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爱情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科学证明施比受)(1)

对于特定的事件或活动,我们每经历一次,幸福感就会减少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享乐适应。但是根据即将发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施”,也就是“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这个规则的例外。

在两项研究中,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心理学研究员Ed O'Brie与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Samantha Kassirer发现,与重复得到礼物相比,将礼物给予他人所带来的幸福感不会消退,或者下降得也会更慢。

O'Brien解释说:“过去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要长时间保持幸福感,我们需要从正在经历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去体验一些新的事物。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经历的事件类型可能比我们过去认为得更重要,即重复地给予。即使以相同的方式给予相同的人,也会使人持续地感到相对的新鲜与愉悦。”

在一项实验中,大学生参与者连续5天中每天收到5美元,他们被要求每次都把钱花在同样的事情上。研究人员随机安排参与者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或别人身上,比如把钱放在同一家咖啡馆的小费罐里,或者每天在网上向同一家慈善机构捐款。参与者在每天结束的时候都会反思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整体幸福感。

来自于96名参与者的数据显示出一个清晰的模式:他们一开始自我报告的幸福感水平相似,而那些为自己花钱的人在五天时间里幸福感稳步下降。但是对于那些把钱给别人的人来说,幸福感似乎并没有消失。连续的第五次给予,愉悦感与刚开始时一样强烈。

O'Brien和Kassirer随后在网上进行了第二项实验,他们让不同参与者的任务保持一致。在这项实验中,有502名参与者进行了10轮字谜游戏。且每轮游戏获得5美分。他们可以把钱归为己有,也可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每轮游戏后,参与者们对游戏获胜所带来的喜悦感进行评价。同样,那些把奖金捐出去的人自我报告的快乐程度比那些把奖金存起来的人快乐程度下降的要慢得多。

进一步的分析排除了一些可能的替代解释,例如,给予他人帮助的参与者必须花更长时间、更努力地思考应该给予什么,这可能会提升幸福感。

O'Brien说:“我们考虑了很多可能性,并对它们进行了测试,但都无法解释我们发现的结果,‘给予’和‘获得’条件之间的偶然差异非常少,而在控制分析中的其他变量时,幸福感的关键差异保持不变。”

对快乐诱导体验的适应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它能激励我们去追求和获取新的资源。那么我们对给予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感为什么不会产生适应呢?

研究人员注意到,当人们关注于结果时,比如获得报酬,他们会很容易地对结果进行比较,而这降低了他们对每种体验的敏感度。当人们专注于某一行为时,比如向慈善机构捐款,他们可能不太关注比较过程,而是将每一种捐赠行为都视为一种独特的快乐诱导事件。

我们对给予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感适应得更慢,因为给予他人帮助我们保持亲社会声誉,并加强我们的社会联系和归属感。

这些发现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有趣的问题,比如,如果人们给予或接受更多的金钱,那么这些结果还成立吗?或者给予朋友和给予陌生人存在差异吗?

由于亲社会行为包括广泛的经验,研究人员还考虑了除给予或接受金钱奖励之外的其他方面。

O'Brien解释说:“现在我们正在测试重复的对话和社交经历,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愉悦感也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好,而非越来越差。”

这两项实验已经进行了预先注册,所有的数据和材料都可以通过Open Science Framework在网上获取。

文献信息:

DOI:10.1177 / 0956797618814145

相关阅读: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热文TOP15(统计周期:2017.2.1-2017.12.2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