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常说的三通是什么书,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通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通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人常说的三通是什么书)

通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人常说的三通是什么书

赵汗青

搞历史的人常常提到“三通”,有些人不明白“三通”何意?其实,“三通”并不是一部书,而是三部书的合称,这三部书就是《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都是有关典章制度的史学专著。《文献通考》后人简称《通考》,也就有了“三通”之说。

《通典》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终于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亦已窜入宪宗朝数事。书约初刊于北宋。

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作者杜佑曾任唐朝节度使和宰相等职,对中央及地方制度极为熟悉,他采录历代典籍,溯寻制度的因革变迁,希望为在唐帝国写下一幅臻于理想的政治蓝图。《通典》就是一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理想与实际的结合。

《通典》作者是杜佑。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出身于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的名门大族。父杜希望,官至鄯州都督、陇右节度留后。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江淮青苗使、容管经略使、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唐宪宗元和初,杜佑以年老,屡次请求致仕,元和七年(812)六月,始获准以守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赠太傅,谥曰安简其孙杜悰后来也做到宰相,杜牧为晚唐著名诗人。杜佑生平好学,手不释卷。公事之余,除《通典》,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的要义,被朱熹称为“非古是今”之书,今已亡佚。

第二个是《通志》,之所以能和《通典》、《通考》并列,主要还在于它的内容。

《通志》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世家3 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列传106 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500多万字。

《通志》为纪传体,在体例上也做了一些修正。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

《通志》卷帙浩繁,规模宏大。其记事断限,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他刻意模仿《史记》,讲求会通。说"自《春秋》之后,惟《史记》擅著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氏之门户自此衰矣"。他推崇刘知几,自觉实践其史学主张,但反对刘知几尊班固抑司马迁的观点。立志续写一部通史。希望能贯彻"会通"的原则。他说:"天下之理,不可以不通。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散落人间,靡所底定,安得谓成书。"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其实,通史断代史,各有其利弊。正确的态度是彼此并存,互相补充,不可以偏废。其纪传部分也多是袭用旧史,在史料上没有太多补充。但因为他注重选择史料,融会贯通,也能自成体系。其基本方法是尽可能全面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年代先后予以整理、编排,探其源流,理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最后把这些综合整理研究成果,归纳入纪、传、谱、略、载记之中。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前史所无,实属珍贵。

《通志·总序》是一篇非同一般的史学论文,是对其史学思想的系统阐发。

《二十略》是《通志》一书的精华,为世所公认。也是郑樵用心之所在。在《通志·总序》中他在二十略部分也是写得最为详尽。他说:“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夫学术超诣,本乎心识,如人入海,一入一深。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

《二十略》分别是:《氏族略》5卷、《六书略》5卷、《七音略》2卷、《天文略》2卷、《地理略》1卷、《都邑略》1卷、《礼略》4卷、《谥略》1卷、《器服略》2卷、《乐略》2卷、《职官略》7卷、《选举略》2卷、《刑法略》1卷、《食货略》2卷、《艺文略》8卷、《校雠略》1卷、《图谱略》1 卷、《金石略》1卷、《灾祥略》1卷、《昆虫草木略》2 卷。

《氏族略》、《都邑略》、《昆虫草木略》是对刘知几增三志主张的发展。《六书略》、《七音略》是创造。《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对正史《艺文志》有所创新。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也有新意。

金石之学创建于宋,《通志》作者郑樵对此也非常关注,专门设了《金石略》,收集整理宋以来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图经书纬”的说法,认为书和图是相辅相成的,但后人往往专注于书而忽略了图。郑樵在《图谱略》中,用《索象》、《原学》、《明用》三个标题,说明了图与书的关系。用《记有》著录了当时尚存的图谱。用《记无》著录了当时已经亡佚的图谱。清儒胡煦认为“古河图”、“古洛书”,以“龙马旋毛”、“龟甲坼文”为做图元素,都是郑樵《通典》所定。

《校雠略》,是他一生访书、求书、著录书的经验总结,是把文献学引向理论探索的开山之作。

在排列次序上,《通典》是以食货为第一,以行政实际为其内在逻辑线索。这种见识都是郑樵所不及的。郑樵并不重视经济,把《食货略》排在14位。而且在经济认识上墨守儒家传统观点,认为井田制是最好的,其次是类似井田制的北魏至唐所实行的均田制。他认为废井田,开阡陌是秦的暴政,导致田、赋分离。汉代因秦之弊,没有实行授田的办法,恩惠就不能及于老百姓。对于开创均田制度的北魏孝文帝和均田制度,他热情歌颂:"伟哉后魏孝文帝之为人君也,真英断之主乎。井田废七百年,一旦纳李世安之言而行均田之法,国则有民,民则有田。周齐不能易,隋唐不能改其贯,故天下无无田之夫,无不耕之田。口分世业非井田之法,而得三代之遗意。“虽爱民之心溢于言表,但不明白经济发展的规律,缺乏实际操作的实际。均田制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对于那些善于理财的政治家,他认为是“言利之臣”,这是传统的偏见。

他说:“言利之臣,无代无之。有恨少,无恨多;有言加,无言减。”他正是以这种偏见去激烈批评杨炎和他的两税法。但其立论还是从爱民角度思考的:“自两税以来,赋不系于田,故名色之求,罔民百出,或以方圆取,或以羡余进,或言献奉,或言假贷,初虽暂时,久为成法。”他感叹:“呜呼,后世之为民也,其难为民也。”他希望恢复井田制。他简单的认为北魏离五代这样的久远, 还能实行均田制度。当时离均田制度破坏的唐代开元年间并不远,实行起来有什么困难。他说只要现在还有没有田的农民,就没有资格去议论北魏至唐的均田制度。其实均田制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两税法的产生也是历史的必然。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税制和征收办法,影响深远,实行了长达1000年。这也是郑樵一直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了解社会造成的。

郑樵编书的目的也受到时代的局限,是为了维持名教,维护专制统治。在《谥略》中他直言不讳地说:“使百代之下为人臣为人子者,知尊君严父,奉亡如存,不敢以轻重之意行乎其间,以伤名教者也。”对于孔子,他认为:“惟仲尼以天纵之圣,故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但是他反对用天命观曲解历史。认为天人感应的灾异说是“欺天之学”、“妖学”。

因为他一生专心治学,不乐仕进。所以书成之后,虽有人举荐,并得到宋高宗的赞赏。但一直受到排挤。绍兴31年(1161年)书抄成之后,便进京献书,终于得了一个枢密院编修的官衔,准许他进入秘书省翻阅书籍,但马上就被人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在他死后,也多受讥贬。第一个出来肯定他的是清朝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章学诚也是一生致力讲学和著述。

在史学理论方面贡献很大,其《文史通义》是史学理论的名著。他写了《申郑》、《答客问》等篇章指出郑樵的主要成就在发凡起例,非一般人所能及。章学诚说:“郑樵无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独断之学,君子于斯有取焉。”他称赞郑樵:“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也。”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和《通典》一样,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乾隆年间续修了《续通志》和《清朝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

《通考》亦即《文献通考》。“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号行州,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宋史》和《元史》都没有给予他立传,《通考·自序》也没有叙述事迹。《南宋书》和《新元史》中虽有传,但记事十分简单。所幸《通考》的《进书表》和《抄白》以及清初修的《乐平县志》中保存了几点有关的材料,大致可知他是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的仲子,以荫补承事郎,曾漕试第一。廷鸾为人正直,不肯附和奸相贾似道,咸淳九年(1273)被迫辞职,居家1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1289)去世。廷鸾曾任史官,家中极富藏书。马端临随其父家居,读书颇广。父亲去世后,他曾短期间内出任慈湖书院、柯山书院院长、教授及台州路学教授等学职,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县志本传称他“门弟甚众,有所论辩,吐言如泉涌,闻者必有得而返。”可知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端临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李谨思《通考序》称全书著成于丁未之岁,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马氏是年54岁。仁宗延佑五年(1318),其书被一位道士访得,次年奏之于朝。至治二年(1322)官家为之刊行,至泰定元年刊成。《通考》编法类《通典》。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文献通考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通志》移之于《选举》、《刑法》之后;而马端临更将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可知马氏对经济的重视更超过杜氏、郑氏。《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

马端临是古代进步的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杜佑所创立的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又推进了郑樵所倡导的会通之义。

关于马端临,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年)。其卒年史志无载。一般根据《扶风马氏宗谱》所载其子马尚志的行状里"父已耄"推定其卒年为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根据余谦《文献通考序》透露的信息马端临应该在至元元年(1335年)以前已经死了。其实"耄"在古意里特指具体年龄时,可以有三解:70岁、80岁、90岁。70更合适一些,他应该卒在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享年7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