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版的影视作品《倩女幽魂》堪称“影视经典”,演员王祖贤塑造了“聂小倩”这一形象,更是成了人们口中一谈起“聊斋”就绕不开的话题。从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一个在泛黄的纸张中以油墨勾勒的“孤魂”形象,到在大荧屏之上“妩媚多姿”的活生生的“人”,文学和影视之间,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它们都是关于“人”的艺术,但是一个是语言,一个视、听觉。那么,“文学”经典过渡到“影视”经典,二者之间的那道沟壑,又是怎样跨越的?这篇文章,便是以王祖贤的扮演和聂小倩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例子,探讨“文学”和“影视”之间的生成和转换

王祖贤聂小倩的评价(聂小倩家喻户晓)(1)

一、 “白杨之约”下潜藏的一种共同的“诗性”叙述模式

从《聊斋·聂小倩》到《倩女幽魂》,影视的改编之下,故事的情节必然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笔者以为,影视文学对于文学文本的取舍,取决于时代下受众者的需求,也就是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的接受范围

首先,在《聊斋》一书中,“聂小倩”的这一“孤魂”文学形象,虽然是蒲松龄天马行空般的创造,以荒诞讽俗世,以鬼有情,喻人间之貌,但是“聂小倩”的形象一旦触及“人间”的社会道德秩序的时候,总是会呈现出男子视角下的女性观,这是一种女子服从的态度。故而《聊斋》中,聂小倩会以“妾”、“女惭”等含“男尊女卑”烙印的词形容自己,以及获救之后,侍奉宁母,和宁采臣以兄妹之礼相待,以及后来“生子中举”的大团圆结局。本来跳出人间秩序的鬼狐小说的“自由恋爱”模式,最终落入回了男权社会的掌控,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当时读者能接受范围所导致。

那么,反观《倩女幽魂》中,很明显原著《聂小倩》一文中后来归宁府的情节被拦腰斩断,使得情节只剩下宁采臣在燕赤霞的帮助之下,救出聂小倩的情节,而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也多次主动保护宁采臣,这样,无论是女性的地位、爱情的自由,都得到更好地宣扬,这是新时代下的需求所导致,我们不愿意看那些封建旧道德

同时,反观《倩女幽魂》这部电影,搞笑的画面不少,如燕赤霞哭着说:我年轻时候比你更需要爱,混蛋,我被你感动了,一个满胡子大汉说出来,哭笑不得。甚至是一些“香艳”的镜头,都是电影这门艺术作为商业性质的表现

王祖贤聂小倩的评价(聂小倩家喻户晓)(2)

那么,影视对于文学名著的内容,仅仅是简单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么?其实不然,无论是《聊斋》还是《倩女幽魂》,都是很好体现蒲松龄所欲展现的“鬼尚有情,奈何人间”这一思想主题,影视将文学完美改编的特点便是:原封不动保留文学文本的内涵,再次展现在影视作品之中。我们来探讨两个聂小倩故事中“白杨之约”:

《聊斋》中内容大致如下:

……宁毅然诺之,因问葬处,曰:但记取白杨之上,有乌巢者是也。……发掘女骨,敛以衣衾,凭舟而归……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邻于雄鬼。一瓯浆水饮,殊不清旨,幸不为嫌……——《聊斋志异·聂小倩》

这一笔是“诗意”,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评《聊斋》“多具有人情,和蔼可亲,忘为异类”一样,蒲松龄笔下的“人鬼之恋”,总能唤起人们内心中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一在信约,萍水相逢,以情笃信,人性之真。二在怜悯,天涯相逢,同为沦落。人和鬼之间的呈现出的完美人性和爱情,一如沈从文的《边城》一般,对照着俗世的污秽。《倩女幽魂》也是如此:

鬼和人一样,有好有坏,有时候,人害人比鬼还不知道残忍多少倍呢 后天黄昏前,把我的骨灰送到乡下一户人家安葬……——《倩女幽魂》

王祖贤聂小倩的评价(聂小倩家喻户晓)(3)

优酷视频: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

不仅在情节上保留了原著《聊斋》最核心的部分,而且加以阐释——“人比鬼更残忍”,宁采臣不因为聂小倩是鬼而害怕,聂小倩会哭诉人世间的无情冷漠,最终人鬼在一起。可见,《倩女幽魂》完全没有但是流于片面,将荒诞的情节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是将思想呈现给读者,使得影视作品同样具有了动人的魅力,文学的诗性,甚至因为媒介的效果,如眼泪等等画面,更具有感染力

二、变形记:“影视”以重塑新情节,还原“文学”的旧情节

《聊斋·聂小倩》是整个聊斋短篇小说系列中的其中一篇,加之后半部分往往被删减,所以就故事本身的内容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不够撑起一部时长2小时多的电影的,正常情况,电影都会添加一些自己的情节。《倩女幽魂》最大的特点在于,在“添油加醋”的过程之中,这些枝蔓的情节,以及细节,都没有违背《聊斋》之中的本意,甚至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王祖贤聂小倩的评价(聂小倩家喻户晓)(4)

如《倩女幽魂》开头处,夏侯兄对于偷盗自己钱财的人,杀之而后,却还抛给宁采臣一个馒头,这个滑稽又值得我们深思的镜头,似乎再告诉我们:在人间钱财的魅力,足以谋财害命,也足以杀人护财。这自然是《倩女幽魂》为了渲染人世险恶做的铺垫,虽然在《聊斋》原著中没有,但是《聂小倩》一文中却又相同的思想体现出来:

问:迷人若何?曰:……又或以金,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聊斋志异·聂小倩》

我们先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大有隐喻的味道在其中:人们迷惑于金钱的外表,却不知本来的面目,是罗刹鬼骨,能拿去人的心肝,我们骂无情好利的人呢,不就是没心没肝嘛。轮回报应,这类恶人总是没有好下场,似乎在说,金钱使人迷失,最终丧命。不是和《倩女幽魂》人为财死的情节一模一样?

我们在举一个例子:在《倩女幽魂》之中,燕赤霞和宁采臣在公堂上对质的故事,一番闹剧之后,燕赤霞说,人间比鬼的世界复杂,所以他退出人间纠纷。而在《聂小倩》之中,以“人鬼之恋”所呈现的人性美好,不就是意在讽刺俗世的世情险恶吗?以上例子还有很多,故不多叙述

王祖贤聂小倩的评价(聂小倩家喻户晓)(5)

那么,在这种以原著思想、情节为根基,重新塑造的情节,对于人物、主题有什么帮助呢?笔者以为,是一种阐发和丰富,《倩女幽魂》在《聂小倩》的核心思想上,又衍生出许多思想,我们以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的人物形象为例子——

从燕赤霞出于鬼皆为恶,认为“聂小倩”是鬼,就不是好人。而人间险恶,自己不愿待这个角度出发,再到宁臣得知聂小倩是鬼后,二人对于鬼有好有坏,人更可怕,以及后来燕赤霞改变看法,帮助宁采程和聂小倩,我们看到,这一来二去,不但人物的情感世界比之蒲松龄短篇小说更加丰富,而且对于世情险恶的主题加以阐发,使得多了《聂小倩》一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思考收获

可见基于原著思想的改编,将《倩女幽魂》推向经典,同时具有了自己独有的“经典个性”,可以和《聂小倩》在不同领域并驾齐驱

三、 媒介的衍生出的奇妙效果:声音、画面渲染的“身临其境”之感

影视艺术也是一种语言,不同于经典的文学阅读,一般诉诸于视听感官,以直观、具体的、鲜活的形象传达意蕴,在《倩女幽魂》这一部影视作品之中,之所以能让人对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记忆犹新,便是由于影视具象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这是文学经典多根本无法做到,他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完成画面的想象。反之,文学经典中妙笔生花的文笔,也是在转化成画面之后,再难以体会到的,这是两种艺术作为经典的各自差别。

王祖贤聂小倩的评价(聂小倩家喻户晓)(6)

1、声音

首先是对白,好的影视一定有着丰富多彩的对白,较之文学经典的对白而言,更加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在《倩女幽魂》之中有一段较为鲜明,宁采臣在不知道聂小倩是鬼的情况下,以“我爹娘很严的,不许我和男人在一起”,一方面,在情节上,符合聂小倩不想让宁采臣知道自己家里所谓的家人是“姥姥”,另一方面,这种巧妙地回答,使得小倩本性善良,不肯加害于人的性格让观众一眼看出,这大大弥补书面创作人物的简单,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简单、丰满

其次,是音乐。最经典的莫过于《倩》每逢聂小倩出场的时候便播放,空灵的音乐,不仅侧面告诉读者,故事性质,小倩是善良而且面容姣好的女子,而且又符合小倩鬼魂的气质,两种功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一听到音乐,就想起人物形象,这也是影视经典和文学经典的不同之处

2、画面

很多时候,比之文学经典晦涩的表达,大众更容易接受一种视觉的冲击,这种效果之下,演员的神态、举止都给人留下鲜活的影响。而镜头的妙用,在有带来蒙太奇式的巧妙功效,如聂小倩白衣飘飘,让人联想到心中的仙女,这种“全景”的镜头之下,加上“远景”破庙、黑夜的渲染,两者的和谐,很容易让人接受,也便于联想出故事的背景,以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而“特写”的镜头下,比如聂小倩哭泣时候脸上 的两行泪,这种镜头之下,更加能唤起观众心中的共鸣,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成就《倩女幽魂》成为影视经典,的独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