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我参与了湘乡沈氏家族文化的研讨和复兴湖湘沈氏族务的一些活动,在参与调查湖湘沈氏族务的过程中,通过访谈和查阅大量族谱资料,我发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航空航天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奠基人沈祖显,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计科简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计科简历(痴梦倚蓝天赤诚家国情)

计科简历

2016年3月,我参与了湘乡沈氏家族文化的研讨和复兴湖湘沈氏族务的一些活动,在参与调查湖湘沈氏族务的过程中,通过访谈和查阅大量族谱资料,我发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航空航天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奠基人沈祖显。

书香熏染湖湘少年郎

沈祖显,字仰谟,号敏岩,1916年8月2日(民国五年七月初四)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一个叫王赞冲的小山村。其父沈佛俦靠当文书和乡村小学教员维持一家生活,之后逐渐发展成当地较为殷实的人家。在沈家“世代书香”的影响下,沈祖显4岁就入读私塾,8岁进县城读小学、初中,攻读过古文,也念过新式国学,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和曾国藩编录的《船山遗书》,可以说少年时期的沈祖显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基本上已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理想。进入初中后,他开始接受“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新思想。尤其进入长沙明德中学读高中后,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新知识,“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志向已经初步形成。1936年,沈祖显考入湖南大学攻读电机系,并开始接触和学习电机仪器仪表,大学毕业后,他应航空委员会之征,到空军成都仪器厂工作。应当时政治形势的要求,每个员工进厂第一件事就是要履行加入国民党手续。但这时的他对加入国民党有他的想法,以“工程技术人员不过问政治”的理由进行坚决抵制,所以一直没有加入。1946年9月,通过系列考试,由空军派往美国空军机械学校学习。学习结业后,任空军驻华盛顿办事处机械附员和斯立克航空公司驻厂检验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不顾广大民众对和平的渴望,撕毁了停战协议,到1946年11月,内战全面爆发。面对国民党的日益反动、腐败和当时美国社会的经济萧条,沈祖显才开始意识到个人命运与政治的息息相关,促使他开始关心政治,考虑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疑问。他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如《论新政协》、《中国四大家族》等,逐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打开了了解解放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新视野。1948年,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濒临末日,这时的沈祖显面临他人生命运的艰难抉择;既不愿留在美国忍受种族歧视,更不愿意去台湾追随国民党,于是他毅然决然回归祖国。1949年6月,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安排下,他以回国安置家眷为由,从旧金山飞抵香港,再乘英国货轮转道天津,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祖国“母亲”的召唤

当沈祖显在天津码头下了轮船,周恩来预先安排负责联络和接待的同志迅速走上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沈祖显先生,祖国欢迎你回来!”随着连日安排在解放区的了解,他无处不感受到祖国人民的亲切。在不长的时间里目睹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使他非常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建设祖国的决心。不久,组织上介绍他去军委航空局(空军司令部的前身)报到,分配他到空军机务处工作。当时空军机务处的所在地在沈阳,他一到沈阳,立即投入到各项创建工作之中。在空军机务处,他担任过空军机务处副工程师,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程师,航空工业局生产处三科工程师,副总工艺师、副处长,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仪表处总工艺师、副处长,航空工业部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等职。1964年他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起又当选为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0月,他加入了他魂牵梦绕、为之毕生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他一步一个脚印、默默无闻的走过来,组织和人民没有忘记,1984年,沈祖显被评为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攀登上他人生荣誉的高峰。

攻克科技难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仿制苏式产品过程中,存在大量工艺上和材料上的问题。如环形电位计的绕制、压铸工艺及压铸模的设计和制造、精密浇铸、铍镁合金的热处理、磁性材料的处理以及产品装配调试等。为解决这方面的具体问题,沈祖显利用在美学习的经验协助太原航空仪表厂组建宝石轴承加工车间,促成宝石轴承专业化工厂的建立,使宝石轴承立足于国内生产。还和其他同志一道促成冶金部的工厂试制铍青铜,以满足制造航空仪表弹性元件的需要。他还建议在太原航空仪表厂建立拉丝包漆小组,以解决线绕电位器的金属线材问题。此外,在建立航空仪表工艺科研机构——厂属航空工艺研究所的工作上,沈祖显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多次给有关人员介绍情况,亲自指导选择第一批科研课题,在后来的工作中也经常给予帮助。在指导小模数齿轮加工、波纹管的焊接质量、铜膜盒的研制以及仪表电器行业的压铸工艺和模具延寿等工作中解决了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受到工厂的欢迎。1951年6月,沈祖显从空军工程部转到航空工业局工作,他与昝凌、王裕齐等人共同研制的电子闪光测速仪原理样件也随同转过来,经过改进和结构设计,制成了航-1和航-2式两种样机,经中国科学院鉴定合格后,共生产了50台供应各航空工厂,解决了当时测试陀螺转速表传感器转速的一大关键问题。铂铱合金奇缺问题是当时我国科学发展的瓶颈,沈祖显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建议采用金基合金代替铂铱合金。这是因为金基合金不但在性能上同样能满足技术要求,而且其抗有机物污染能力较铂铱合金更好,尤其是金的资源在我国比较充足,价格远比铂便宜,宁用金2000千克,不用铂10千克。但是,采用金基合金需要在工艺技术上解决一系列问题。为了促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沈祖显积极奔走于科研、生产、使用等部门之间。他先商请电器科学研究院研制了金镍铜合金,后来又在宝鸡航空仪表厂创建了电位器研究室,从而使以金基代铂基的电位器的科研工作有了组织保证。1967年他先后在昆明和北京召开了金基合金的技术交流会和航空材料有关标准的审定会,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秩序混乱,沈祖显不顾自己的安危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同大家一起很好地完成了会议任务。在他的倡导下,到1975年,金基合金不仅成功地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的有关产品上,而且还被推广到全国其他一些部门,并于1978年被纳入国家标准。金基合金的采用,仅在太原航空仪表厂,平均每年就为国家节约外汇80万元。同年,沈祖显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奖状。过去我国航空工业中使用的航空电器元件是苏联40年代的老产品,质量差,废品率和返修率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沈祖显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元件入手,关键当先,方向要准,质量第一”的发展航空仪表电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他又具体抓了航空接插件、电位器、液体电门的改进和电刷、极化继电器、陀螺轴承等项目的攻关,并协助航空工业部主管部门召开了压力弹性敏感元件规划发展会议。他还组织有关厂家参加的8人工作组,用了4个月时间,调查了使用、科研、生产方面65个单位,写出了《航空接插件使用状况和改进意见》的调查报告及其8个附件。在此基础上,根据他的建议,由有关工厂联合组成了接插件设计研究组,沈祖显作为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工作。为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沈祖显默默无闻,倾注心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从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攻关;让人更加敬重的是,他这一辈子不计个人得失、名誉地位、不求回报、乐于奉献,甘愿做一名默默耕耘的“孺子牛”。

填补国内仪器仪表空白

1973年秋,在北京举行的法国展览会上,沈祖显看到了一种质量好、可靠性高、具有发展前途的线簧式插孔。当时从国外引进要花800万元,而且规定在3年内搞成,那使成功了他们还要从利润中提成。如此苛刻的附加条件,沈祖显心里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己搞呢?于是,他向接插件厂进行了项目建议推荐。不久,河南伊川航空接插件厂在他的亲自指导下,研制成功了线簧插孔自动装配机,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线簧式插孔。至此,在我国自行研发仪器仪表领域填补国内空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一步!该厂生产的这种接插件很快用于航空产品,并为邮电、铁路、计算机、造船和无线电等部门广泛所采用。沈祖显紧接着迈出他在仪器仪表研发领域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在他的帮助下,伊川航空接插件厂又设计并生产出了新的一代产品XC系列接插件。从1978年起,他们又为邮电部研制了12种低频矩形接插件,到1982年,已生产了7万多套,得到使用单位一致好评,线簧插孔成为军工民用转型的重点产品,也成为伊川航空接插件厂的主要产品。该厂的专业人士感慨万端:“我们厂的单叶回转双曲面线簧插孔产品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与沈祖显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沈祖显同志是我们厂的名誉总师!”沈祖显不仅促进了我国航空接插件的更新换代,同时也促成了这方面科研设计队伍的成长,从而使我国航空接插件的生产具备了从仿制转向独立设计的能力。影响航空电机使用寿命的薄弱环节是电刷的磨损。苏式的有色电刷平均寿命只有200小时左右。据国外资料报道,这种有色电刷高空飞行5小时就会彻底磨损,而黑色电刷不仅换向性能好,而且寿命可高达3000小时。当然,要达到这个水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攻关,沈祖显不顾年老多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从事研究和探索,从研制到最后投产他都是像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总是冲在前面。他完成黑色电刷的改进工作后,还来不及喘口气,又为北京曙光电机厂研制电刷地面模拟试验机日夜呕心沥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用二硒化铌固体润滑剂加石墨进行试验,结果电刷运转良好,终于在1979年底交付使用,从而延长了航空电机寿命,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技术关键——电刷磨损、换向火花大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返修率。1980年,天津航空电器厂转给贵州航空电器厂生产的极化继电器存在着接触不良、动作不灵敏、接点烧伤等问题,生产合格率特别低,解决这一难题又成了沈祖显攻坚的课题。这个“烫山芋”不是没有人摸过,而是被烫手不敢再摸。沈祖显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也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有一天他觉得“柳暗花明”突然来了灵感:“何不从元件着手,从设计开刀!”这不就是一把攻克难关的“金钥匙”吗?于是他到化工研究院去进行调研,寻找新材料,并与工厂一起搞设计、做试验。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和试用,这种继电器终于定型生产。为了延长产品寿命,他同时还发明了长期封存的方法。By-2薄膜节点润滑剂对接插部位起防护和润滑作用,把它涂在银层上取代金镀层,可为国家节省大量贵金属,且这种润滑剂在航空工业上广泛应用。为了促进润滑剂早日试制成功,沈祖显协助邮电学院彭道儒教授在配方上提了很多意见,在试制过程中还提供了国外的有关信息资料和建议。此种润滑剂试制成功后,沈祖显满怀激情地向航空工厂建议推广采用这一新成果,为国家节省一笔巨大的资金。沈祖显的一生都在航空航天及工业和民用仪器仪表领域“斩关夺卡”,攀登科研的一座座高峰,并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果,但遗憾的是,他从事的科研主要是航空航天领域,是一个保密性很强的工作,缺少在国际平台的学术交流,所以他的事迹仅仅闻于业内,只在国内业界受到尊崇,不为外界所知,成了科研领域名副其实的“奠基石”。

甘当无名英雄

沈祖显在从事航空仪表、电器研发工作30多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工作作风,他每做一件事都喜欢亲力亲为,自己动手,每完成一项工作,往往是从到生产第一线了解问题开始,然后搜集国内外的有关情况和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和具体方案,再打通渠道,组织有关单位实施。在实施中遇到问题他又不断提出意见,反复论证,直到问题得到最后解决。他这种一抓到底、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他在工作中更是以身作则,工作第一,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说:“‘文化大革命’耽误的工作够多了,我们要加紧努力,能为工厂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要为工厂当好参谋,要不惜我们的两条腿,勤下基层,为基层服务。”他勤下基层,为基层服务的工作作风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贯穿一生,尽管后来他年事已高,却仍然率先垂范,坚持到第一线去了解和解决问题。1974年10月,部机关的同志请他一同前往工厂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这时他81岁的老母亲从湖南湘乡老家来到北京刚4天就不幸逝世,同志们劝他过些日子再下厂,沈祖显却说,家里的事有人办,还是工作要紧。他只用一天将后事略作料理,就如期踏上了出差的旅途。1976年,他因消化道大出血住进了医院,但他在住院期间却把经办的15个技术问题一一写出意见,并作了具体安排。人们见他在病床上还坚持工作,和他半开玩笑的说:“沈老您的办公室搬到医院来了咯!”就在那一年,他十分惦记武汉航空仪表厂进行的电位器电刷摩擦力矩试验情况,就在他大病初愈的情况下,又下厂去了,而且下火车后冒雪步行了3个多小时赶到工厂。还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因时间紧,要去的单位多,来不及回招待所吃饭,他就以面包、饼干当饭,冰棍当水,坐在马路边凑合了一顿。他对于个人生活上的问题,从来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工厂添麻烦。作为航空工业部综合技术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不仅认真抓该所的全面技术工作,还时刻关心整个航空工业的辅机工作。1982年9月,他又利用住院期间,写出了《辅机延寿10大关键及其安排意见》、《密封航空仪电元件漏率要求的探讨》以及离子镀建设等10多个技术问题的建议。沈祖显深知离子镀这项新技术国内外正在争分夺秒地发展,而当时所内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如不加快进度就会影响这项工作的进程。为了抓好这项新技术,所内设置了离子镀试验点,他亲自查找和翻译资料,培养人员,并利用住院时间写完了《推广离子镀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及克服不利因素的措施建议》、《离子镀筹备组的性质、目的和有关暂行规定》、《离子镀科研技术责任制及奖惩条例》等建议。沈祖显对工作总是那样全身心的投入,但他在处理人与人、公与私的关系上也总是把他人、国家和公共利益放在前面,甚至进入了无我的境界。所里分配住房时,他考虑别人更困难,自己没提出任何要求。当组织上和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一间时,他再三婉言谢绝,也不让在所里工作的儿子申请住房。另外他持家节俭,在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早在1951年,他把国家发给他的奖金全部上交。60年代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员干部降低工资1%。他知道后,便多次写信要求也降低自己的工资。1966年,他的家乡办厂需要钱,他寄赠了1000元。当同志们经济上有困难时,他总是慷慨相助。当国家号召认购国库券时,他连续3年每年认购1000元。工作中需要图书资料,他常常自己出钱购买,供大家阅读,或寄给工厂。1976年,为了工作方便,他拿出600多元买了一架照相机,放在工作单位供大家翻拍各种资料。1982年,参加组合夹具学习班,录音机不够使用,沈祖显又拿出1000多元买了10台录音机和10盘磁带,连同自己家里的一台电视机,和儿子一起送到远在北京西郊的学习班,使同志们深受感动。对于国防科研事业领域和为国防科研事业领域工作的同事,沈祖显从不把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资料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无私奉献。据不完全统计,他所写的机载设备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解决技术关键方面的论文有10余篇、约30万字全部在刊物上发表、或在会议上宣讲,或印成专题材料分送有关单位。他把这些资料全部公开,而且翻阅、抄录的人越多他越高兴。沈祖显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受到大家普遍的尊敬。沈祖显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时刻铭记在心中,是他这一生追求的重中之重。因为他深深的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沈祖显热爱祖国,更热爱美好的生活。他从小受家族家学影响,对古体诗词有一定的爱好和修养,在工作之余常常以诗词抒发感慨。那年他所在的三机部干校由陕西汉中迁往湖北襄樊时,沿途所见引发了他的诗兴,情不自禁地吟道:“满怀豪情辞汉水,一片丹心向襄阳!”这些诗句被周围的同志传诵一时。有一年他在京郊小汤山疗养,适逢元旦,又赋诗一首:“二竖缠身上小汤,汤山依旧好风光。池中水暖心先暖,湖畔松香花更香。莫虑沉疴来小住,欣闻奇术赛仙方。新年休笑黄昏晚,伏枥往途千里长。”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乐观豁达的胸怀,蕴涵着雄心犹在、壮志凌云的抱负,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情感。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1984年11月,组织上考虑到沈祖显的身体状况安排他退休,他怀着惜别的心情,退而不休,人离心不离,并多次去所里请求任务,组织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未予以安排,但他还是抢着干工作,不要任何报酬。198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人提出对制冷压缩机生产线引进问题进行考察的提案。尽管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很差,但为了攻克这道科研难关,他于4月至5月多次赶赴西安、湖北黄石等地,接着,为了解决模具材料攻关问题,又赶到陕西兴平。6月,他参加了部科技委在广西召开的工作会议,8月至9月,风尘仆仆赴新疆进行考察。9月27日上午去政协听报告,下午参加国家计委组织的一次工作会议。其实,这时他已病体难支,但为了尽快攻克科技难关,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病体,已经忘我到了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心脏病突然发作,经抢救无效,当天就与世长辞了。人们向往光明,向往幸福的生活,这些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工业、民生实用领域,都离不开仪器仪表的运用。在这一领域里,沈祖显是公认的奠基人和拓荒者之一,他满怀拳拳报国之情,坚定、踏实地攀登,痴心不改,无私奉献。今天,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数先贤默默无闻奋斗的结果,其中就有沈祖显这样的科学家。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似流星曾经照亮过长空。祖国不会忘记,他的光辉永远在我们心头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