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细解| 世间再无同路人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断句语录(世间再无同路人)(1)

【题析:源,本义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提示目标(主题)是一个空间定位。世上水源很多,将其隔离出来的是桃花盛开的环境。记,书也,魏晋始,笔记小说出现,兼散文与叙事,受史书体例影响,多标榜其史料之真实性,以史家态度书写笔记,而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因此,其情节多为直线发展,缺乏人物形貌与心理的描写。在风景描写上,多用骈体。另:此处之“源”,可衍生隐居之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断句语录(世间再无同路人)(2)

【语篇:时空提示更多线索。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是作者经历过的年代,表明其“真实”性。“武陵”包含武陵山脉,当今著名的风景区张家界就位于其中。故“桃花源”之源,有可能就在此山脉之中。而“源”与水相关,“捕鱼为业”者则有舟船可以相通。其寻找路径如下:寻鱼→寻花→寻人】

【句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寻鱼,渔者逆流而上,为寻平静之水源,水静处多鱼(常理)。此文为记渔人所叙,叙事部分为追溯,故有“忘路之远近”之说。读者可确定此溪之源必是桃花源。若源头落花缤纷,则顺流而下,渔人本为寻鱼,见此景可有寻花之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渔人因何而异?“中无杂树”也,“芳草鲜美”也。桃树成林,且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若仙境,必是人(仙)所为,故以之为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从寻鱼→寻花,渔人转而寻人(仙),穷其林,欲寻找人(仙)踪。这三个阶段,似乎隐喻了个人的精神发展过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断句语录(世间再无同路人)(3)

【语篇:溪水之源,于山之小口出,与平常洞穴不同,有光透出,此乃人(仙)迹之线索,既然寻人(仙)已成渔人新的目标,则舍船,入内寻之。自汉以来,觅得祥瑞便可一夜暴富,武陵山脉风光秀丽自是仙人出没之所,渔人从寻鱼到寻人(仙),到最后的报官,都是此常理的呈现】

【句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从四字句变为三字句,中以“仿佛若有光”五字为因连接,节奏明快。

桃花源记断句语录(世间再无同路人)(4)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骈文的语音节律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呈现,以文字音律之美来呈现景物之美。而此处的景物之美非桃花林的春光色彩之美,而是秩序井然之美:屋舍俨然,均有良田、美池、桑竹相伴。土地平旷者,无良劣土地之分也。武陵郡本为楚之地,苏轼《荆州》诗云:“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是谓也。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屋舍之间有田间小路相勾连,彼此为邻,且并不遥远,鸡鸣犬吠之声可相闻。在良田、美池、桑竹(林)间种作(劳作)的男男女女(壮年),其服饰与渔人大不相同,“外人”指东晋之外(东晋偏安一隅,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宽衣博带;而古楚国男子打扮一般是曲裾深衣(古时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合成一件衣服,称为“深衣”。由深衣的前襟接出一段,穿时绕至背后的部分,即称为“曲裾”)、高冠长袍。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老后头发由白而黄,是高寿的象征,转喻老年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转喻儿童。“并”混杂,凸显全体义。此上两句,尽显《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特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

桃花源记断句语录(世间再无同路人)(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篇:大惊,出人意料,有世人“侵入”,则隐居不隐。但源自古楚的传统,民风淳厚,殷勤好客,相邀宴饮。借此道出隐居者之源】

【句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非指“往来种作”者,一般指村中长者(楚是举荐制,有名望者为村中长老)。对外世并非不感兴趣。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先自述隐居由来,“秦时乱”,指战国秦灭六国之战。“邑”旧指“县”,郡县制最早便来自春秋时楚国。能率一邑之人避祸者,必为此邑长者。“绝境”指与世人隔绝之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再问当今世外之情形。自西汉至东晋,已逾五百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惋惜者何?朝代变迁,但战祸不断,东晋虽偏安江左,但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存在,仅有短暂的安宁。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首家宴请乃长老后裔(自称先世:祖先、先人),余人则为各家村民。传统解读说桃花源中无阶层,显是误解。有秩序必有阶级,但阶级,未必都是坏事。

停数日,辞去。| 数日,一般指不超过十日。为何辞去?一则五百年的文化差异所致。二则对渔人而言,隐者显世是谓祥瑞,今生富贵矣。且若渔人不归,则无此记。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全文唯一一处直接引语,强调其重要性。此乃郑重之嘱托,以委婉之辞道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语篇:渔人终归是渔人,并没有承诺的品德,不仅“处处志之”,还专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但带人返寻,则不复得路。既已处处志之,为何不复得路?实乃桃花源中人不信渔人能承其诺,或异其志,或重闭洞口】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语篇:全文唯一具名者,乃一高尚士人,功用乃与渔人相较也。低俗世人再不相见,就连高尚世人亦不开门纳之。此段用意深远,世间再无同路人】

附:《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