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虽说不是国家的法定节日,但已经存在很久了。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在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如唐朝王建有的“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节介绍(记忆中的七夕节)(1)

在我的记忆中,七夕节是未婚女孩的专利。每逢七月七这一天,在笔者老家滑县八里营镇东部一带,比较要好的姑娘便会以七人为单位举办乞巧活动。乞巧活动主要有两项内容:

一是拜织女神,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以时令瓜果为主,是姑娘们你五毛我一元兑钱买的,比如甜瓜、西瓜、花生、枣等。姑娘们轮流在供桌前磕头祭拜,默祷心愿。她们不仅乞巧、乞美,还乞求爱情。然后,大家边吃水果边聊天,要么玩着一种叫作“撑角”的游戏,要么进行穿针引线比赛,比赛第一名的,大家都会鼓掌祝福,并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相送,别看礼物不值钱,姑娘们都非常看重,那可是在父母跟前炫耀的小资本。

二是吃巧巧饭。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所谓的巧巧饭,不过是一锅大杂烩菜而已。菜品不外乎是一些茄子、冬瓜,条件好一些的,可能还会买一些豆腐什么的,肉类是绝对吃不起的。做巧巧饭所用的蔬菜是不用钱买的,当时还是生产队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菜园子,七月七当天,只要说是做巧巧饭的,凡是菜园里有的蔬菜,看园子的人都会无偿提供。虽说烩菜里连个肉星也没有,可终究是自己动手做的,姑娘们吃起来还蛮津津有味的。巧巧饭是不让男孩子吃的,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求姐姐带上我,可惜一回也没实现。

七夕节介绍(记忆中的七夕节)(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七夕节已经演变为情人节,成了情侣们歌颂爱情、表达心意的节日。这应该是受牛郎织女七七鹊桥相会故事的感染吧。有时候我就在想,西方国家有他们的情人节,我们何乐不把七夕节名正言顺地确定为我们的法定情人节,给情侣们放上一天假,让他们有理由表白爱情,互诉衷肠,不是更能增加相互之间的感情吗?这样的话,一来可以避免青年人崇洋媚外跟风过“洋节”,二来又可宣扬我们的故事,传承我们的古文化。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滑县老梁,喜欢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滑县文化”,看我更多的文章您的每一次分享、点赞、在看,都是我继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