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一口流利的外语,忙碌地为各国来宾排忧解难,这是北京冬奥会上的语言服务者们的集体画像。他们让语言不再成为障碍。作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礼宾经理、场馆语言服务经理的卓娅笑称:“只要有口译、笔译任务,我们基本上就两个状态:不是在写稿,就是在写稿的路上;不是在发布会,就是在去发布会的路上。”

北京冬奥语言文字应用(我在冬奥做保障)(1)

“当然,想成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礼宾领域、场馆语言服务领域的成员并非易事,”英文面试、自我介绍、视译题、礼宾专业问题以及一些奥运会实际可能面临的情景,这些都是选拔过程中的测试题。而担任这两个团队的负责人,卓娅更是通过了层层考核。

众所周知,历届冬奥会上,礼宾和语言工作关乎所有外籍人员的交流服务,涉及面广,在赛事组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不断提升自身和整个团队的业务能力,卓娅坚持每天进行跟听、外文材料阅读、口笔译等训练。此外,她还带领团队尽可能多学习雪车雪橇的相关背景知识,如竞赛规则、比赛专业词汇、历届奥运会获奖情况、医疗防疫术语等。

谈及目前自己团队的工作情况时,卓娅介绍,北京冬奥会礼宾领域成员主要服务国外媒体、贵宾及利益相关方,负责颁奖台、各个场馆的引导,而运动员语言服务团队则要帮运动员、教练员等答疑解惑,进入赛时之后,很多工作人员要从开赛前两个小时到岗,一直到比赛结束之后两个小时才能休息。由于雪车雪橇的比赛大多数在晚上进行,这就意味着很多人要到深夜才会结束工作。

“总体来说,礼宾部和语言服务团队服务的客户群体并不相同,运行时间也有所差别,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团队成员都是很大的考验,除了做好工作外,我还要保障团队的休息和健康。”卓娅说。据她回忆,自己曾有过20个小时连续工作的经历,连轴转的痛苦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她在冬奥会期间安排了8小时工作制,倡导不超时,让工作人员有放松休息的时间。

忙碌之余,对于马上到来的春节,卓娅也透露,打算在除夕夜给外地的父母一个“惊喜”,将通过视频带他们云游北京冬奥会“雪游龙”,相信他们一定会为自己骄傲。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记者 严圣淼

编辑 韩烨

流程编辑 刘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