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1)

爱新觉罗家族在17世纪的崛起,一直是清史爱好者乐此不疲的经典话题。这个发源于松花江下游马家屯的小家族,以13副遗甲起兵反明。到皇太极在松锦之战歼灭明军,再至顺治入关君临汉地十八省,也不过是三代人的时间。

随着女真壮大而出现的清朝,也经常被部分现代学者戏称为“第二个明朝”。但大部分人对于所谓的清承明制,往往认为是满清入关后被同化的结果。然而,哪怕轨迹发生偏移,没有入关的清朝也会在很多方面变得更像明朝。

双王共治与骨肉相残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2)

清太祖努尔哈赤

辽东关外的女真人,其实深受明朝影响的族群。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功,就是一次古代帝国集权对封建原始丰饶的胜利,更是汉文化在东北亚植根的证明。今人通常认为努尔哈赤是清朝起家是唯一的奠基人,进而忽略了他的兄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第三个儿子,和长兄努尔哈赤同出一母。在爱新觉罗家族创业初期,他是除努尔哈赤外贡献最多的家族成员。早在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时,舒尔哈齐就已经是兄长最重要的盟友和助手。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3)

努尔哈赤的兄弟与早期盟友 舒尔哈齐

仅论武力,舒尔哈齐还在努尔哈赤之上,并拥有“船将”和“达尔罕巴图鲁”的两重勇号。从一同起兵到被最后被幽禁,中间的军事履历长达10余年,历经大小激战数十场。在1593年以前,他甚至和兄长并称双酋,共同管理高速发展的建州女真部落联盟。前者拥兵5000马400余匹,后者拥兵10000马700多匹。造成两者实力差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真族有尊老敬长的传统,努尔哈赤能分配到比其他兄弟多得多的战利品。

双酋共治在女真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建州的先祖蒙哥帖木儿,就和兄弟莆花土、罗下一起患难与共。由于尚未学习汉地的官僚系统和氏族社会的军事民主残留,骤然扩大的疆土和人口需要更多的领导人管理。这种权力共享的政治模式也类似罗马帝国的四帝共治,是一种强者之间的相互妥协。有利于消弭内战,维护既得利益者群体的团结。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4)

努尔哈赤崛起前的女真各部族

曾经为明朝服役过的努尔哈赤,尽管长期致力于军事反明事业,但对于明朝的一元权力制度,他倒不失为一个爱慕者。他完全不满足于和舒尔哈齐分享权力,处心积虑要置兄弟于死地,以便谋夺兄弟的财产和部属。

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始于1592年。当时,有朝鲜使节访问建州,努尔哈赤要求高丽使节不要送礼给舒尔哈齐,公然在外国使节面前与兄弟决裂。到了1599年,舒尔哈齐征讨哈达部得胜,不料遭到他的怒斥。1606年,努尔哈赤更是对外自称建州等处的国王,不再承认舒尔哈齐的权力。在1607年建州和乌拉部的战事中,他又以“怯战”为名目想要处死舒尔哈齐的几名干将,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5)

正在指挥攻城战的努尔哈赤

兄长的步步紧逼,使舒尔哈齐非常害怕。他试图率领部下前往黑扯木定居,因为那里靠近明朝和叶赫部,便于获得两者的援助。可他的出走计划提前泄露,刚一脚踏出赫图阿拉的城门,就被努尔哈赤逮捕囚禁。

对于再也没有还手之力的舒尔哈齐等人,努尔哈赤不顾骨肉亲情的痛下杀手。深陷牢笼的舒尔哈齐在1611年非正常死亡,他的儿子们即努尔哈赤的侄子也大多没有逃出叔叔的魔掌。至于追随舒尔哈齐离开的人,不是被炮烙而死就是被活活烧死。至此,努尔哈赤在建州政权内部建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6)

除掉兄弟的努尔哈赤 成为了真正的满洲第一人

习惯法和八旗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7)

除掉兄弟 仅仅是努尔哈赤集权的开始

除了屠戮亲人外,努尔哈赤还剥夺了普通男性部民的天然权力。在女真族的习惯法里,普通男性部民拥有自由迁徙权、独立军事权、婚嫁自主权、家庭私人财产支配权等等天然权力。这些习惯法赋予的天然权力,缘于建州女真族灵活的经济基础。

虽然东北亚的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其农业模式在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动乱后,也出现了明显的萎缩的下降。近代前期的女真各部,仍有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产出的极其有限,这迫使他们采用狩猎、采集、劫掠、养殖、畜牧等多种方式作为经济补充。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8)

一副展现早期女真生活状态的画卷

女真族灵活的经济基础,导致了大散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和家庭个人观念,凸出了独特社会意识形态。但人口的分散,严重妨碍努尔哈赤对部民的集中管理。家庭个人观念凸出则直接威胁君主的统治。

1601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牛录组织上开始整编部民。牛录原本是女真族的临时狩猎组织,经努尔哈赤的整编,成为常设的编制。300人合一牛录,若干牛录又合八旗,八旗的颜色各不同,有“正”和“镶”之分。牛录的头目多由过去的小酋长充当,而旗主则努尔哈赤的子侄们充当。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八旗制度创立。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9)

八旗制度就是努尔哈赤进一步收权的成果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对女真族习惯法的彻底破坏。旗主主管一旗的军政经济,拥有极大的权力。旗主有权分配领民的战利品和住宅田亩,干涉领民的婚嫁和遗产继承,分派努尔哈赤征发的贡赋和徭役。领民不得无故离开所属的旗辖区,逃往别处和别的旗会受到没收财产与罚没为奴的惩罚。

就这样,女真族自由漫步在东北黑土地的时代宣告终结。他们像牛马一样被爱新觉罗家族套上绳索,从无拘无束的部落公民变成近乎明朝的编户齐民。等待他们的只有3个多世纪的奴役。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10)

西洋画师郎世宁笔下的满洲骑兵

执政贝勒会议和官僚机构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11)

清朝第二代掌门人 皇太极

1626年,努尔哈赤在对兄弟舒尔哈齐的悔恨中死去。接替他统治后金政权的是八王子皇太极。皇太极不比汉字不识一箩筐的父亲,曾深入地学习过汉人的四书五经,还熟读三国演义和二十二史。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崇拜者。

皇太极也积极推动东北女真族的汉化。他做了两个微小的工作:架空执政贝勒会议和模仿明朝建立后金国的官僚机构。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12)

皇太极治下的满清 已经越来越像集权帝国

努尔哈赤生前为了团结本家族成员,设立了执政贝勒会议作为后金国最高决策机构。担任执政贝勒有1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八旗旗主,个别是异姓宿勋。他们与皇太极同席而坐,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太极无法发号施令。

皇太极架空执政贝勒议会的第一步,是扩大执政贝勒的人数。他拔擢了40多人参加议会,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他的异姓亲信。另一些是较为年轻的家族成员,他们像舒尔哈齐服从努尔哈赤一样服从皇太极。这一步使皇太极及其党徒在会议中获得舆论优势。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13)

独善其身的大贝勒 代善

皇太极的第二步是向那些有能力挑战他的大贝勒发起争端。1629年,大贝勒阿敏因弃城而逃,被皇太极在会议上剥夺属民和财产。1631年,蓝旗和硕贝勒莽古尔泰因御前露刃,被皇太极罚没5牛录和白银万两。红旗旗主岳讬因在会议上维护莽古尔泰,也因此获罪。最后一个大贝勒代善也放弃了和汗同席而坐的权力。

在完全架空执政贝勒会议后,皇太极便像明朝一样在后金国政权中开设六部百官。六部百官拥有和执政贝勒会议一样的职能。他们与皇太极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不是执政贝勒和皇太极的平等关系。后金政权也就此完成了部落-家庭-个人的权力集中,由部落联盟走向东北亚小一统帝国。

努尔哈赤出师伐明时发表的七大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人生阴暗面)(14)

皇太极的努力 让清朝在关外就拥有了一个明式朝廷

事实表明,即使不入关,清朝依旧会向明朝靠拢,区别的只是所处的地域和程度。然而盛世之下也有阴影。在皇太极不断推动女真族汉化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大量宗室勋贵失去了以往的优良品质。这些人开始厌恶辛苦危险的战争和狩猎,而沉溺于女人和玩乐。

在皇太极生命中最后的10年里,几度为是否要入关和中止女真族的汉化而感到困惑。但在他彻底想明白之前,自己也驾鹤西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