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子哲学基本观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老子哲学基本观点(老子给我们解读国学中最经典的思维)

老子哲学基本观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

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本章是《道德经》中极为重要的一章,人们对它的理解有较大差别,甚至这种差别就是人们对整个《道德经》理解不同的核心体现,很难说哪种理解更为准确,只要自己觉得整个逻辑通顺就好。本章也是唯一提到“阴阳”的章节,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子吸取了《易经》中的智慧成果,把《易经》中最为核心的智慧通过几句话就呈现给了读者。

我们读了多本对老子《道德经》进行解读的书,大家除了对老子所用语言的不同理解外,还有一个不同,即态度不同。很多作者,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用当代所谓的“道德”来做乡愿,用“道德品行”来说解《道德经》,最后把《道德经》变成了一部道德说教的思想品德书,严重地矮化了《道德经》。其实《道德经》是一部哲学书,它不是通过说教让我们去做什么,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存在的世界是什么。读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老子讲自然之道,讲人类之德,但他从不讲我们当下所谓的“道德”,道和德没有高尚不高尚之分,《道德经》中没有感情色彩。圣人讲道或德,也是在满足自身趋利避害的本性,只是这种“有道”的方式,既可以得到高效的自我圆满,又可以维护社会的高度平衡。人类向有道的社会挺进的步伐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道的必然。

道不是让宇宙处于“有”的存在状态,就是让宇宙处于“无”的消失状态,只会存于其中之一,所以道生一。当下正是“天道”处于“有”的状态,“有”即是物质最初的原质,宇宙的原质因万有引力作用聚合产生了天、地,所以一生二,天、地二者相合作用产生了很多的物质,这里的“三”应当是指多的意思,很多的物质再相互作用,产生了当下的万物。万物都是由阴、阳相合后组成的,但呈现出来的可看、可摸、可考证的只是阳,而阴就是阳的一组互动对应存在,它就隐藏、映射、寄生于阳之中,阴不是以与阳相同的物质状态存在,而是以一种可以生阳、灭阳的趋势能量存在。阴阳相交合、相调和后,稳定下来的状态就是万物当下的状态,但阴阳不一定是对等量的存在。

我们可能会问“阴阳”到底是什么?“阴阳”是一种哲学称呼,就像“矛盾”之说,“有无”之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事物一定都有两面性才能存在于世,阳不存,阴就不在,阴消失,阳就没有意义。我们举个实例来说明。财富这个概念,也是有阴阳的,财富的阳,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现金、房产、金银、珠宝等,而财富之阴是看不见的,是阳之背后的存在,是智慧、健康、快乐、自信、安全、友善等。如果人们拥有了真正的财富,就应当同时拥有财富的阳和阴。对于一个人来说,财富的阳有一个亿,但财富的阴严重不足,就会疾病缠身、自负自大、不友善、精神紧张不快乐,与其这样,还不如财富的阳有十万,而财富的阴很充足,这样他的财富总量反而比以前更全面、更富有,因为阴才是万物变化发展的核心力量,阴是生阳的趋势能量,如果阴阳对等平衡,事物就会稳定,变化不大,如果阴大于阳,阴就滋润着阳,阳就可以生长壮大,阴阳就上升到一个更高层级的状态中去平衡了。如果阴小于阳,阳得不到阴的滋养,阳就会日渐焦枯,就会变小消失,阴阳就会下降到一个更低的状态中去平衡了。一个人如果财富之阴丰足,现实中有钱是必然的事,如果他的财富之阴缺乏,即使当前手头富有,穷困的命运也将是无法改变的。极端一点来看,如果一个人马上要被枪毙了,因为财富的阴没有了,财富的阳对他来讲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财富的概念对他来讲也就消失了。

我们常讲“厚德载物”,德就是物的阴,德不厚,物是载不住的,如果我们非要强行载物,必将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道的必然规律。我们想要“物丰”,必须先有“厚德”才可以。做官也是如此,官职是阳,而官德是阴,想做一个好官,官德才是核心要素。如果官位高而官德差,进班房是必然的事;如果官位低而官德好,升官也是迟早的事,即使没有升官,也一样可以做出非凡的官绩,而成为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当然,这里讲的官德不是简单的清官,而是为官清廉,做事果断,有勇有谋,敢于担当,心系苍生。其实那些以清廉自居、愤愤于自己没有升官的官员,也是官德差的表现,虽然清廉,但其为官的目的就是沽名钓誉。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随时看到事物的阳面,但如果连其对应的阴是什么都不清楚,我们就一定会很迷茫。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是阳,那对应的阴应当就是德行,如果对应成其他的就会麻烦了。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招聘人才时,如果德行好,能力差点,问题不大,因为能力可以慢慢补齐,相反,要是能力强而德行差,将来能力必将越来越差,对这种人还是少招、不招为宜。

作用于万物的阴阳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平衡,甚至于阴阳被错误地配对,只有阴阳得到平衡,万物才会稳定和谐。就像财富的阴阳,阴就是保证阳能得到存在和发展的内因,阳就是阴的外化必然结果。只有充足的阴,才可以生成坚实的阳。企业管理也是同理,管理的阳是项目、人才、考核、监督、执行等,而阴是关怀、愿景、希望、提升、使命,分享等。如果企业管理中阳多阴少,则企不聚人,人不聚气,企业必定走不远。如果阴多阳少,企业就会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平时向老师、向其他企业学习所谓的“企业管理”,都只是学了“企业管理”的一半而已,即管理中可以描述的“阳”,而“企业管理”的另外一半“阴”,就是管理者的价值观,我们并没有特别重视。而且,就算我们去刻意学习这种价值观,也不是想学就可以学到的,即使学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因为一个人价值观的转变,就是重新塑造人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比学习一套模式更难。地产业的万科,它的企业管理都是敞开的,也有不少地产企业在学习它,但到现在还没有哪家地产企业超过了它,因为天下“王石”就只有一个,并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王石,谁都愿意成为王石。所以,如果管理制度是管理之“阳”,那管理者的价值观就是管理之“阴”,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事物不是只有一对“阴阳”,只要改变了一个角度、一个层面,就有新的一组“阴阳”,刚才说企业管理有阴阳,上升到企业生存这个层面也有阴阳,企业的存在是阳,而让其存在的力量就是阴,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客户的需求。一个企业只有把精力放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上,只有客户的需求这个“阴”非常充盈,对企业产生了不断的购买需求,企业的存在这个“阳”才会不断增长壮大。反之,企业不能为其客户带来有价值的需求满足,客户不对企业产生购买需求,对企业来说就是“阴”不足,那存在的“阳”就不断地焦枯变小,直至消亡。所以,我们经营企业,核心重点是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这才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但这个“阴”的满足又需依赖企业的组织架构这个“阳”来实现,所以“阳”的能力又很重要。企业家应当在手中建设好企业架构这个“阳”,但在心中要将“满足客户需求”这个阴作为最高信仰追求。

近百年来,中国都在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特别是最近各大学开展的EMBA课程,主要都是以西方管理技术的教学为主。通过观察,我们并不觉得有多少人是因为学习了西方的管理方法而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提升,反倒是不少人因为上了这个学,企业管理还不如以前。这是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方法拿到中国来就会水土不服吗?对此,本章的阴阳之道就可以给出解释:西方的管理方法在西方使用得很好,如上段所讲,管理方法是管理之阳,西方的管理之阴,是其社会文化信仰,他们的宗教、法律、文化、习惯、民主、政治、平等、人权、救赎、普世价值等,可以滋养企业管理之“阳”,使得管理的阴阳可以匹配。反观我们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只是学习了管理之阳,因为缺乏配套的社会文化系统,管理之阴天生缺位,而绝大部分企业家没有及时去补足管理之阴,最后使管理变成了管控,甚至形成了管理对抗,管理效果当能就很差。

阴虽是事物的核心,但阴不可替代阳,阳是阴存在的根基,阴是阳发展的根本,如果“根基”不存,阴就消失,如果“根本”不足,事物就没有发展的力量。所以,在企业管理中,用阴去替代阳的企业,就没有刚性,一团和气,原则尽失,企业同样不能发展。管理的阴阳之道应该是这样的:由人来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让管理制度去管理企业的事务,领导人不可以跨过制度,越俎代庖,但当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变革、优化的时候,就必须由领导人主持修订。“人治”企业无论发展得多好,都不可能长久,因为它在制度上就已经“有为”了。“法治”的企业,只要战略层面没有问题,在执行层面做到了“无为”,企业管理就合乎了天道,可以长久。

本章是非常伟大的一章,具有高度的辩证思想,对万物本质的把握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如果我们能够把本章道义完全理解明白,将会极大地提升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到这里,已经把《道德经》中关于“天道”的部分全部讲完了。我们跳出古人的思维习惯,按现在人的逻辑认知习惯将《道德经》重新进行了排序。老子对“天道”的规律认知都在本篇中呈现,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认知“上天”的庐山真面目,老子的思想为什么这么恒久正确?因为他是一位看到了“上天”部分底牌的人,但人就是人,即使知道上天底牌也不可以替代上天,人如果明白了天道规律,并且接受了天道规律,就可以用正确的思想去适应这个宇宙世界。对于一个事物,这十七条天理大道,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我们有时解读事物的侧重点不同,就感受到事物的不同规律层面。

正如老子所讲:道,不可道尽,才是恒常之道。“上天”一定还有更本质、更伟大的道义规律没有被我们认知,这也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希望有更伟大的哲人出现,站在老子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打破人类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