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君今日收到朋友推荐的一款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开发的名为“九歌”的智能创作诗词软件,打开软件输入你想表达的主题,轻轻一点,瞬间它就能给你“创作”出一首格律齐整的诗来。要说这种电脑作诗的软件,十多年前网上就有了,原本不稀罕,但清华大学开发的这款AI(人工智能)软件,其智能化的程度,其”创作“出的作品的质量,实在让人感到惊讶。

因为现在是秋天,扫花君刚刚游山归来,扫花君打开这款软件第一次输入的主题是”红叶山“,不到半分钟,软件就弹出了一首诗出来:

红叶山

红叶萧萧两鬓霜,

满天风雨送斜阳。

行人莫问桃源路,

回首青山是故乡。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AI几十秒就能作出一首让人赞叹的诗词)(1)

AI作诗

俺滴个乖乖哟,现在AI已经强大到这个地步了吗?

”红叶萧萧两鬓霜“,红叶、白发,一个代表季节的秋天,一个代表人生的秋天,起句这个比兴手法用得十分贴切。

末两句“行人莫问桃源路,回首青山是故乡”,充满了哲思,越品越觉得经典。我们寻找了一生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到底是在哪里,到“萧萧两鬓霜”时回头才发现,原来幸福就是我们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回首青山是故乡”。

整首诗简洁晓畅、通俗易懂又哲理丰富,AI这是要轻轻松松赶超李、杜了吗?

扫花君不服,又输了个“罗裳”,AI又迅即弹了首诗出来:

罗裳舞罢不胜愁,

一曲琵琶泪欲流。

鹦鹉有情何处问,

鹧鸪声断夕阳楼。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AI几十秒就能作出一首让人赞叹的诗词)(2)

这首诗明显表达的是女子的相思之情。首两句“罗裳舞罢不胜愁,一曲琵琶泪欲流”,在表达方法上,通过罗裳舞、琵琶曲华美、欢乐后的“不胜愁”与“泪欲流”的反衬,更深刻表达出了女子的相思之深、之苦。末句“鹧鸪声断夕阳楼”,鹧鸪声断、夕阳楼本身都能表达相思之情,这句中两个意像叠加在一起,不但毫无违合感,而且加深并拓展了思念的意绪,运用的十分巧妙,也十分有味。整首诗也写得浅显易懂、琅琅上口,适合传唱。

扫花君又试了些主题,AI一样能快速作出一首首好诗出来,除了个别诗有些莫名其妙外,大部分诗都写得很漂亮。

诗能作好,不只填词怎样,扫花君又以“扫花”为题,连点击三次,AI也迅疾作了三首不同内容的词出来,如下: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AI几十秒就能作出一首让人赞叹的诗词)(3)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AI几十秒就能作出一首让人赞叹的诗词)(4)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AI几十秒就能作出一首让人赞叹的诗词)(5)

显然,填词对于AI也不在话下。

作为一句文学爱好者,扫花君将AI作的诗词发在一个诗词群里,群里瞬间炸锅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作诗还难到这地步,今人创作格律诗词的难度可想而知;况且昔曹植七步成诗,已称快捷,今天AI二三十秒稳稳地作一首诗词,而且通常质量还相当的高,这怎能让那些作了几十年诗也还没有拿手作品的老诗词人不为之郁闷的怀疑人生?

诗人们要失业了吗?

扫花君又认真研究了一番AI”创作“的那些诗词,觉着当代的诗人们还是不需为AI超过自己忧虑的,目前的AI技术,还没有智能到那个地步。

扫花君之所以在本文中,说到AI的”创作“时要加引号,是认为清华大学开发这款AI创作软件不是在原创诗词,其实质是建立在一定修改技术上的集句,说白了它的所谓”创作“,是一种高端的”洗稿“技术。

比如AI作的”红叶萧萧两鬓霜,满天风雨送斜阳。行人莫问桃源路,回首青山是故乡“这首诗,可以说其中每一句诗都是借改古人的句子:

第一句”红叶萧萧两鬓霜“,唐代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有“红叶晚萧萧”,宋代诗人释文珦《夜归陋室·萧萧两鬓如凝霜》有”萧萧两鬓如凝霜,险阻艰难曾备尝“,清代诗人袁枚也有”于今萧萧两鬓霜“。

第二句”满天风雨送斜阳“,清代诗人张淮有”满天风雨送残春“,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有“牛毛细雨送斜阳”。

第三、四句”行人莫问桃源路,回首青山是故乡“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中有“行人莫问当年事”句,宋释绍嵩《临川道中怅然有感因作遣情》有”堪吟罢东回首,底处青山是故乡“。当代诗人李昕干脆写了”行人莫问桃源路,回首青山万里遥“句。AI作诗要压随前面押韵,把”万里遥“改为”是故乡“,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I的所谓智能创作,其实是在已有诗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重组。它不直抄现成全句,那样集句的痕迹太明显,而是一次抄两个人的成句,拼成一句,比如“红叶萧萧两鬓霜”一句,抄一个人的“萧萧两鬓霜”,再抄一个人的“红叶晚萧萧”,然后拼凑在一起成“红叶萧萧两鬓霜”就成了自己的原创,跟我们今天网络上流行的“洗稿”手法毫无二致。

电脑毕竟是电脑,即便它美其名曰“AI”“人工智能”,虽然它有能力在排列组合诗句时把季节、含义、色彩等相近的诗句组合在一起,使诗句显得思想内容一致、风格统一,然而因为缺少思想内蕴和鉴别能力,还是会时不时露出马脚,比如《红叶山》一诗的第二句“满天风雨送斜阳”,原句“牛毛细雨送斜阳”,出着日头下着雨,原本无奇,所以“牛毛细雨送斜阳”是符合现实的。然而若“满天风雨送斜阳”,满天都是风雨了,天上又有斜阳,岂非矛盾十足,又与常理极度不合。原句张淮有”满天风雨送残春“表达是极恰的。显然,这一句上,AI拼错位了,显示出它在这一方面的”智能低下“。

AI创作的其它诗、词,细究其来,也都是这样一些洗成的诗句。不再一一赘述。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说AI的诗词”创作“是洗稿,但是就诗词创作的轨迹来说,唐诗、宋词,两个创作巅峰,后人已难以超越。可以说宋、元以降的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大部分都是在拾唐宋诗人的牙慧,有的诗人还以此为美,称”讲究出处“。就这一点上来说,AI的”创作“能力比这样一些诗人不知高出多少。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AI几十秒就能作出一首让人赞叹的诗词)(6)

古代诗人酬唱图

按照这样的对古人诗句的打乱排列组合方法,AI也许在”无意“间能排列出一些非常经典的诗句,压倒李、杜之作也能可能。但是一首诗一但去”人“化创作,没有了作者生活、经历及表达环境这样一些背景,即便从技术上再精彩,又有多少传颂意义和传世价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