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居然一次大连没去。问题是大连是我老婆的故乡,我也在大连工作和生活过,这几年我们走南闯北但仍然经常在网上看看大连的人和事儿,怀念一下2路公交站的章鱼小丸子。

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伊都锦尚在,那时的大连好玩好吃好住,每次回去都有岳父岳母的海鲜大餐招待,如今老人们也去了国外定居。疫情三年了,大连的朋友说现在大连在恢复中,我们还是对大连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几年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大连人,大连的教育产业要比省城沈阳繁荣,遇到的大连人很多都是高学历和高收入者。现在的大连也是账面600万人口的地方,但大连在计算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后,其实已经失去人口红利了——因为年轻人会走的。大连理工2014年到2016年应届生留在大连的比例从20.43%下降到17.6%,大连理工大学可是货真价实的985,应届生的选择绝对有代表性。但是反观浙江、上海、北京,依旧是应届生首选的容身之地。

记者采访大连人对大连的看法(一个沈阳人眼中的大连)(1)

一个城市发展的下限由普通人决定,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上限肯定是由城市里的精英人群决定。如果沈阳的太原街游荡着不愿意购物的老年人,大连百年城的星巴克不再有衣着光鲜的年轻人,这两座大城就像穿着华丽旧衣服的老人,盼着远行的儿女回家过年一样凄楚。

资本不看好一座地理位置绝佳的城市,那就是因为这里的人才不在了,但资本等不及再孵化出一批,然后去想办法挽留,这不是资本的错。

历史上日俄不惜用惨烈的战争去偷窃大连,就是因为这里是东北亚唯一的深水不冻港,1898年的大连是被沙俄强占的时期,掠夺成性的沙俄罕见的投资建设大连,银行、邮局、公司拔地而起,大连被沙俄叫做“第二莫斯科”。1905年沙俄被赶出大连,日本满铁把大连当成了大本营,大连又迎来第二轮被侵略者的投资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连开出了一台造型前卫,速度惊人的亚细亚号列车。这列火车从大连开往伪满洲国的新京,那时的大连是和纽约、东京齐名的东方经济热土。

记者采访大连人对大连的看法(一个沈阳人眼中的大连)(2)

建国后的大连享受着工业高速发展、港口超级便利的幸福生活,大连的钢铁、机械、玻璃成为新中国恢复期的肌肉,大连人由此也形成了自傲的民风。改革开放之初,当沈阳等重工业城市经受工业比重下降的痛苦时,大连此时却更加意气风发,1984年神州第一开发区大连经济开发区成立,大连有了自主管理出口贸易的权限,沈大的距离由此拉开。

1993年日本东芝公司第一家企业落户大连,但谁也没想到2021年东芝公司在给了老员工20万遣散费后离开了这里。当年东芝来了以后,你可以在大连开发区找到日本绝大多数有头有脸的大企业。市内西岗区的森茂大厦连保安都会说流利的日语,当时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火爆异常,没人担心就业的问题。

记者采访大连人对大连的看法(一个沈阳人眼中的大连)(3)

当一个城市能够被另一个国家最大、最强悍的资本集团看中时,这里肯定有其它地方无法超越的优势,但可惜的是大连最后把这些都给整丢了!90年代大连工业总产值是国内前三,是国内GDP前十,沈阳这座省会城市只能尴尬的远远望着它。

大连开始飘了,疯狂的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的大新闻,各种展会,各种嘚瑟,各种拆了建,建了还要建,大连终于喝高了!1994年到2001年。大连每年用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的费用占总收入的30%,啥家底也扛不住这么花钱,2003年开始大连进入穷日子时期——日本人跑了!

这时期的大连开始以旅游业为经济增长点,问题是大连毕竟不是云南海南,这片海能带动的资源太少,旅游业并不能让大连赚多少钱,但为了旅游业的繁荣又要搭进去很多钱,茫然中的大连又开始回头搞石化工业,去做与时代相反的事儿。当时国家一再要求重化工业去掉落后的产能,但大连却在迷茫中加码。

记者采访大连人对大连的看法(一个沈阳人眼中的大连)(4)

早期大连要做北方香港,成为北方的金融中心,但是这个口号要是在2003年后提出来并且付诸实践是可以的,太超前了,太能吹了,90年代的大连企业家都没几个能知道金融为何物的,老王那时候都没法从大连的银行贷款,什么民间资本还是典当行一类,国家金融政策还在摸索试验阶段,大连不可能在北方去做上海和深圳的事儿,于是这一切就形成了今天大连的样子!

如今大连的机会就是RCEP,大连能在此时率先和石家庄一样放开公共卫生管控,就是因为外贸不能停!国际资本回归不能等!但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投资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大连能否抓到一两个机会,真的不好说,只能莫问前程,星夜赶路了。

祝福大连!

记者采访大连人对大连的看法(一个沈阳人眼中的大连)(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