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建立夏朝时间表(华夏风云五千年之夏朝2-1)(1)

传说在尧当家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女娲娘娘补天没有补结实,经常大雨瓢泼,洪水泛滥,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啊。尧就召集能人,来治理水患。

大家推举了一个能人,叫做鲧(音同滚),鲧就向尧提了一个条件,治水没问题,你要给我足够的支援,我要民工,要工具。尧看这个人这么有自信,好,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这个鲧也是真出力,带着老百姓就开始治水,他采取的方法就一个字,堵。哪里有水,我就哪里修城筑堤坝,你不是水大吗,我就筑高堤坝。

可水这个东西有自己的特性,就是它的能量是永在的,你堵的越高,我力量积攒的越大,只要你出一点漏洞,给我一个出口,我就能掀翻你整个堤坝。就这么一来二去,干了九年,水还是没治好。

尧叫舜去视察鲧的工作,舜当场就把鲧的职务给撤掉了,命令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也是跟着他老爹治水多年,看到了老爹的辛苦,也看到了老爹做的无用功,在和洪水反复斗争中,他渐渐摸透了洪水的脾气,心中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治水之策。现在治水大权落到自己手里了,不管是替爹赎罪,还是为民除灾,禹都义不容辞的担起了重任。

他采取了和老爹不同的方法,疏导。你洪水不是横吗,不是猛吗,那我就避其锋芒,顺势而为。话虽这么说,可治水并不是在地图上指点那么儿戏,要疏导洪水,先要了解天下地势,禹不辞辛苦带领属下跋山涉水,走遍九州大地,查明天下地势,找出水道,下泄水势。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娶了南方涂山的一位女子为妻,结婚后他只在家待了四天就赶往治水前线,后来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启。

禹在治水的那些年中,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是匆忙的看了老婆孩子一眼,就匆匆离去。大家感激禹为自己治水,更感动他那种精神,老百姓都聚集在他周围,听他调遣,努力治水。

十三年过去了,在禹的领导下,大伙的努力工作下,终于疏通了河道,把洪水从高处泄到了低处,从湖河引入大海。原来的平原露了出来,人民重新搬回了陆地,修屋盖房,养羊牧牛,开垦田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为了表达对禹的尊重,后世称他为大禹,大禹治水,功德无量。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已经比较老了,论功劳,论威望,大禹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新的盟主,他也就成了夏朝实际上的开国之君。

大禹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劳动人民的艰苦朴素作风不改,从来不贪图享乐,总是挂念天下苍生,以黎民百姓安康生活为己任,经常外出巡视,了解民情。

在巡视的过程中,禹发现了个奇怪的现象,多数部落首领对自己毕恭毕敬,也有少数人不把自己当回事。不行,这怎么能行,我要想想办法,没有绝对的权力,我怎么给你们提供绝对正确的指引哪!

大禹下令,把以前各个部落贡献的铜器收集起来,铸造九个大鼎,象征天下九州,鼎上筑上各州的山川走兽,九鼎运至王宫之中,作为镇国之宝。今后,凡有部落首领来进贡,都要向九鼎叩拜,这就告诉天下部落首领,我禹就是天下之王,你们要听话。

大禹制做了九鼎,教化天下,他就想试试自己的威风到底够不够。有一次,大禹在茅山(今浙江绍兴)召集部落首领会议,说是要共商国事。也巧了,还真就给禹来了一个耍威风的机会,茅山不远处有一个部落,老大叫防风氏,这防风氏可能平时看大禹就不是很爽,我干我的活,吃我的饭,干嘛什么都要听你的,他就故意迟到了,想给大禹拉个脸子看一看。

机会来了,就要抓住,大禹二话没说,直接把防风氏给砍了。这可真是敲山震虎,其他部落首领一看,妈呀,玩真的了,从此以后大家对大禹是毕恭毕敬,唯令是从。

俗话说,凡人终有一死嘛,大禹虽然觉得自己地位高,可是还没糊涂到相信自己可以长生不死,估摸自己身体不行了,也效仿先贤,要大家推举贤德之人,来接自己的班。开始大家推举舜时期掌管刑法的皋(音同高)陶,可这皋陶没有当老大的命,死在禹前头了。大又重新推举伯益,这个伯益可不简单,当年就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也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就被推举为大禹的继承人。

可大禹这个时候心里有自己的算盘,老子辛辛苦苦治水,连家都不要了,命都不顾了,现在这么威风,这个位置我怎么也得留给儿子不是,可是儿子现在威望不够,民心难服啊,得,就让伯益当个虚名的继承人吧,我把国家大事就先交给儿子启去打理,等他干出了成绩,手里有了实权,天下自然就是他的了。

虎父无犬子,这个启还真不简单,优良的基因,加上老爹在后面撑腰,就把国家大事治理的井井有条,伯益由于没有什么实权,也就没法干出实事,慢慢的大家都淡忘了伯益之前的功劳,都开始关注了启的辉煌。

大禹死之后,启顺理成章的就接管了天下的治理权,而多数部落首领也因为效忠过大禹,转而效忠启。这下伯益不干了,敢情你们爷俩都阴我,当初禹活着的时候晾着我,老子好不容易把你熬死了,你儿子又接了班,不行,非要讨了说法。伯益就率领东夷部族来征讨启,启早就防备伯益这手了,双方就大战了一场,结果伯益兵败。

启为了庆祝胜利,在均台(今河北禹县)举行庆功大会,公开宣布,我,启,是夏朝第二代君主。

这有种的还不止伯益一个,有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首领站了出来,他公开指责启这么干是不地道的,应该把王位让给伯益,启一看,哎呦,还有不服的,那我就把你打服,正好也看看我的威信有多高。

启就召集了一些将士,两军就在甘泽对峙起来,开战之前,启对全军宣布,我继承王位,不是我爹给的,是天意。有扈氏不服气,就是和天作对,你们服从我的命令,是替天行道。一场血战之后,有扈氏被打败,从此启的王位真正的坐稳了。

其实从大禹称王开始,原始社会已经过渡到了奴隶社会,咱们接着说启。

启,终结了禅让制,开创了世袭制,而后又几次征战,坐稳了江山,当年老爹万邦来朝的景象,启是历历在目,如今九鼎归我所有,我也要抖抖威风了。启号令天下,我要召集诸位首领,开大会,你们以前怎么尊重我爹的,以后也要怎么尊重我,这些启都一一得偿所愿。这样还不够,当年尧舜禹都去各地巡游,虽说你们是了解民间疾苦解决问题,但是那种场面那种做派,我也要做足。

启也向先贤看起,开始巡游天下,身边有保镖护着,帐里有美女陪着,桌上有佳肴放着,身后有诸侯捧着,别提多威风了。

大家以前都是各个部落的首领,以前大禹坐天下的时候,虽说气势上威风,可作风还是朴实的,有困难大禹还帮助解决,大家的吃穿用度差异不大,大伙也没有什么异议。这回启整的有点猛,大伙有点懵,原来还能这样生活,看来还是当老大好,那我也想当。

启这个时候已经有点得意过头了,他觉得天下已经定了,闹事的已经打服了,不服的我就再给你打服,臣下们对他的非议,就当没听见,不整你们已经够客气的喽。对于那些真的红了眼,起兵造反的,直接镇压之,由于当时还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能对抗启,所以诸位部落首领红眼病也都被一一治好了。

可好景不长,过渡的玩乐,过渡的饮食,过渡的不检点,启只做了九年的国王,就找他老爹汇报工作去了,启的长子太康继位。

要说启,自幼老爹在外治水,妈妈一个人把他带大,他也是吃过不少苦的。后来老爹为王,自己接受历练,也是勤勤恳恳做过不少实事,就算自己继位之后,还是有不少不服冲自己瞪眼拔刀子的,也是脑袋别在腰带上打过仗的。可这个太康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从他记事起,看到的就是老爹的吃喝玩乐,到处游玩,所以他对治国一窍不通,也没兴趣,只学会了老爹的吃喝玩乐。

可能是因为听说过老爹当年带兵打仗的威风,碍于眼前无仗可打,太康就喜欢上了狩猎,大概是想通过狩猎过过南征北战的瘾吧,可这个狩猎让他几乎断送了江山。

就在太康整日游玩不理朝政的时候,东边的东夷族渐渐强大起来了,在东夷各国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叫有穷氏,这个有穷氏的国君是一个神射手,后羿。名字的来由是这样的,传说在尧为帝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的大家是不得安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神箭手,名字叫羿,羿搭弓射箭射下来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现在有穷国的国君也是箭法了得,大家称他是神羿在世,就管他叫后羿。

后羿不但自己箭法好,还鼓励自己的国民都习武练箭,国中的青年出现了不少射箭高手,还吸引了不少邻国青年前来投奔,就这样有穷国一天天的强大起来。势力强大起来了,这后羿慢慢对太康的位子就动起了念头,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一年秋天,太康带着自己弟弟仲康和一群大臣离开了都城,去山林之中打猎去了。后羿一看机会来了,就趁机带兵攻打夏朝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安邑县),本来老百姓就不满意太康,基本没怎么抵抗,安邑就落在了后羿的手里。

太康知道以后,是悔青了肠子,可是自己手下没多少兵马,也不敢夺回都城,只好在外面游荡,这回成了专职打猎为生了,也算把兴趣干成了工作。

太康因为打猎,丢了江山,有家不能回,只能在外四处游荡,没过几年,就忧郁而亡。太康的弟弟仲康看哥哥死了,自己也回不了王都,就干脆自立为夏王,继续在外流浪,还想伺机复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