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3年,到目前为止,我对教育的理解与关注,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讲台、课堂、课程。

一开始,我觉得老师教书就是站讲台,想的是怎么站那上面把课讲好。至少有六七年时间,我甚至把老师的职业身份象征,就定位在讲台、黑板上,教室在我眼中,只是一间大家要待在一起上课的屋子。

直到1995年,我当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班上有入学新生93人,教室几乎塞满了。这个时候,我才慢慢有了教室以及课堂的概念。也许是那个班级群体太庞大,要想兼顾每个学生,你的眼里不得不装下一个“课堂”。之前带的都是偏小的班,站在讲台上一眼扫去,全覆盖,自我感觉便良好得很。但当学生人数太多,心里根本没有底,站在讲台上,你会发现声音总不够大,眼睛总不够用。这时候,作为老师身份象征物,课堂与班级管理不知不觉中代替了讲台和黑板。

2000年以后,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课题研究。完全不知教科研为何物的我装模作样地做起了课题,当然是形式大于内容,想当然大于科学研究,行大于思。中师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底子还是太薄了,思也思不出个什么名堂来。颠来倒去,离不开教材与教参,离不开备教辅改查。

直到2008年我开始关注并思考“课程”这个词,自己开始做课程规划,再看学校教育才觉得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一直以来,课程都是国家的事,学校和老师只需要落实国家设置好的课程。虽然也有校本课程一说,但基本也都是一说而已,随意任性得很,多的是心血来潮,是一阵一阵的风,是一个校长 一个样。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生为本,对校本课程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学校,非常少。

好的校本课程,其育人价值,完全不在国家课程之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基本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的关键,在校长。

也许是我深入接触的校长不够多吧,在我印象中,对“课程”有深刻认识,能在办学中有目标、有理念、有行动地开发课程,并扎实地用以育人的校长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同学、晋梅小学吴文峰校长,一个是现任红安国际育才小学部的叶再新校长。

叶再新校长与我曾经同事几年,楼上楼下的住着。我亲眼见证过他的几次校长履职,看着他低调地把不同性质的一所所学校盘得风生水起,亮眼的决不只是升学率数据。不只我服,同行说起来都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5号晚上,接到一年前受聘任红安国际育才小学部校长的叶再新校长的电话,邀请我去观摩国际育才小学部首届文化活动周,6号下午是活动周的最后一场展示活动。这我得去,这个活动与我也有一点渊源。

叶再新校长之前任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和红安实验小学校长时,教学质量与学校风貌的焕然一新就不说了,我印象特别深 的是他推行的校本课程:读书护照和诗词大会。思源学生的读书护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是一两个学生一两个班的秀,是全校学生的热爱读书、大量阅读;之后他在实验小学当校长时,实小经典诵读蔚然成风,学生参与面极高的诗词大会最终赛事水准令人惊艳。到国际育才虽然不满一年,听学校年轻老师私下跟我说:叶校长的那些想法和设计,又新鲜又有用,老师和学生都特别喜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去年秋,叶校长就找过我,要求我帮国际育才小学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他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想法,我们来来回回讨论多次,也请教过课程专家,前后弄了一两个月,才提供给他一个相对成熟的五度课程规划方案。他邀请我去看的,正是这个五度课程实施成果。

我两天前就知道国际育才学校在开展这个文化活动周,朋友圈国际育才的几位老师刷屏了,激动赞美骄傲之情,藏不住。

6号下午我去观摩的,是最后一场、五六年级的展示活动部分。我看了一下活动流程,这次文化活动周所呈现的是五度课程中的三度。走进学校报告厅,一半坐满家长,另一半虚位以待五六年级全体同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家长们表现欲很强啊

主持活动的是肖婉老师,之前开展教研活动时打过多次交道。整个活动分为三部分,分别基于三个学科进行拓展:英语场、数学场、语文场。千万别以为还是学习语数外课程,完全不是。场内学生全程参与之热情、情绪之饱满,一看就知道大家没把这当成学习。

英语场算是中规中矩,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的英语歌曲合唱拉开活动序幕,英文配音选择的都是动漫影视作品,我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选手们站在台上那饱满的情绪是看得到的。

把现场气氛点燃的是数学场的拓展游戏:五年级的4*4华容道和六年级的最强大脑——数独游戏。华容道分团体赛 和个人赛,两班各6名选手,都是全班层层赛上来的。台上选手运指如飞心无旁骛,台下观战的全情投入哇声一片,为个几秒的时间差或叹息或欢呼。台上那些小孩子手真的是非常快,估计平时真没少玩,在他们眼里,那不是数学,是游戏。六年级数独游戏,主持人把题纸也发给我们一份,可怜我们几个非数学老师在那儿弄半天,也没完成一个,台上的学生们则大部分已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惭愧惭愧!

团体赛

语文场采取的是诗词大会的形式,三组学生代表以必答、选答、抢答、飞花令等形式,进行诗词、成语相关比赛,家长和台下学生穿插参与。他们热情比选手还高,恨不得抢话筒。不得不说,这些小孩子们积累的词汇量、诗词量真的是多,一些并不常见的生僻诗词成语,也立马有人脱口而出。

——虽然观摩的只是两个年级的一场活动,至少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孩子们都练过。当然不会是为了校内的一次文化周活动专门排练出来的,支撑全部学生参与、大方展示、自信表现的,一定是平时就课程化的结果。

这才一个学期不到,就有如此成效,便是校本课程的魅力了: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知识技能在玩中获得。

看着所有小孩脸上洋溢的快乐与自信,活动过程中那种专注和投入,这些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成长的价值大于知识能力的获得、记住诗词的多少——这种,我们称之为:育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课程规划方面的探索。不管是基于学科 背景的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同主题分年级的劳动实践课程规划,还是整合地方及校本课程的规划,又或者红安国际育才学校的五度课程,还有部分学校的特色课程规划……虽然没有全部在实践中检验,但我心里非常清楚也自信,只要像叶再新校长那样、像国际育才那样落实校本课程,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和学生所能拥有的,岂止是一个小小的百草园!

在学校教育中,能让学生成长的空间、学习的空间最大化最优化的,不是场馆多大、硬件多硬、老师多强,而是课程有多丰富,孩子们有多乐学。

推开教室的门和窗,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还蛮期待国际育才下一次的活动。我相信,成长看得见。

也期待更多的学校和校长加入进来,在三味书屋之外,再给孩子们开辟一个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