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墓志铭高清大图 勅封孺人张母丁氏墓志铭(1)

<注>本文未见于著述。其墓被盗,墓志铭出土,辗转遗失。刘占江曾见过此墓志铭,并抄录下来。后于张公巷后人张喜栓处找到此铭。

张一桂,字穉圭,及第于隆庆二年戊辰,原籍歙县,户籍所在地为祥符(今河南开封一带),寄籍两淮。《王弼张氏家谱》也载有《张一公传》,文曰:“张一桂,字穉圭,号玉阳,嘉靖庚子(1540年)四月二十四日辰时生,治诗经,祥符县庠生,中河南辛酉(1561年)乡试第20名举人,登隆庆戊辰(1568年)会试第96名,廷试二甲第51名,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庚午(1570年)授翰林院编修。甲戌(1574年)同考会试,修穆庙实录,成,进本院修撰,赐白金三十两,文币三双,罗衣一袭,宴之南宫。”

张一桂在文学上的造诣也颇高,著有《经筳讲章》、《丝纶外稿》、《张学士漱执堂集),及任南雍重镌《南北齐书》、《南史》、《玉海》、《通志略》,共数百卷,并行于世。除了著书,他还加入了当时歙县同乡汪道昆等人成立的白榆社,为同乡江瓘所著《名医类案》作序,更为众多地方的建筑作记。

张一桂在被贬南京后,始任两京祭酒司业,后升南京吏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寻升本部左侍郎。然而就在上任的途中猝然辞世。《张一公传》有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赴任,卒于途中,朝野共惜,得寿五十三,特赐三品全葬。门人私谥曰‘文贞’,学者称为‘玉阳夫子’。附府县乡贤祠祭。”

董尧封 董尧封(?-1592),河南洛阳人。西川先生门人。嘉靖中进士,历任推官、御史、甘肃巡抚、南京户、工二部右侍郎,改户部左侍郎,未任而于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初四日卒于家。赠尚书,谥恭敏。

王象乾,字子廓,山东新城人。祖,重光,嘉靖中进士,累官贵州右参议,三殿工与采木蛮中,以劳卒,赠太仆少卿。父,之垣,由进士授荆州府推官,擢刑科给事中。隆庆初,陈皇后失帝意,迁居别宫,之垣抗疏谏帝,报曰:“后有疾,移别宫以畅意耳,小臣何妄言?” 之垣复疏争,不纳。万历间,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入为户部侍郎,总督仓场,致仕卒,赠户部尚书。

象乾举隆庆五年进士,授闻喜知县,迁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出为保定知府。岁凶,借马价银万两赈诸邑,约明年岁输银粟还官。至期,获利数千,悉散贫民,资牛、种。迁河南副使。

注释:

[1]天年:自然的寿数。

《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史记•刺客列传》:「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唐柳宗元《行路难》诗之一:「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2]谒:拜见:~见。拜~。进~。

[3]已: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4]函币:用匣子或封套装盛。函梁君臣之首。——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又如:函匣(谓置物于匣中);函封(用匣子盛而封之);函首(用匣子装盛人头)。币:泛指财物。以珠玉为上幣,以黄金为中幣,以刀布为下幣。——《管子·国蓄》。货币,钱。有司以幣轻多奸。——《汉书·武帝纪》。又如:皮币(兽皮和缯布);币玉(帛和玉,祭祀用品);币号(祭祀用的物品名称);币献(进献的礼品)

[5]夷门:(1). 战国魏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史记·魏公子列传》:“ 魏 有隐士曰 侯嬴 ,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2).泛指城门。唐 李华 《奉寄彭城公》诗:“应怜抱关者,贫病老夷门 。”(3). 大梁 ( 开封 )的别称。唐 唐尧客 《大梁行》:“旧国多孤垒, 夷门荆棘生。”宋 孙道绚 《滴滴金》词:“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6]属:委托;嘱咐。

《左传•隐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

三国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以其通达……欲以后事属之。」

宋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痛且远,德将湮,无以属来者矣。」

[7]嬺:nì 古同“昵”。

[8]缀:缝:补~。~上几针。

[9]熟悉了解。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堪哀,萱室先摧。叹妇仪姆训,未曾谙解。」

[10]隆:(1) 丰厚 [rich;abundant]。如:隆杀(指尊卑、厚薄之别);隆眄(即厚顾,器重);隆爱(厚爱);隆遇(优厚的待遇)。(2) 指程度深。

[11]偃蹇:偃:通“匽”。停止;停息。蹇:艰阻,不顺利。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国语·吴语》。

盗贼皆偃,工贾竞臻。——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又如:偃武(停息武备);偃革(停止战争);偃戢(停息);偃鼓(停敲战鼓。指罢战);偃兵(停战)。

蹇侘傺而含戚。——《楚辞·九章·哀郢》

又如:蹇拙(艰险;不走运);蹇蹇(艰难、不顺遂的样子);蹇剥(艰困,比喻时运不好);蹇步(行走艰难);蹇连(艰难的样子);蹇运;时乖命蹇。

[12]槖:同“橐”。口袋:负书担~。

[13]尸:神主牌,以木为之。载尸集战何所急。——《楚辞·天问》。又如:载尸以行(载着神主牌而行)

[14]厪:古同“廑”,仅。

[15]既禀:少食。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16]久次:久居官次。《后汉书·黄琬传》:“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 李贤 注:“久次,谓久居官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内阁中书外补》:“序班十人,久次当迁。”

[17]衰绖:shuāi dié,1. 丧服。 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2. 穿丧服。《礼记·杂记下》:“三年之丧,如或遗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主人衰絰而受之。”3. 谓居丧。《左传·定公九年》:“ 子明 谓 桐门右师 出,曰:‘吾犹衰絰,而子击鐘,何也?’右师曰:‘丧不在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己衰絰而生子,余何故舍鐘?’”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衰绖中行嘉礼》:“按衰絰之中,举行吉礼,此世俗权宜之事。”

[18]嬛嬛:qióng古通“茕”,孤独:“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在疚。”

[19]克襄大事:克:能够,襄:帮助,辅佐,相助而成。《左传.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事”。杜预注:"雨而成事,若汲汲于欲葬。"后因以称下葬。

[20]绳祖武:绳,意思是按照、看齐(像准绳的说法)。“绳祖武”,就是“像祖宗一样彪悍”。语本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后比喻能够继承祖先的功业。

[21]骎骎:渐进貌。

唐李翱《故处士侯君墓志》:「每激发,则为文达意,其高处骎骎乎有汉魏之风。」

明乔世宁《何先生传》:「国初尚袭元习,宣正以来,骎骎如宋矣。」

盛貌。

唐柳宗元《感遇》诗之一:「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骎。」

宋张耒《春日杂兴》诗之五:「飞花去寂寂,新叶来骎骎。」

[22]曏:同“向”。

[23]讎:chóu。本义:应答。雠,犹应也。——《说文》。按,以言相当也。

[24]仲:第二子。

[25]伯:长子。

[26]筮仕:shì古代用蓍草占卦:“龟为卜,策为~”。~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

[27]再踰年:再:又。踰:同“逾”。越过,超过:~期。~常(超过寻常)。~分(fèn )(过分)。~越。~恒(超过寻常)。

[28]持節使楚:持節: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執符節以為憑證,故稱出使為「持節」。使:出使。楚:湖南。

[29]搢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古人所佩的饰带。如:搢(系佩玉于身。指居官);搢绅先生(古代穿儒服的读书人)。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缙绅大夫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0]競:同“竞”。比赛,互相争胜:~争。~赛。~技。~选。

[31]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

《后汉书•廉范传》:「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

宋叶适《故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赵公墓志铭》:「时政出韩侂胄,朝士无不造门。」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医术》:「三日后,有盛仪造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

[32]寿:1.引申指问候。

唐韩愈《送幽州李端公序》:「端公岁时来寿其亲东都,东都之大夫士莫不拜于门。」

2.谓以颂寿名义赠人金帛。

《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宁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

《汉书•东方朔传》:「主大喜,使偃以黄金百斤为爰叔寿。」

[33]冠珮愉愉于一堂:冠: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珮:同佩,古代系在衣带上的玉饰:玉~。愉:和悦,快意:~快。~悦。欢~。不~之色。

[34]咨嗟:a.叹息;b.赞叹。

[35]艳羡:十分羡慕

[36]世经之报不诬也:经:经书,指高崖公为官清廉,只给子孙留下书籍。报:回报,报答。诬:欺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佞誉诬谀。——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7]居无何:不久。

[38]趑趄:滞留;盘桓。

唐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且足下志气高,好读《南北史》书,通国朝事。穿穴古今,后来无能和。而仆稚騃,卒无所为,但趑趄文墨笔砚浅事。」

明唐顺之《游塘候巡公》诗之一:「公门几岁罢趑趄,俯仰衡茅每晏如。」

[39]数敦趣:数:数次,多次。敦:督促:“使虞~匠”。~劝。~促。趣:古同“促”,催促;急促。

[40]境:指地界。当时为汝州,故可能指州界,也有可能是泛指,意为还在路上。

[42]恚:生气。

[43]薄方嶽:薄:冷淡,不热情:~待。四嶽。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这里意指社稷,事业。

[44]彊:同“强”。勉强。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务》。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不可强夺。——《聊斋志异·狼三则》。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

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

[45]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46]弃桮棬:亦作杯圈,杯桊。一种木质的饮器。《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郑玄注:「圈,屈木所为,谓卮匜之属。」孔颖达疏:「杯圈,妇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后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明史•后妃传二·孝靖王太后》:「朕昔在青宫,莫亲温凊,今居禁闼,徒痛杯桊。」

[47]诸于绣镼:诸于:亦作「诸衧」,古时妇人穿的宽大上衣。《正字通·衣部》:「衧,诸衧,即诸于,今俗呼披风敞袖是也。」绣镼:古代妇女所穿的彩色半臂上衣。《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

[48]殆:死亡。

[49]籲:同“吁”,叹词,表示惊疑:~,是何言欤?

[50]敲朴:同敲扑。鞭打的刑具,短曰敲,长曰扑。亦指敲打鞭笞。 《文选•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李善注:「臣瓒以为短曰敲,长曰扑。」

《史记•陈涉世家褚少孙论》引作「敲朴」。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道帙长殡,法筵久埋;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

[51]怿:欢喜。“辞之~矣”。

[52]为鸾凤不为鹰鸇:鸾凤:鸞鳥和鳳凰。比喻賢能的才俊之士。鸇:鹞类猛禽。亦称“晨风”。意为应做爱护小民的贤俊之官,不要做严苛对民的酷吏。

[53]菽水:菽:豆的总称,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菽水:豆与水。比喻粗劣清淡的飲食。

宋.蘇軾.送程建用詩:「辛勤守一經,菽水賢五鼎。」

宋.樓鑰.送制帥林和叔歸詩:「公去我亦隱,菽水翻綵袖。」

[54]鼎爼: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郑玄注:「取于镬以实鼎,取于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唐杜甫《冬狩行》:「有鸟名鸲鹆,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55]比入谏垣:比:等到。谏垣:指谏官官署。唐权德舆《酬南园新亭宴会琚新第慰庆之作时任宾客》诗:「予婿信时英,谏垣金玉声。」

宋欧阳修《谢知制诰启》:「代言禁掖,已愧才难,兼职谏垣,犹当责重。」

[56]朂:xù古同“勖”。勖:xù古同勉励:如勖勉。

[57]属纩:zhǔ kuàng,属,放置。纩:(纊) ,絮衣服的新丝绵。属纩是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病人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在气息。此一仪式称为“属纩”。因而“属纩”也用为“临终”的代称。《礼记·丧大记》:“属纩以俟绝气。”郑玄注:“纩,今之新丝,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清·田兰芳《袁太学(袁可立孙)传》:“将属纩,仍谆谆语所亲属,余序而传之。”

[58]内行:nèi xìng,平日私居時的操行。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世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居媯汭,內行彌謹。」

[59]举案 1.亦作「举桉」。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唐鲍溶《山行经樵翁》诗:「举案馈宾客,糟浆盈陶尊。」

唐刘禹锡《伤往赋》:「我行其野,农民桑者,举桉来馌,亦在林下。」

[60]謦:言换为目,《奚韻》苦搆切。音kòu,無暇也。

[61]盖亦庶几其轨躅:庶几:(1) 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

(2)差不多;近似。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几乎!

(3)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4)有幸。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轨躅,guǐ zhú,(1).车轮辗过之痕迹。《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閈对出。” 刘良 注:“轨,车也。躅,迹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诗:“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

(2).喻法则,规范。《汉书·叙传上》:“伏 周 孔 之轨躅,驰 颜 闵 之极挚。”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诚升隆之盛致,三五之轨躅也。”

(3).指旧轨故迹。《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 郑 ,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

[62]九垓:1.亦作“九畡”、“九陔”。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韦昭注:“九畡,九州之极数。”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北齐·魏收《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

2.亦作“九阂”。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阂亦陔也。”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晋·郭璞<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唐·吴筠《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63]籍:籍:假借。通“借” [use as a pretext; make use of]。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史记·季荀栾布列传》少年多时时窃籍其名以行。译为:许多青年人常常暗中假冒他的名义到外边去行事。

译文

丁孺人是文林郎鳯山公的妻子,是当今湖广参议张维新的母亲。万历丙戌十月九日,即1586年11月19日,丁孺人在家寿终正寝。参议张维新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不远数千里,前去拜见吏部南皋邹公,请他为丁孺人写了记述生平事迹的行状,这个行状内容翔实。之后,带着礼品,过开封,来请我为丁孺人写墓志铭。南皋邹公以文章优美、有气节,重义气闻名天下,评价人的时候很慎重,而现在却这么赞美丁孺人,这就是丁孺人的德行良好的证明。

根据行状所述,丁孺人为前进士雲峰公长女,生来贤惠温柔。六岁时就精通刺绣和针线活,教她读书,读过两遍,就能了解其中含义,雲峰公很是喜爱她,说:“假如她生为男人,不就能光大我的家庭了?”丁孺人的婚事不顺利,其父亲听说栢庵公的儿子很有才华,就把丁孺人许配给他了。栢庵公是凤山公的父亲。栢庵公的父亲是高崖公,曾任荆门别驾,为官清廉,归乡时随身包裹都没装满,荆门人供奉牌位来纪念他。到栢庵公时,更加不事生产,仅是粮食够吃。参加科举考试止步在贡生,很久没能再进一步。不久,栢庵公夫妇相继去世。凤山公悲痛欲绝。丧事期间形单影只,孤独无助,幸亏有雲峰公的帮助,才把父母的后事办完。等到丁孺人嫁给凤山公时,已是家徒四壁。有人说丁孺人是大户人家的女子,肯定过不了这样的苦日子。丁孺人却说:“贫富都是变化的,怎么能嫌现在贫困。这些都是流言蜚语,不用理会它。”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相敬,贫苦生活也甘之若饴。

于是找时间对栢庵公说:“你的父亲高崖公是清廉的官吏,留给子孙的只有书籍,后人必有功成名就的。先舅以前没有发达,但老天不负后人,你们张家,好好读书,继承先祖意志,你一定要自强。”凤山公赞同这种看法,于是更加用功读书,更加有名气。但后来参加考试,却是仕途不利。这时候,张维新出生了,神采奕奕,学业优秀。丁孺人说:“以前所说的没有应在丈夫身上,莫非要应在这小孩子身上?”于是督促张

维新日夜用功读书,成绩优异。维新出生后十年左右,其弟张维扬出生,丁氏又像督促张维新一样,严格督促张维扬用功读书,没有因为爱他而对他有懈怠。张维新很快通过各级考试,层层高升,步行进京,考中进士,封筳仕,任命为冠县县令。任冠县县令时,政绩优秀,提升为兵科给事中。过了一年,奉命出使湖南巡察,路过家乡,回家省亲。家乡名士乡绅,携带礼品、贺辞纷纷登门造访祝贺。丁孺人和凤山公一起出来接待来宾,满堂官绅贵客,欢声笑语。街坊邻居议论纷纷,很是赞叹羡慕,说这是张家行善积德的回报,其祖上只留下经书,必会发达,果然没有骗人啊。

不久,丁孺人生病,很快就好了。这时,张维新被任命为礼科右给事中。本应该立即去赴任,却放心不下,不想立即去上任。丁孺人多次敦促他,才上路回京赴任。然而还没走出家乡地界,就接到任命,外放湖南为官。张维新抄近路,走小道,纵马飞驰归家,还想再陪父母一段时间。两老人很生气,不许他留在家里,说:“你这孩子,怎么没事业心!不要因为家事耽误公务。”张维新没办法,只好离家赴任。任职时间不长,丁孺人就去世了。

丁孺人虽为女流之辈,宽袍长袖,养尊处优,但聪明睿智,颇有大丈夫之风。有一次,凤山公病重,奄奄一息,丁孺人亲自为凤山公祈祷求神,夜里做梦,有神人从怀中拿出药,用口含水送药饮之。之后凤山公的病就好了。人们都说这是精诚所至,感动神人来把病治好了。

张参议先在冠县做县令,后到京城做官,把丁孺人接到京城官邸颐养天年。在冠县时,丁孺人有次听到张维新在对小民行刑,很不高兴,说:“民众对官员的评价,对官员是有益处的,你怎么能鞭笞他呢?如果你能如鸾凤般善待民众,而不是象鹰鸇般对民苛刻,我即使粗茶淡饭,也会当做美味佳肴的。”张维新长跪听从教训,后来就宽以待民,得到民众的拥护。等到后来做了谏官,丁孺人对张维新的训勉更多,让他每天都对一个地方施以恩惠。谏官给皇上进言,四海受其恩泽,正直忠厚,是来自己其母的训勉,听从其母亲的话,不让母亲蒙羞。所以后来张维新离开朝廷,历经升降,但进退自如,而他做言官时的诸般事迹,仍在世间传诵。

丁孺人临终的时候,也只是叮嘱张维新,努力工作,报效国家,所说的话没有一点私事,始终象这样明晓大义。丁孺人善于教育子女,有很多令人称道的事,就不多说了,说的都是比较大的事迹。

丁孺人生于嘉靖甲申年,即1524年,享年六十三岁。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即参议张维新,娶祁氏,继娶史氏,都赠封孺人,侧室王氏、李氏;次子维扬,廪生,娶董氏。生有一个女儿,嫁给諸生劉光勲。有一个孙子,名叫祚胤,是參議张维新所生。有一个孫女,未出嫁,是維揚所生。

自古以来传说,在私下也操行良好的人,就像器物上所刻的的龙熊一样少,不是有什么特殊原因,而是几乎绝迹了,只能有只言片语留在史册上。我认为丁孺人也差不多算是这样的典范。丁孺人的行状上说:“汪洋大水能润泽天下,名山大川可生栋梁。”有意思啊!有意思啊!在下不才,不能描述丁孺人的优点,只能从她的行状中了解到她的事迹,现在将其写下来给后人看,非常荣幸。我为其作铭曰:

畴不为妇而难操畴,谓而受祉于捆乎,而受恩于朝。

畴不为母而难母德畴,谓而教形于家乎,而义形于国。

譬被水木,本深源长,有丘罩如,爰发其祥。

所谓受于朝、形于国者,方未可量也。

百世之后,经过此坟而想到张氏之源,则丁孺人即是本源。

(刘占江供文 張中紅、高萬須校对、整理、断句、注释、翻译)

张氏墓志铭高清大图 勅封孺人张母丁氏墓志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