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讲述瑜伽人故事的栏目,主角就是你我他。倘若这个故事能撩拨到您的心弦,哪怕只有一霎那,足矣!)

2021年的大年初一,在人行横道上,蕾宝正在安安静静地过着马路,当她迈出左腿时,突然感觉一阵巨大的冲力袭来,让她无处闪躲。下一秒,她的身体飞起来了。尽管这撞击与被撞飞只是发生在转瞬之间,但蕾宝却觉得飞了很久,并冒出疑问,“怎么还不落地?”

之后,她额头落地,重重地摔在地上。据她回忆,落地的一霎那,她整个人都是收紧的状态。送到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医生发现她只是颈部受到了重大的震动,脸上、身上虽有些擦伤,但却没有骨折。这样的情况连医生都感叹她身体好。

后来的一个多月,蕾宝都是戴着颈圈在恢复中。身体的复原总会循序渐进地发生,但心理的创伤却时不常地冒出来。她说,那是一种应激反应,最初的半个月,她一直处于后怕的状态中。顺势地,她就会让自己哭出来,把情绪释放掉。

当身体恢复之后,蕾宝的作息也回到了正常状态,自己练习瑜伽,到瑜伽馆代课,读读瑜伽书籍,画画…岁月看起来,是如此地安静而美好。

可是,退一步想,要是12年前,蕾宝没能接触到瑜伽,没有常年练习给身体打下的良好基础,让肌肉和骨骼更有弹性和韧性,她还能在被撞飞的瞬间顺利过关吗?

练瑜伽上瘾,下刀子都得去

蕾宝的体质一直不太好,不喜欢任何运动,身体也不协调。大学的暑假,妈妈看她有点含胸驼背,就给她办了一张家附近的瑜伽馆次卡。她的身体柔韧性还行,在课上能顺利跟下来。想到小时候学过跳舞,由于自己意志力不好,没能坚持下来。现在长大了,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学点什么,坚持下来,而30次的瑜伽卡就是个契机。

蕾宝那时还小,没有职场人士的压力,也没有睡眠问题,她只是挺喜欢练习瑜伽,去瑜伽馆练着练着,就上瘾了。“我就省着用那张瑜伽卡,一天去一节,可高兴了。后来就风雨无阻,下刀子都得去。”有时,喜欢就是很简单,没有太多理由,尝试过,就爱上了。

30次的瑜伽卡用完了,蕾宝也要回到大学上课了,但一直心心念念着瑜伽这件事。她的大学专业是电子商务,但她似乎并不喜欢,碰上了让她一见钟情的瑜伽,她想,也许瑜伽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家人对蕾宝的期待也很简单,她总结是放养型,“好好地活着,不用朝九晚五上班,不要有压力,吃饱睡着能睡到自然醒。”

就这样,蕾宝专门跟大学请了事假,去悠季瑜伽学习200小时TTC,也就是瑜伽老师的培训。尽管课上涉及瑜伽理论,但她那时太小了,听不太懂,没有感觉。对于体式,她在用心练习,也渐渐发现自己的身体力量比较弱,但是因为喜欢,她默默地坚持着。

学完教培,自然要大显身手,蕾宝开始做兼职瑜伽老师。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她很快就适应了代课的节奏,没有过多的怯懦。当然,认真备课必不可少。她会写出一节课的大纲,包括体式的编排,再把这节课中自己要说的话,全部写下来,还会设想中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方式,再背出来。这种方法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但让她很安心。

12年后,蕾宝仍然做着瑜伽老师。除了备课方式有很大变化,从复杂的文字变为简洁地画小人图排序列,她的那份热情不减。她好像从来没有因为做瑜伽老师而疲惫、犹豫、怀疑、厌倦,相反她很享受这份工作,或者说做瑜伽老师,对她而言,是一份事业。

“我好像是输出型的人,当我学了瑜伽知识之后,就想教别人,把所学的都传播出去。对于工作,我觉得要先喜欢,再做一行,不然就是消耗。若是不热爱瑜伽,又不练习瑜伽,那教课完全是输出,是消耗。”

心心念念去印度学瑜伽

初入瑜伽行业,本着多看看的心态,蕾宝参加过很多工作坊,也学习过多种瑜伽流派,比如瑜伽理疗、艾扬格瑜伽、流瑜伽、阿斯汤加瑜伽、孕产瑜伽等。

后来,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瑜伽方向——流动性的瑜伽练习,比如流瑜伽、阿斯汤加瑜伽。“我的性格有很多面,我可以很安静,但有时我也喜欢动起来,我觉得流动中是有能量的。”刚开始练习流瑜伽时,她根本听不到老师播放的音乐,完全陶醉于自我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这其实就是一种特别专注的状态。

2014年,蕾宝在视频上看到一位比基尼女士在瑜伽垫上各种飞,她被迷住了。她也想飞,就是从下犬到手倒立,再到鹤禅式,以及四柱支撑。2015年,她报名参加了印度老师Kamal Singh在北京的阿斯汤加瑜伽工作坊,从此便心心念念要去印度。

每天抽出一小时瑜伽并不是负担(她用收获的本能)(1)

蕾宝是个行动派,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她去了三次印度瑞诗凯诗,跟Kamal Singh学习阿斯汤加瑜伽200小时、300小时TTC的课程。每次一个月的学习,让她乐在其中。体式做不到,慢慢熬,总会进步。理论课听不懂,也难不倒她,她就耐着性子听着,几天后,她发现印度英语也没那么难,到最后,她竟然都能开始记笔记了。

在蕾宝眼中,印度很神圣,牛在大街上到处跑,随处可见的牛粪和苍蝇,但她就是喜欢那里。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晚上8点多,就会从远方的庙里飘来唱诵的声音,如此清澈、纯净、虔诚。

尽管前两次的培训日程很紧张,但蕾宝没有什么压力,只是在用心感受着这份从身体到心灵的补给。到了第三次,她终于把节奏放慢了,随心所欲地到处走走,并让自己沉静下来。

为了弥补前两次只能远观恒河的小遗憾,到了第三次,她终于走到了恒河边。对于她这种走到哪里都要许愿的人,怎么能错过恒河这么一处神奇的存在?位于瑞诗凯诗的恒河,是上游,河水清澈见底,还能看到鱼儿的嬉戏。按照当地的习俗,她把头扎进恒河里三次许了愿望,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即便在阿斯汤加瑜伽领域进修了这么多次,蕾宝如今的教课仍然集中在流瑜伽,她说自己还没有阿斯汤加瑜伽老师的授权。在她心中,去Mysore是必须的,只待新冠疫情结束后,她便会再次踏上去印度的旅程。

体式没做到,是身体还没准备好

蕾宝会努力规律地练习阿斯汤加,目前是一周3次,去瑜伽馆练习。早上5点多行走在漆黑的街道上,虽然很冷,但她坚持得乐此不疲。谈及为什么不在家练习,她说:“我的惰性很强,很难自己坚持,尤其到了冬天,还有练习的环境更暖和会好一些。最近的练习,我感觉是在培养自律、磨练意志力。”

规律练习瑜伽后,蕾宝的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四柱支撑,从此前的根本做不起,练到1年后,就能轻松驾驭了。但蕾宝对体式没有太多的执着,她经常跟会员说,“当你做不到离墙或者无法做到原地保持体式时,无论是头倒立、前臂倒立、手倒立还是倒立的变体时,一定是自己的身体还没准备好。”

这种感悟来自她的亲身实践。最初她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做不了头倒立,就踏踏实实地靠墙练习,双手挨着墙,把背部贴到墙上,慢慢地腿也就在墙上了,心里对离墙头倒立一点儿憧憬都没有。直到靠墙练了两年后,她发现别人都能离墙了,就试着离开墙大约一块砖的距离,发现自己竟然立住了,从此再也没有掉下来。

在蕾宝眼中,踏实做根基体式,等到身体有积累时,后面会越来越好。当会员的肩背力量、腰腹力量、肩袖力量都没有准备好时,肯定做不好倒立,若是着急、用力去硬做倒立,离墙的状态下只会不停摔倒,这其实没有必要。

平时,蕾宝喜欢看书,瑜伽书籍也是她的必修课之一。她读过很多瑜伽经典,比如《瑜伽经》、《薄伽梵歌》、《哈他瑜伽之光》等,她还会看宗萨仁波切大师的著作《人间是剧场》、《正见》等,她觉得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

最近她在读《寻找药师佛》,甚是喜欢,这是她非常喜欢的一段话。“在无明的影响下,无数杂念会干扰人的注意力,使心始终摆荡在焦躁不安和疲乏的无知觉之间。为了摆脱内心的不安、痛苦的记忆、自我批判、无意识的习惯和毁灭性的状态,我们便遁入物质享受、社交娱乐和感官逸乐的世界。”

蕾宝觉得很多时候,人是无意识的,比如在她的瑜伽课上,她很容易就能看出会员在无意识地练习,状态没在瑜伽练习中,没有带着自己所有的专注,而是人在这儿,思想飘到了其他地方。

而觉知感正是蕾宝规律练习阿汤以来,更有感触的一点。除了她的作息变成了早睡早起,精神状态好了,她的身体也有更强的觉知感。就像故事开篇提到的被车撞飞的瞬间,蕾宝会下意识地收紧身体,这也许就是她十几年来练习瑜伽获得的一种本能。

“瑜伽是我最爱的事儿了,热爱了十几年,当瑜伽老师我也会做到老的。我平时睡觉时间很长,又有点懒,能让我早上5点多起床练瑜伽,我觉得已经了不得了。每一次的瑜伽练习,我都充满了期待。”

这就是一位大爱瑜伽的老师——蕾宝。也许到今天,她的瑜伽教学资历依旧浅薄,但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努力地前进着,在代课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无论是瑜伽进修,还是看书、画画。这样一种简单、向上的生活,会让您向往吗?

采访手记:

蕾宝是我的阿斯汤加瑜伽启蒙老师,就算她没有授权,我跟着她上过一段时间的led课,感受特别好,不仅学习了练习前的唱诵,也能在她颇有节奏的引导下,努力从头做到尾。当身体还没准备好时,体式最终的样子在我眼中不重要,更有成就感的是每一次我都能坚持下来,然后做着做着身体的力量就建立起来了。

后来,我也上过别的瑜伽老师的led课,感觉都没有蕾宝的顺畅。她引导的那种节奏感,很特别,始终让我记忆犹新。也许,看似千篇一律的引导中,有她自己练习的沉淀吧,才更容易打动、影响着会员。

我读的第一本瑜伽书是《传承》,是在一次课间蕾宝推荐给我的。时至今日,我对此都心怀感恩。《传承》这本书且不说它在阿汤圈的江湖地位,单看内容,真的是在塑造我的瑜伽观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读过后,我懂了练习时要多关注自己的感受,我开始思考那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也有机会开始欣赏阿汤大神们平凡又神奇的经历。

在蕾宝眼中,《传承》讲述的是老一辈阿斯汤加瑜伽练习者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如何看待练习,为什么会去印度,如何看待八分支瑜伽等。尤为可贵的是他们的经验,在书里有比较全面的介绍,毕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接触这么多人。”

在任何一个行业,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应该是有一些发言权的,但蕾宝是谨慎和谦逊的。她觉得自己对瑜伽的认知还需要积累,自己的看法在五年或十年后,也许会全部推翻。嗯,我懂她的意思,同时我也感谢她的分享。

于我,只要她的观点与瑜伽的主旨或大方向统一,就是好的。毕竟,瑜伽太博大精深了。纵然她此时此刻的分享在未来回看时,难免不够全面或深入,但正是此时尚未圆满的她才能成就未来更好的她。

对蕾宝的了解,全拜这次采访所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简直就像一股清流,小小年纪,就知道不要追着钱跑,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尽管我想做个简单的人,但18年的职场经历已经彻底改变了我。我可以选择不做个有心机的人,但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人。可蕾宝不同,做了12年的瑜伽老师,在跟她的交谈中,我觉得她依旧有一颗颇为单纯的心,实属难得,也让我很是羡慕。

我难免会畅想,要是瑜伽行业,多一些像蕾宝这样单纯的瑜伽老师,多一些像蕾宝这样一心热爱瑜伽的老师,多一些像蕾宝这样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瑜伽老师,那这个行业会不会发展得更朝阳、更美好呢?

(我想做100个瑜伽人的故事,性别、年龄、背景均不设限。只要您有瑜伽故事,我就能讲得“有趣”,欢迎来联系我!)

#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