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纪念日。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

为纪念刘天华风骨、传承革新精神。6月8日下午“天华故乡光明行”——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暨《光明行》发表90周年民族音乐会在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艺术剧场举行。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2)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3)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4)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5)

现场,来自市暨阳国乐社、海澜集团民乐队和市天华艺术学校的本土艺术家们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丝竹雅集”,演奏了12首精彩绝伦的乐曲。其中,不乏观众熟悉的《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行街》《月夜》《烛影摇红》《姑苏行》等曲目。

市天华艺术学校学生戴豪成说:“我学习二胡已有5年,聆听整场演出后,深受震撼。我还要更加努力,练好基本功,掌握更多技法。”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不仅改善了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更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开拓创新、进取向上的精神情怀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乐人,江阴作为刘天华的故乡,更是重视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从2011年起,江阴便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动二胡进校园,11年来,全市20所小学开办了二胡班,累计培养了上万名二胡小学员。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6)

改进国乐的一代宗师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7)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阴西横街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及教育家。被称为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和二胡鼻祖。与其哥哥刘半农、弟弟刘北茂被冰心誉为“刘氏三杰、江阴之光”。

‍‍‍‍‍‍‍清宣统元年(1909),刘天华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学堂停办,辍学回家。时江阴光复,他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掌军号。

民国元年(1912),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

1913年剧社解散,失业回澄。先后在华士澄华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音乐教员。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

1915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病中吟》初稿。

1921年暑假返回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

1922年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

1928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谱作新声,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并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

1929年,曾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

1930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

1932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6月8日去世。‍‍‍‍‍‍‍

回顾刘天华先生的一生,他在民族乐器改革和演奏技艺的创新上,是一个勇于开拓,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刘天华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能会通其间。

在创作上,他既能掌握民族音乐的创作规律,又能巧妙地吸收借鉴西洋技法。他一生中创作了《病中吟》《月夜》《光明行》等十首二胡曲和《虚籁》等三首琵琶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追寻光明的先行者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改革的引领者,刘天华始终战斗在最前线。在刘天华看来,无论何种乐器、何种音乐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反对把音乐分为三六九等,反对音乐家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看法,呼吁要把音乐展示给普通大众。

1931年,刘天华在实践的基础上创作了《光明行》。1932年,《光明行》发表于他主编的《音乐杂志》第十期。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8)

刘天华主编的《音乐杂志》

刘天华二胡曲《光明行》,是二胡十大名曲之一。“因外人多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写此曲以证其误。”这是刘天华在北京育英中学礼堂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上对节目单上《光明行》一曲的说明。

在这首曲子中,他借用西洋音乐的进行曲曲式和转调手法,并将小提琴的跳弓、颤弓等演奏技法应用到这首乐曲,但整个曲调风格仍完整保持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曲调敏捷、欢快、激越,听了使人精神振奋、信心百倍,体现了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9)

《光明行》工尺谱手稿

据蒋风之在《一份珍贵的手稿》文章中回忆:刘天华先生创作《光明行》之前,世界著名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曾来我国演出,在北平协和礼堂开独奏会,刘天华先生听了这次演奏。克莱斯勒在音乐会中演奏了他创作的《中国花鼓》,刘天华先生非常喜爱这首乐曲,他曾说《光明行》的第一主题是受到《中国花鼓》的影响。

实际上,《光明行》的创作过程漫长而严谨,1926年间刘天华已开始酝酿这首作品,于1927年完成了初稿,经过两三年的推敲、琢磨与修改才基本定稿。从1926年到1930年前后,他虽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挫折与不幸,但《光明行》一曲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产生的。

文字与光影中的刘天华

电影《刘天华》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0)

传记类文学作品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1)

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图书馆)三楼参考阅览室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2)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3)

《刘天华》《国乐之魂刘天华》《乐神》

《刘天华记忆与研究集成》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4)

国内第一部完整介绍刘天华及研究成果的总集

文物集萃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5)

《文开新域 流芳中华》

江阴人著作馆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6)

古韵追忆(追忆风华)(17)

江阴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图书馆)一楼中厅

时间记录了刘天华先生的音乐足迹,岁月传承了追寻光明的华美乐章,往事随风而去,但刘天华的音乐和精神将永久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