起来有点孤独,我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交不到朋友,将来适应不了集体生活。”

这位妈妈是我们萌小芽早教的会员,孩子刚上幼儿园没多久。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总是不和别的小朋友玩,大家很容易就会给孩子贴上内向孤僻不合群社交能力弱这些标签,但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误区。

社交能力与身心发展特点有关

在我们的「孩子社交必修课:活用游戏力,化解社交难题」中,就有一个关于学龄前儿童社交发展阶段的专业理论,来自于心理学家帕顿。

按照帕顿的儿童社交发展阶段理论,孩子的社交表现,是和他们的社交发展阶段相关的。

孩子在2、3岁左右的时候,还处于社交阶段中的「平行参与期」,小朋友待在一起各玩各的,交流互动很少。

这个年龄段不少孩子会对喜欢的东西特别痴迷,对他们来说,玩具是最好的朋友。而且这个时期孩子物权意识强,比起要不要和别人一起玩,他们更关心的是玩具会不会被抢走。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2)

到了4、5岁之后,孩子之间的社交阶段才会发展为「联合活动期」「合作活动期」,小伙伴之间会交谈并分享自己的材料和信息,出现互动也开始懂得协作了。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3)

但即使是在4、5岁的时候,旁观行为和平行活动也还是共同存在的,当然,合作活动的比例会越来越多。

所以当孩子暂时没有和小朋友们「打成一片」时,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先思考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怎样的。

社交能力与这些底层能力有关

很多父母担心内向的孩子很难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其实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的,是一些更底层能力,包括有充足的安全感相信自己信任别人能识别自己的感受能共情和包容别人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良好的倾听、观察和表达能力等等。这些底层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无论外向孩子还是内向孩子,都需要通过真实的交往来学习和领悟。

在「孩子社交必修课:活用游戏力,化解社交难题」中,我们就围绕影响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四大地基展开,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轻松有趣的游戏方案,帮助孩子的社交能力扎根发芽。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4)

性格内向也能拥有健康的社交关系

有人可能会说:

小朋友堆中就总会有一些特别外向的小朋友啊,他们就很擅长交际。再看看自己家娃内向谨慎,只会一个人在角落里玩,怎么能不担心啊!

其实内向的人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也能交到感情深厚的朋友,而外向的人也有在社交中碰一鼻子灰的时候。关键是孩子能在社交中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也逐渐学会交流和共情。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真正妨碍孩子社交性格的特征并不是内向,而是以下两种特征:

一是容易害羞紧张,这会让小朋友不容易结交到新朋友;

二是冲动急躁、不能控制情绪,这会让小朋友不容易维持友谊。

父母常说的孩子内向、不合群,其实可能是容易害羞紧张。这类小朋友在新的社交环境中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羞于表达自己:

需要和不熟悉的人展开对话时,他们会纠结怎么开口、会不会被人忽视、被拒绝了怎么办;面对冲突时容易回避;在和小朋友玩时也很少提出新玩法。

这样的小朋友很容易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社交能力较难有机会得到锻炼,孩子也更不自信,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社交是一项需要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技能,但很多孩子3岁前都很少有和同龄人交流相处的时光,自然也没有太多练习社交的机会。尤其是害羞谨慎的孩子,想要让他们突破社交瓶颈,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帮助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5)

纸上谈兵不够,实战才能出真知,孩子的交友也一样。接下来我们为爸妈们提供10个社交破冰技巧,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借鉴起来,帮孩子迈出良性社交关系的第一步。

10个社交技巧帮孩子突破交友瓶颈

一、激将无用,织就一张随时可退的安全网

当孩子因为害羞、紧张等原因,不敢或者拒绝开口时,如果这时候父母使劲把他们往前推,甚至用「激将法」,说“你怎么这么胆小”、“再不叫姐姐妈妈要生气了”……孩子会更有压力,更难踏出第一步。

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预备好退路,等孩子准备好以后,获得往前走的底气。比如:

“没关系,等你准备好,随时可以叫姐姐哦!”

“如果小伙伴现在不想跟你玩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去玩前面的秋千。”

二、情景模拟,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话术

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还不完善。当孩子突然遇到某个人或某件事情需要表达时,常常因为语言组织能力跟不上大脑发育的速度,导致想要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孩子某天突然在街上碰到幼儿园认识的小朋友时,能非常惊喜地叫出同学的名字,还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接下来可能就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第一次让孩子独自去驿站取快递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想太多问题、觉得难度太大而拒绝,比如妈妈的快递是什么,我要怎么告诉叔叔,要不要告诉他家里的地址,叔叔不理我怎么办……

针对这些情况,爸妈可以用假装游戏的情境模拟方式,帮孩子多多练习在不同情景的简单话术:

***,我们竟然在这里见面了,我好开心啊!叔叔你好,我来取快递,取件码是……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6)

三、教会孩子如何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

“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好啊,我们来一起玩吧!”

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种完美的对话很少出现!孩子很有可能因为其他小朋友的不理睬拒绝而感到受挫,从而更加畏惧主动交朋友。关于怎么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这里给大家提供四个建议:

1、选择「独行侠」作为目标。

加入一个孩子会比加入一群孩子相对更容易些。

2、各个击破。

如果想要加入一群孩子,不要对着几个孩子同时发问,可以鼓励孩子先找到一个“合眼缘”的小朋友打招呼。即使尝试失败,也可以换个人交流。

3、先观察,再融入。

先了解小朋友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有时候不需要说话,只要节奏对了,就能很顺利地加入。

4、先表示认同和赞美,再加入。

可以先围观,然后表示“真好玩”;或者和对方讨论一些他正在做的事情:“你积木搭得好高啊”,然后递上一块积木或者在旁边做同样的事情。

四、发起游戏建议,提供游戏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更多有趣的游戏创意,父母平时可以多和孩子探讨同个游戏、玩具的多种玩法,鼓励孩子做游戏的策划者创新玩法、制定规则并进行分工。

比如玩过家家时,能建议游戏的演绎场景及角色:“你现在生病了,我是医生,我来给你看病。”;几个人一起玩轻粘土时,组织大家:“我们一起玩吧!你是客人,我们两个来给你做食物吃。”

五、有备无患

出门前,爸妈可以建议孩子随身携带一些喜欢的玩具,不但能吸引其他小朋友自动加入,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着玩,感受一起玩和分享的快乐。

六、先找到一个1V1的好友

从心理学上,一对一交流是非常高效的交流,因为一对一交流需要更专注地倾听、更细致地观察面部表情、更及时理解和反馈。因此一对一的交流更容易让人获得人和人沟通的“心流”。

帮孩子找到一个较为固定的好友,能和孩子进行1对1的交流。这样以后孩子会慢慢发现:原来自己在朋友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原来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愿意更多的表达、交流和反馈,进入一个社交的良性循环里。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7)

七、给孩子创造更多交友的条件和机会

小团体活动能让每个孩子有更多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有更多深度的交流,从而建立更深更紧密的连结。

爸妈可以主动在家长群里组织小范围的聚会,例如周末或者假期找个公园一起逛逛、找个大草地野餐疯玩、或是相约去科学馆等等,让孩子通过练习获得更多乐趣和自信。

八、培养孩子的兴趣,优秀是拓展社交圈的敲门砖

孩子喜欢与自己在各方面更为相似的做朋友,这些方面包括外表特征(如两个人都穿了海绵宝宝的衣服)、肤色种族、心理特征(比如都讨厌榴莲的味道,都很安静,气场相投),还包括行为特征(两个人都喜欢轮滑),其中行为特征最为突出。

爸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孩子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圈子的伙伴。等兴趣爱好变为孩子的一技之长,就能吸引到更多孩子主动靠近。

正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九、用故事、游戏作为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载体

「交朋友」与「一起玩」,真的是3-6岁图书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选题,不胜枚举。在我们的社交课里就有专门的孩子社交绘本清单,帮助爸妈筛选出最优质的社交绘本。

此外,游戏和示范是学龄前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比起讲道理来要有效得多。在我们的社交课里,从能力篇开始,视频课为讲到的每一个能力点和方法,都搭配上了不同的游戏和示范,爸妈在学完之后就可以立刻用起来!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8)

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和观察

有研究显示,我们在沟通中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信号,有接近65%是来自于非语言信号。孩子大脑的发育不成熟、观察能力较弱,很难理解别人释放出的非语言信号。

爸妈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多玩观察别人的游戏:比如坐公交车时、逛商场、逛公园时,帮助孩子理解不同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

20个社交小技巧(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也太赞了吧)(9)

希望提供的这10个社交破冰技巧对爸妈能有帮助,愿我们的孩子在童年都有能留下美好回忆的玩伴,也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收获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