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先生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诚然,翻开《二十四史》,讲述的大多都是居庙堂之高的帝王将相,但处江湖之远的三教九流却也没有完全被遗忘。这样的书写要归功于太史公的创举,他在《史记》中为这些书写了大量传记,所记录的这些人物不仅是古人,更多甚至生活在太史公的同时代。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通史,无愧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的赞誉。

一、医者:长桑所传

《扁鹊仓公列传》也可以说是一篇《医者列传》,是扁鹊与仓公两位名医的合传。但实际上,扁鹊根本不是可能只是一个人。在《扁鹊仓公列传》里,至少就有三个扁鹊,一个是春秋后期的人物,为晋国大夫赵简子看病;一个又像是春秋前期的人物,为虢国的太子看病;还有一个又是战国初期的人物,为齐桓侯看病。按《韩非子》,这个齐桓侯作蔡桓侯,那么扁鹊还是春秋前期人物;按《战国策》,扁鹊还为秦武王看病,那么还是战国中期的人物。

所以在这篇传记中,要说真实的人物、可靠的事迹,那就只有仓公了。仓公是什么人呢?他叫淳于意,是汉初齐国的太仓令,所以被称“仓公”。在他成为政府公务员之前,就曾追随同郡的公乘阳庆学习医术,三年之后,疑难杂症、药剂理论都学得非常精辟。后来成为仓公后,经常往来于诸侯间治病,很多患者的病根本没空治疗,这样一来就得罪了人。于是就被人找事举报到中央,汉文帝下令将其收捕判处肉刑。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中国法制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上书文帝,说自己父亲在齐国廉洁公正,受刑致残的人不能复原,想改过自新也做不到了。所以情愿让自己没入官府做奴婢,来为父亲赎刑。汉朝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汉文帝一番感动,于是赦免了淳于意,甚至还废除了肉刑。事后汉文帝一查,原来淳于意还是个名医,于是他也来了兴趣,于是下诏问淳于意说:你到底有哪些治疗案例呢?

史记中的著名篇目 史记中那些震惊朝野的草根们(1)

于是淳于意就把自己的从医经历精挑细选写出来,一共有26宗病例,其中25宗亲自诊视,另外1宗分析过病情。这26个病人包括齐王、齐王太后、济北王、淄川王等等,甚至还包括齐王的侍医。但淳于意并非每个人都医疗成功,比如其中有5人是饮酒生病,但只有1人被淳于意治愈。但这并非表明淳于意医术不精,相反,他通过诊断都能精准预测到病人去世。相对于药到病除的神医来说,淳于意这样的医生才真实得多。

纵观《扁鹊仓公列传》,淳于意作为兼职医生,但实践水平、理论见识均不下于官方御医,

故而他的故事也就被太史公保存了下来。这不但为我们保留了一件法制史的经典案例,也传承了大量的汉代中医学知识。在上古时期原本巫医不分,“医”字就来源于“巫”字,这种情况在汉朝仍然没有改变,比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里,基本上所有的病症都可以通过巫术来治疗。

但在《扁鹊仓公列传》中,我们却看到扁鹊主张不治“信巫不信医”之人。不过,在扁鹊所处的时代很难说已有这样的认识,据说扁鹊医术高超就是能看透人的五脏六腑,而且这门技术还是神仙长桑君传给他的。真正实践“信巫不信医”大概是淳于意,在他的病方里没有明显的巫术活动,也许这正是太史公认为值得为淳于意立传之处。但淳于意偏偏又只是个业余医生,故而这篇文章也就只能称为《扁鹊仓公列传》。

史记中的著名篇目 史记中那些震惊朝野的草根们(2)

二、游侠:以武犯禁

今天谈起武侠小说,难免会讨论到“武侠”起源的问题,一般认为《史记》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写的就是最早的武侠。但有趣的是,太史公并不认为刺客能配上“侠”的称号。在他看来,先秦的布衣侠客的事迹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战国四公子”一类的卿相侠客。不过,卿相侠客本身有权势作为依托,而布衣侠客要扬名天下则更难做到。所以,在《游侠列传》里,太史公笔墨也集中在西汉前期的布衣侠客上,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郭解。

郭解何许人也?他是汉初河内郡轵县(今河南济源)人,战国著名刺客聂政的同乡。奶奶是大名鼎鼎的相术师许负,可见郭家应该也是一方豪族。郭解的父亲曾因“任侠”被汉文帝所杀,郭解也完全继承父亲的性格。在年轻时,藏匿逃犯、抢劫杀人、盗墓铸币……这些违法乱纪的事对于郭解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是等郭解年岁渐长后,他的性格渐渐发生变化,即使面对仇人也能够以德报怨。

有一次,他的外甥仗着他的名号,强行灌人饮酒被对方所杀。于是郭解姐姐将儿子尸体丢弃在道路上,想激怒郭解复仇。但郭解却认为罪责在于外甥,没有追究对方的错误。因为郭解在轵县的名声太大,以致洛阳有人互相结仇,居然都要请郭解出面调解。但郭解却不想留名,在自己暗地里使得双方冰释前嫌之后,还让他们装作听从洛阳豪杰的调解才握手言和。就这样,郭解的仰慕者越来越多,甚至他的门客都被大家争相供奉。

等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为了削弱地方实力,要求各郡国三百万家产以上的豪族迁往关中,郭解名字也在其中。因为平时仗义疏财,以致家财实际上不达标。大将军卫青就出面为郭解说话,这反而让汉武帝觉得不迁不可了:你郭解只是个平民百姓,为什么连大将军都为你出头?于是强制要求郭解迁徙。大家纷纷为郭解送行,红包累计居然达到千万之多。等到郭解到达关中安家后,当地豪杰又争相拜访结交,但很快郭解就大难临头了。

史记中的著名篇目 史记中那些震惊朝野的草根们(3)

当时提名郭解迁往关中的是轵县的杨县掾,郭解的侄子怀恨在心,就将杨县椽砍了头,两家从此结仇。后来又有人干脆连杨县椽父亲杨季主也杀了。杨家人不服,进京告状,结果此人在宫门口被杀。这让武帝非常震惊,下令捉拿郭解。郭解逃到临晋人籍少公家,籍少公本来与他素昧平生,但也愿意帮他逃到太原去。后来官府追查上门,籍少公自杀而死。再往后郭解才被抓获。当时轵县有个儒生作证郭解奸邪,结果又被郭解门客所杀。

查办案件的官员认为,这些人的死都并非出自郭解本人,而郭解之前在乡里犯下的罪行,却又都发生在大赦之前,所以给郭解定罪其实证据不足。但御史大夫公孙弘却认为,郭解虽然没有指使亲属和门客杀人,但他却利用权术使别人为自己杀人,这种罪过其实比亲自杀人还要严重,应该当判处大逆不道之罪。于是郭解惨遭灭族而死。可见,杀死郭解的不是法律,而是政治。

郭解的故事至此结束,从中不难看出“游侠”与“刺客”的区别,《刺客列传》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这些人,他们虽然也有舍己为人、一言九鼎的任侠精神,但服务对象却比较单一,生命之光也只在一次行动中转瞬即逝;而郭解这种游侠却拥有一种长期身份,《说文解字》说“侠,俜也”,俜就是是辅助、屏护的意思,那么“侠”实际上更偏重的是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而并不在于个人武艺的高低。

不同于武侠小说中对武侠的理想化,汉代游侠很难说完全符合现代正义价值。公孙弘的话并非完全不合理,郭解身边的人为他杀人,而郭解对这个结果也算默认。更重要的是,郭解与这些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共同体——豪族,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标准,形成一支足以威胁皇权统治的力量。所以前有韩非子主张“侠以武犯禁”,后有《汉书·游侠传》批判作奸犯科、行为暴戾。然而太史公对其更多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们的正义是社会不可缺少的。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