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到现在长江首尾相连只在顷刻间,保护长江的行动又进了一步。”

10月31日,坐落在上海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的长江11号主题邮局正式落成。仪式结束后,萦绕在杨欣心头的激动、不安、期待、兴奋终于一涌而出,低头一看,用力鼓掌的双手甚至还有些红。他是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的会长,自从6年前推动位于青海唐古拉山镇的长江1号主题邮局落成,他就在等这一刻。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1)

杨欣在落成仪式上发言

两个邮局分别坐落于长江源和长江尾,不仅可以寄信,还能呼吁更多人加入守护长江的队伍。它们一个在拥有雪山冰川的高原,一个在现代化的都市,相隔约6000公里,落差4538米,自驾需要不眠不休开40个小时。如今,通过技术的相连,在长江11号主题邮局,顷刻间就能看见长江1号主题邮局附近的生灵——长江主题邮局成为连接长江首尾的纽带。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2)

在高原,长江1号主题邮局的雪后夜晚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3)

在都市,长江11号主题邮局的春色满园

未来,长江流经的其他9个省市区还将各设立1个长江主题邮局。除了基础的邮局服务,它们还能串联起长江沿线各种生态环境保护和公益活动,并依靠技术实现长江不同点位的影像和数据链接。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护一江水”的愿望。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4)

11个长江主题邮局的分布图

01 “长江太长了,只保护源头远远不够”,邮局是呼吁更多人加入的窗口

过去36年,杨欣所做的事情几乎都与长江有关,他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座和第二座自然保护站,并持续在长江源等地开展科学考察,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长江主题邮局的建成,是像“顺水推舟”一般,随着36年时间长河慢慢抵达的。

1986年,杨欣和队友经过175天的漂流,完成历史上第一次长江全程漂流。“从那之后我心留在了长江,身体也留在了长江。”他扎根在长江源考察、拍摄,发现长江冰川退缩、草场退化,而且野生动物被大量捕杀。

当时可可西里每年有2万只藏羚羊被猎杀,一位名叫索南达杰的治多县委副书记为保护藏羚羊和18个偷猎者枪战并牺牲。“很迫切”,杨欣当时急切地想在长江的发源地可可西里创建第一个保护站。四处义卖、筹款筹物之后,他终于在1997年9月建成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此后带领志愿者开展了系列藏羚羊保护项目,引起各界关注,最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而后三江源国家级保护公园成立,偷猎者被赶出了可可西里。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5)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设中的样子

当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保护可可西里,杨欣开始带领绿色江河寻找不被关注的领域。他们调查长江源冰川的退缩,发现长江源冰川40年退缩4000米;做长江源的垃圾调查,发现整个青藏高原面临着严重的垃圾问题。于是,绿色江河建立了第二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后来又有了解决青藏线垃圾的绿色驿站、保护烟瘴挂峡谷、保护斑头雁、注重科普的长江主题邮局等多个项目。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6)

图中分别为长江1号主题邮局(左)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中)长江正源沱沱河(右)

“长江太长了,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保护的前提首先是了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长江文化,绿色江河规划了11个主题邮局,长江1号在青海,长江2号在西藏,到重庆的长江5号、武汉的长江7号、上海的长江11号。“一个长江主题邮局可以浓缩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文明等,而十一个相连的时候,就可以借助长江主题邮局的线性传播,影响更多人加入保护长江的队伍中来。”

02 保护长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多人去做更多保护长江的事情

“长江主题邮局有首尾,但保护长江的行动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杨欣而言,他踏上了这条路,就不再有回头。

让人欣慰的是,这一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汇聚了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这其中有几十年前就背着三十公斤包走过长江、澜沧江源头的“老炮儿”;有九十年代就扛着长枪短炮拍野生动物的“摄影大牛”;还有从孤儿成长为高原病医生的志愿者……而很多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是以30年、20年、10年来计算的。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7)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8)

绿色江河志愿者在青藏公路沿线捡拾垃圾

更多的志愿者意味着可以做更多保护长江的项目。杨欣介绍,绿色江河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比如保护斑头雁项目,就是有天一个面目慈祥的老太太来到我们保护站,问我们保不保护大雁?”

这种斑头雁每年来下蛋,周围牧民以为这是天鹅蛋,又传言天鹅蛋对身体好,于是都捡回去吃。后来绿色江河了解发现,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能8小时飞越喜马拉雅,全球种群数量不到7万只,而那时每年沱沱河周边被捡走的斑头雁蛋就超过2000枚。

经过一年大力宣传,并且在志愿者彻夜守护下,捡蛋的人没有了,绿色江河又开启调查斑头雁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守护。起初志愿者都靠手持望远镜来观测,每2到3人一组布置几个调查点,根据事先确定的范围和鸟的飞行方向,同步清点斑头雁数量。有时为了记录斑头雁的细致影像,志愿者还要划船到湖上,披着伪装网,带着摄影设备等候,在恶劣的环境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9)

志愿者身披伪装网靠近小岛 摄影/杨欣

“如果有专业设备会好很多,但那时我们还没有能力安装,直到海康威视支持了视频感知设备。我记得安装时,工程师和志愿者们都在和时间赛跑,终于在湖面融化前完成设备安装,实现了设备图像的正常采集和传输。”杨欣说,后来这些设备帮助志愿者们更详细地记录斑头雁的世界,甚至观察到了非常罕见的景象,比如斑头雁在断崖上筑巢,并拍摄到斑头雁孵化出壳的画面。“那些时刻是非常激动的。”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10)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11)

工程师和志愿者们赶在湖面融化前安装设备

03 科技助力让长江首尾相连,海拔4600米“育苗” 海拔0米“播种”

这份来自长江源的激动,如今在长江尾也能感受。当斑头雁在海拔4600米的班德湖嬉戏、玩耍、沐浴,6000公里以外、在海拔近乎0米的上海长江11号主题邮局,小朋友可以实时“操控”视频感知设备,选取自己想要看的角度,观察斑头雁的动态。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12)

以往设备捕捉到的斑头雁画面

“近距离实时看到数千公里以外的生物习性,这件事很难得,而且很有趣,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杨欣介绍,科普是长江主题邮局目前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未来会开设长江自然讲堂;举办“城市生活、低碳选择”小讲师培训班,每年培训小讲师,再通过小讲师培训的人数将达到50000人以上;还可以借助长江1号和长江11号主题邮局的视频设施连线,实现长江源牧民与长江口居民的对话……借助海康威视的技术支持,各个长江主题邮局可以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实时链接。

这些冰川美景都是王子拿命换来(跨越6000公里从冰川到都市)(13)

长江11号主题邮局内开设长江自然讲堂的空间

这种呈现就像是在“播种”,将绿色江河在长江源头所“育苗”的结果,在更多人心中种下。这对于从小在江边长大的杨欣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年轻的时候,他觉得人们和长江很亲近,能体会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感受。但后来,人们从重庆到上海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用七天时间坐船,长江似乎只剩下冰冷的货运。

现在,杨欣通过长江主题邮局,看到了长江文化再一次被点亮的光芒。他说:“保护长江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虽然这件事可能要做很久很久,但好在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并且他始终相信,只要在坚守的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总能解决一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找到自己坚守的意义。

注:部分图片由“绿色江河”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