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勤学

非常的圣人(一位真实的圣人)(1)

孔子出生于春秋晚期的鲁国,少时父亲去世,十五岁开始正式读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无所不学,而且志向远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年轻时并不是四体不勤的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看守过仓库和花园,养过牛放过羊,帮人记过账目,非常善于在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尤其对于周代礼仪制度。

非常的圣人(一位真实的圣人)(2)

问学于老子

《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学,这是儒道两位大学者的交集,是重要桥段。年龄大一些的老子,看到孔子身上年轻人的傲气,于是善意地提醒他:“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孔子应该是听进去了,因为从《论语》中可以看见道家思想的影子: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要能收敛自己而隐藏自己。

可见孔子思想也包含着出世与入世的融通。

从政经历

孔子三十五岁到齐国,齐景公接受了他的理论想重用他,但被大夫晏婴(就是出使楚国而不辱使命的那位)阻止了。原因则是晏子认为儒学提倡的周礼太繁复,儒家性格高傲,善于伪饰等等,可见学问家孔子应聘也会失败。

孔子后来在鲁国任司寇,积极主导堕三都(减低城墙高度)的政治活动。因为有三家大夫的家臣僭越了君臣的礼义,自己的城堡修建得比国都还高还坚固。但是堕三都最终没有成功,为了避免被报复,孔子只好失望地离职而去。

非常的圣人(一位真实的圣人)(3)

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为了宣扬儒家学说,他怀着理想和信念,带着弟子们上路了。一路上备尝艰辛,遭颠簸之苦,受匡人之围,绝粮于陈蔡,受讥于路途,往来于诸侯国之间,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次学生们都坚持不住了,开始抱怨。子路先说话:是不是我们的主张不合时宜呀?子贡见老师没说话,就说:诸侯们不接受我们的主张,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呢?孔子还是不理睬。此时颜回说: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呢?错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国君。孔子这才高兴起来。漫长的周游持续了十四年,回到鲁国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

讲学于杏林

既然从政不顺利,孔子就专心于教授弟子,很多弟子在诸侯国任职。认为有教无类,他创办平民教育,开门收徒讲学,学生不分贫富,不论贵贱,不看老少,不分国籍。孔家小院栽种一棵小银杏树,孔子每天就在杏树旁设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孔门弟子三千人,内有七十二贤人。

非常的圣人(一位真实的圣人)(4)

老师喜欢聊天

孔子喜欢和弟子们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闲谈。这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在座,孔子说:“你们随便聊聊各自将来的打算吧。”

子路在弟子中年龄最大,首先说自己三年就能治理好一个大国。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公西华说自己水平低,能担任一个小职务,参与礼仪活动就满足了。一直在弹琴的曾皙最后把琴放下,缓缓道来:“我想在春天暖和的时候,跟大人小孩们到河里去洗洗澡,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富有诗意的生活,只有在和平富有的时代才能做到吧?所以孔子立即说:我同意曾皙的话。

这正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他的仁政思想得到实施以后的社会。可惜在春秋战国时根本无法实现。

整理典籍

孔子晚年已经放弃从政,教学之余,开始整理编辑古代典籍。经他收集整理的《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统称为六经。可惜《乐经》已经失传了。

流传于周代的诗原本有3000多篇,孔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留下305篇。《春秋》是一部记录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经孔子整理之后,微言大义,使乱臣贼子惧。

这些典籍经过孔子分类和整理,内容较为生动,含义更加明晰、文章更加通顺、结构更加合理,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非常的圣人(一位真实的圣人)(5)

全世界尊重的圣人

中国人尊孔子为先师、圣人、万世师表,人们尊孔祭孔历代成为传统。今天他的学说已经影响到全世界。

美国前任总统里根就说过:“孔子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今天他的名言被镌刻在联合国大厅里面,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