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家庭的一餐(儿时的寄宿生活)(1)

1997年5年级的我和小伙伴就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从此寄宿生活一直持续到结束学业,踏上社会。那个时候的寄宿生活没有热水 ,没有生活老师,没有卫生间,上下铺都是两个人搭伙睡觉,狭小的空间住满了人,一个大院子里的平房里,住着全校所有5、6年级的女生。

一周回家一次。开始了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按时起床,有早晚自习独立生活。没有父母陪伴左右,当自来水都停了的时候,我们几个人结伴拿着盆子去外面的池塘端水回来洗,胆子也特别的大。那个时候开始了讲卫生,看别人的寝室很干净,都是打着赤脚进门的,我们也有样学样,把寝室到扫干净,垫上用完了的草稿,光脚进房间。那个时候8个宿舍吧,就两个水龙头,早上洗漱根本来不及,吃完饭洗碗都要排队,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前一天晚上就用盆装好水,等着第二天早上洗漱用。因为是平房,大家都有放一盆水在床底下的习惯,宿舍很难保持干燥和真正的卫生。夏季各种蟑螂,跳蚤,蜈蚣,看得见的亦或看不见的虫子,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上铺 的小伙伴以为同床的小伙伴抠她的脚板心,喊道XX,你不要抠我的痒?床那边的小伙伴说我没有啊,那个时候还没有到停电的时间,起来一看,原来罪魁祸首是那个大蜈蚣。蜈蚣咬过之后据说特别痛,半夜公鸡叫过之后才会疼痛减轻,没有亲历过,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

食堂的饭不好吃,都是学生带的米交到学校的,质量和品种参差不齐,煮起来就真不是那么回事。吃的菜是自己每周一早上从家里带来的瓶子菜,用吃完罐头和酱的各种玻璃瓶子装的。需要吃一周的时间,天气热了会坏掉,稍微不小心摔到地上碎了,一周就得吃干饭,或者用食堂打的份子饭的一半换一勺汤菜,说是菜其实就是一点青春更多的是水。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小,饭量不大,学校很多家属在早晚饭的时候在食堂门口支起一口大锅,一个大勺,专门等着我们用饭换汤菜,我们的饭最后进了老师家属的猪肚子里了,可以想象一下吃着大米饭的猪肯定比吃菜喝汤的猪长的好吧。

那个时候的我们,上学放学都是小伙伴结伴同行,父母送的微乎其微。寄宿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村小合并,方圆十里只有这样一所有5和6年级的小学。我们所在的村只有幼儿园到四年级。我们都是步行去学校的,小一点的都是有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带着去上学校。那个时候同村的小伙伴出敷子了,我和另一个小伙伴听大人说过不能吹风,就在回家路上充当人墙,左右守护她回家。那个时候生病了老师也不会知道,也不会让家长接回去养病,有的只是小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那一次护送小伙伴回家之后,我就被传染了,头疼、口干舌燥、浑身不舒服,好几天才恢复。

上学坐车应该是从读高中,那个时候的我已经15岁了,放月假才能回家了。徒步走10多里地到镇上,花5块钱的路程坐客车到港关桥下,就第一次不知道怎么走去学习,花了两块钱坐摩的去到学校门口,以后的每次上学都是到了港关桥走到学校。那个时候见过最多的是自行车和农用的拖拉机。摩托车是2000年之后逐渐普及,小汽车应该是2010年之后才在我们乡村多起来,以致逢年过节那些小汽车堵车也形成了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

要问寄宿生活苦不苦,答案是真的很苦,要不然那么多年过去,怎么会记忆犹新呢?也正是因为从小的寄宿生活,造就了我们那代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独立,懂得了要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