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百川

贾谊,男,汉族,公元前200年生,寿命33岁。属相虎,星座约为双子座,河南洛阳人。贾谊是汉代的文学领袖,他的文章和辞赋,都倍受推崇。可是他却英年早逝,仕途多舛,其死因出人意料。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自屈原沈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100多年后,汉代的贾谊,时任长沙王的老师,路过湘水,写《吊屈原赋》。

评价贾谊过秦论(百川论道贾谊)(1)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贾谊只有18岁,就以背诵诗词和能写文章,闻名于河南省内。河南吴省长,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身边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继位后,听说这位吴省长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提拔他,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吴书记推荐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汉文帝也提拔贾谊任秘书。

这时的贾谊,只有20多岁,在秘书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大家研究问题,那些比贾谊资历老的秘书们,都无法解答,而贾谊却能提出新观点,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同事们都认为贾谊才能杰出,无法与之相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秘书长。这在汉朝官员的履历中,是非常罕见的,也体现了“文景之治”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评价贾谊过秦论(百川论道贾谊)(2)

政治上日臻成熟的贾谊,此时作为皇帝的红人,提出自己的改革目标:“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色尚黄,数用五……”贾谊认为,西汉建国20多年了,天下太平。

这时候,正是改革的好时机。改正朔,即修改历法。接下来的,更换朝服颜色、制定法律制度、明确官员名称、振兴礼乐教育。崇尚黄色,这也是皇家专用尊贵色彩的开始。并提出,遵用五行之说。

这些改革,完全变更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部长级以上职务。而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绛侯周勃、灌婴等位高权重之臣,都非常嫉妒,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想要专权,扰乱许多事。”

人言可畏,况且是重量级的人物。汉文帝权衡再三,觉得为了贾谊得罪诸多重臣,还是有些得不偿失。于是,就开始有意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并把他贬出京城,任命他为长沙王的老师。

评价贾谊过秦论(百川论道贾谊)(3)

当时的长沙,距离汉朝的首都西安很远。而且人稀荒凉,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贾谊到这里,就得了重病,甚至自认为寿命将尽。他被贬至此,意不自得,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著名的《吊屈原赋》。

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现在的世风日下到了什么程度呢?世人都说伯夷是贪婪的小人,而盗跖却成了廉洁楷模。还说莫邪铸的宝剑太钝了,铅刀反而是利刃。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 圣人的可贵,在于有神一样的品德。远离浊世,自藏清明。如果千里马,都能轻易被驾驭,那么它和犬羊,又有什么分别!

三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侃侃而谈,文帝听得入迷。直到半夜,文帝的座席,不知不觉地,往贾谊身边靠近。忘记了君臣之礼,就像好友促膝交谈。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的老师。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深受宠爱,又喜欢读书。

评价贾谊过秦论(百川论道贾谊)(4)

贾谊的这个位置,也算是汉文帝的重视。可是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老师的责任。他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竟然哭死了。这种死法,古今罕见。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我艺黍稷”,直译为农种高粱和黄米。古代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民,种田好的农民,甚至就像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而作为改革家的贾谊,也写过重农名篇《论积贮疏》。

这是贾谊23岁时,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章,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粮食储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十大名相之一,齐桓公的宰相管仲说:“粮食储备多了,人们才知道讲文明懂礼貌。”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还能好好听话,从古至今,就没有听说过。“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评价贾谊过秦论(百川论道贾谊)(5)

古人云:“一个男人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农作物的生长有时节,食用它们无限度,这样物质就会短缺。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评价贾谊过秦论(百川论道贾谊)(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