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越

所谓每一次剪发都是一场豪赌,而往往十赌九输。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你满意的发型?

托尼老师都拯救不了的发型(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你满意的发型)(1)

(资料图/图)

理发店,是远离世俗的异次元,是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深渊”。走近美发店,仿佛走近了时尚的风暴眼——托尼老师正在为顾客焗油,凯文总监正在为VIP烫卷。推开门,响彻云霄的欢迎光临让你虎躯一震,但在你走进去的一刻,“命运”便不在自己手中了。所谓每一次剪发都是一场豪赌,而往往十赌九输。出门之时,两小时前满怀希望的爱美人士常不禁仰天长叹: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我满意的发型!

心理学把理发之后常犯的“心绞痛”看作是一种屡见效应: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一个普通的东西或人在我们眼前频繁出现时便会逐渐喜欢上它。意思是并非是托尼剪得丑,不过是你没看习惯而已,多照照镜子就好了。还有的将其解释为“心理落差”,我们在判断一个发型的好坏往往以明星或者模特作为比照的对象,自然会接受不了自己的造型。翻译过来便是:发型还得看脸。以这两个理由搪塞未免令人委屈:大多数人未必是对自己的形象有过高的估计。而有的托尼剪出来的“艺术品”的确是24k纯丑,越看越丑。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呢?

不想读书,就去当个“理发师”吧

曾经的理发师并非是现在穿着紧身裤和马甲,名字很洋气的美发师,而是剃头“匠人”。他们穿着白大褂,在街头摆好椅子,从小箱子中拿出牛皮包裹的各类小刀、推子,铺在一旁的水泥台子,为街边排队的街坊简单理个发,收个几元钱。他们的手艺大多是师徒传承,讲究童子功。不过那时还没有审美的概念,发型以清爽干净为主多,理发师具有手艺人的耐心细致。

19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外理发店的时尚风吹入,下海的商人瞄准商机,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将新型发廊开遍了全国各地。初时发廊的技术要求尚不高,是劳动密集产业,理发师成为了十六七岁辍学少年的无奈选择。没有审美底蕴的发展模式为今后的理发业乱象埋下伏笔,这其中,甚至有些理发店挂羊头卖狗肉,从事色情行业的勾当,以至于“洗头妹”的称谓在那个年代被大众污名化。而理发师则被老一代看作是最没文化与前途的专业。时至今日,“理发师”依然是一个会因为观念偏见而导致难结婚的职业。行业传统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高素质人才不愿入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一直较难提高。

理发人才培养的需求太大,于是便有了美容美发专修学校。没有任何基础,只是想要学一门手艺的年轻人,只需要几千上万的学费,便可速成理发师。创意和审美除了长期的实践观察、对形象设计的热情和爱,还需要美术基础,教育积淀来培养,速成式教育却难造就好审美人才。

托尼老师都拯救不了的发型(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你满意的发型)(2)

(资料图/图)

托尼老师都拯救不了的发型(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你满意的发型)(3)

曾经的剃头匠和现在越来越“新潮”的美容美发店(资料图/图)

既然如此,按理说只要认真对待工作,关注时尚行业,积极钻研摸索,不出几年,一个好审美技艺高的理发师也就练成了呀,为什么还是好的理发师依旧像是珍稀动物般,寻寻觅觅而不可得呢?

当理发师成为“办卡师”

从1990年代发廊遍地开花开始,理发店便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在最短时间内扩大店面数量,做大资产规模成了大多数理发店的唯一目标。于是,不少理发店开始用办卡打折的方式吸引现金流,将理发师工资结构调整为以办卡提成为主。各地理发师的工资结构并非单由手艺高低决定,他们主要的收入是靠拉拢顾客开卡、充值,并从其中抽取提成。据公开报道,行业内提成比例基本确定在8%—20%。营销至上的风气让发师卖卡比好好剪发来的更快,专心提高技能不如能聊能侃会忽悠。

此外,理发师在店内的职位评级也与开卡的营销收入紧密挂钩。由于职位越高固定工资越多,因此为了保住级别不被降级,理发师必须得不停推荐高价服务和套餐给顾客。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介绍:你觉得不好看,染个色就可以;卷发比直发更适合你。发型设计已经不再以美观为第一要义,能拉动更多消费的项目强行成为“最适合你的”。

消费者常常调侃:“我们比盲人按摩更需要的,是哑巴理发师。”这也是营销压力下的理发师不得已的选择。每天清晨和午餐之后,理发师和洗头小妹们还会集合在理发店门口,做早操和集体喊话。这样的洗脑式行业管理模式和整个行业营销至上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托尼老师都拯救不了的发型(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你满意的发型)(4)

理发店营销套路多(视觉中国/图)

剪一个好发型有多难

那么,适合自己的发型只能靠碰运气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掌握这个普遍规律,并不简单。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哑巴理发师,高超的剪发技巧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掌握人体的头骨形状。好的发型追求头脸比的匀称,使得正面看起来是头骨正好包住脸部。很多女性会觉得头发贴头皮难看,男生会不敢尝试板寸,就是因为亚洲人头发生长部分的颅骨大多比脸最宽的部分窄,将颅骨部分留长留高和蓬松,会修饰脸型使之流畅。不当的发型处理会使得脸大头小的缺陷被放大。颅顶高(发际线到头顶的垂直高度)也是被考虑的因素。颅顶高度高会显得身高高,发量多,头脸部线条舒展。颅顶低的人要是理发师依然统一为其做流行发型或者一概剪短将不会起到修饰缺陷的作用。

此外,理发师还需要依据脸型来设计发型。理发师往往会建议:圆脸最好拉直,可以让脸变得更长,长脸烫卷会让脸型柔和。但落实到实际大多数时候是“假装为你设计一下”的噱头。脸型真正需要发型修饰的一是流畅度,和风格问题。比如圆脸加上可爱的五官往往会有甜美气质,一味拉直反而会弱化本身的感觉。太阳穴凹陷、颧骨突出都有相应的发型解决方式。

这还不算完,理发师还需要对三庭五眼的细致分析。“三庭五眼”是人的脸长与脸宽的一般标准比例,不符合此比例,就会与理想的脸型产生距离。三庭五眼协调会让人觉得标致,不协调时便可以用发型调节:用露额头挑高头顶的方式增长上庭,用侧面头发遮脸的方式来缩短下庭宽度等。这些都需要职业与审美偏好等等的综合判断,以及对五官风格,身高和整体气质的把控。

托尼老师都拯救不了的发型(为什么托尼老师总是剪不出你满意的发型)(5)

发型只有和头型、脸型以及个人风格相配时,才能焕发光彩。(资料图/图)

好的发型的设计难度不亚于医美,对理发师的审美能力不低于整形专家。但我们常常碰到的理发师却总是自诩为艺术家,以标榜艺术的方式否定美的标准,用照片、美颜和话语造梦让顾客忘乎所以,用以掩饰自己专业上的缺陷。

90年代发廊刚开始发展时市场尚有信息不对称,理发行业从业者拥有权威话语。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逐渐消失,消费者的审美可能增长的比理发师还要迅速,理发师再自称“你觉得不好看是因为你欣赏不了”“你不懂审美”可能会招致反感。

很多爱美的女性千里迢迢去日韩理发,日韩的好发型是怎样诞生的?日本的理发师不叫托尼、凯文或是艾伦,而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他们的行业培训两年起步,光是学费便有300多万日元,在艰苦的学习培训之后还有难度较大的国家准入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实习期。其专业程度可见一斑。

而在中国,托尼老师的专业往往体现在,你完全无需事先和托尼强调沟通发型设计,因为在你坐在椅子上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设计好了一个让你想死的发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