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我们沉迷的社交网络

并不是21世纪的新鲜事物

而是古人玩剩下的东西

罗马人的微博

古罗马人玩微博比我们早了两千年。

当时没有网络、没有纸、没有印刷术,他们在莎草纸上写信,信件多是公开的,可以群发给朋友。还流行抄写别人的信件并附上自己的评论,像下面这样: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1)

因为交友广阔,很多贵族都有自己的抄写员队伍,奴隶们每天抄录各种信件,维持这个手抄版微博正常运行不瘫痪。

微博广场

我们的微博广场在二次元里,罗马人的微博广场真的是广场。

在罗马城的广场上,有木制张贴版,上面贴着《每日纪事》(可以视为凯撒大帝创办的报纸),内容包括立法议案、重要讲演、人民大会宣言、假日、宗教节日、重要人物家中额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等消息。

任何人都可以阅读,也可以抄录传播给别人。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2)

网瘾少年西塞罗

西塞罗是微博重度患者。

他住在乡下(远离社交网络)时,会天天写信给住在罗马的朋友,恳求对方回信,告诉他罗马城里的最新消息,可谓如饥似渴。

“不管有没有新闻,给我回个信。”

如果没有刷到最新消息,这位小可怜会寝食难安。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3)

缩写

对任何一个围观过粉丝battle的路人来说,饭圈用语都是令人头秃的存在。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4)

缩写不是饭圈的发明,早些年就有gg、mm、886、btw了。在社交中使用缩写这件事,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罗马

罗马人在给对方写信时,经常使用口语词语、圈子内的玩笑、双关语和缩写。比如:

SPD 是“salutem plurimam dicit”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多多致意”,常用在信首,前面是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名字。比如“小明小红SPD”,就是小明多多致意小红。

SVBEEV 全文是“ si vales, bene est, ego valeo ”意思是“愿您一切安好,我也都好”。

瑞思拜。

上墙

罗马人的微博广场是真的广场,他们上墙上的也是真的墙。

罗马房子布局中,面朝大街的那一面是高墙,在精英阶层用书信构筑社交网络时,老百姓们在这些墙上涂鸦,考古发现,庞贝城的墙上有1.1W条涂鸦。

这些墙成了巨大的公共信息版,也是百姓们的社交网络。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5)

上面有吐槽:

“赛昆杜斯在此大便”

有对好友的劝诫:

“你爱爱丽丝,但她不爱你”

还有频出的金句:

“没有爱过就不会求爱”

热搜

今天的热搜榜比的不是知名度,而是钱。在古罗马,热搜榜比的是社交人脉。

那时候没有印刷商,没有版权,没有书商,书籍的传播靠读者相互推荐、传抄。作者想要让自己的书成功,必须利用社交关系网,争取一些引领潮流的大人物认可,帮他们宣传

所以,能否上热搜,上多久热搜,得看有没有人捧。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6)

大V

马丁·路德可能是史上第一个大V。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7)

16世纪初期,教会为了敛财,向信徒兜售“赎罪券”,甭管有多大罪恶,只要钱到位,死后一样上天堂。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8)

马丁·路德写了本小册子《论赎罪券与恩典的布道》,反对赎罪券。这本小册子影响深远,1518年一年就加印18次,每次至少1000册,后来还引发了宗教改革。

和今天的社交网络一样,人们自行分享转发点赞这篇万字长文,造就了10W 的阅读量,也把马丁·路德捧为初代网红。

职业网红

马丁·路德的走红是偶然,但在16世纪的英国都铎宫廷中,有一批人一心想成为网红。

今天的年轻人通过写段子、拍vlog、出美妆穿搭教程出名,伊丽莎白时代的年轻人通过写诗、编讽刺诗来自我推销,以此证明知识广博、头脑敏捷。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9)

这些职业段子手会把自己的讽刺短诗集手稿给亲朋好友传阅,用这些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得到提拔。

虽然也辛苦,但比海投简历找工作赚得多。

怪不得到了今天,人人都想当网红。

boss直聘&58同城

1630年,法国医生泰奥夫·拉斯特在巴黎开了一家办事处——“会晤问讯处”,主要作用信息交流。

一开始,办事处相当于boss直聘,找工作的人可以在这里登记,雇主在登记册上寻找合适雇工。登记要付费,但费用不高,如果特别穷还能免费,相当人性化。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10)

后来办事处开设了其他业务,并出版了一份广告刊物,叫做《问询处报》,上面有巴黎租房售房、家具买卖、办公室租赁等信息——也就是58同城

八卦营销号

18世纪,法国有官方报纸,但那时君主制不得人心,人民渴求非官方来源的新闻,便催生出了一个职业——(手抄)新闻编者\简报编者。

他们专门买卖写在小纸片上的韵体诗和小道消息,把这些零星消息汇总起来,编成手抄的新闻信札,卖给想知道最新传言的人 ,类似于今天的八卦营销号。

不过干这行也有风险,1749年就有一个人因为收集传播诋毁路易十五和他情妇的诗歌被捕。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11)

今天也一样,营销号要是造谣哪个明星,收到律师函也是分分钟的事。

和古人的社交网络相比,今天似乎没有什么新鲜事物,唯一的区别是媒介的改变:

古罗马人依赖莎草纸和手抄,中世纪人靠印刷术和造纸术,我们则依赖于互联网。

不管是哪种媒介,都是同一种社交网络,人们从中获得信息,分享信息,以及获得快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交网络的前世今生,玩转微博朋友圈,请阅读

《社交媒体简史》

[英]汤姆·斯丹迪奇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和它相处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腻(为什么年轻人总对它欲罢不能)(12)

本书还告诉你如何在社交网络中建立人设

绝不崩塌

- end -

撰文 / 虾

图片来源 /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